#奇妙知识季#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BBC纪录片遭英国王室抵制,二是保险业半年离职近百万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纪录片怎样写剧本?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纪录片怎样写剧本(纪录片可以编故事)

纪录片怎样写剧本

#奇妙知识季#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BBC纪录片遭英国王室抵制,二是保险业半年离职近百万人。

先来看第一条。最近在网上吃了个瓜,说因为一部纪录片,英国王室要和BBC“开战”了。原来,BBC最近播出了一部关于英国王室的纪录片《王子与媒体》(The Princes and the Press),这其中爆了一些王室的黑料。这部片子遭到了英国王室的猛烈抨击,认为BBC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哗众取宠。英国女王发表声明说,如果不把片子立刻下架,就要封杀BBC,并终止和BBC的一切合作。而BBC则硬刚到底,认为真实性没有问题。目前事情还在发酵当中。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罗辑思维”第691期,讲了这么一个问题:纪录片的核心是什么?就两个字:真实。但是,到底什么叫真实?这个问题从纪录片诞生到现在,就一直争论不休。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老百姓怎么做菜。那么,是主角当天正好要吃那道菜,还是为了配合摄制组特地做的?观众心知肚明,肯定是特意做的嘛。那么问题来了:你说它真实吧,这个场景其实是“演”出来的;你说它虚构吧,里面的人物是真的,他也确实会做这道菜。真实性到底怎么界定?

这样笼统地看,确实想不清楚。其实,我们可以把“真实性”分成两个维度:一是画面的真实性,一是故事的真实性。根据这两个维度,把纪录片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画面真实,故事也真实。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大厦》,这部纪录片长达八小时,镜头没有任何的删减和修改,完整记录了帝国大厦八小时内的变化,在画面和故事上都保留了最大的真实性。但是,这类片子往往观赏性极低,你根本看不下去。

第二类,画面不真实,但故事真实。

BBC纪录片《蓝色星球》中有这样一幕:几千上万只明黄色的玩具小鸭子漂浮在蓝色海面上,非常壮观,观众过目难忘。影片里说,这是1992年的时候,有一艘货船遭遇了风暴,上万只玩具小黄鸭掉到了海中,并随着洋流漂到了全球各地,近些年才被陆陆续续发现。但是,影片播出之后,观众很快就发现了破绽,这些小黄鸭看起来非常新,一点也不像在海上漂流了很多年的样子。BBC剧组后来承认,片中的小黄鸭确实是为了拍摄,现倒进海里的。

这种“摆拍”,其实是纪录片的常用手法。世界上的第一部纪录片,1922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就是摆拍出来的。这部纪录片讲的是,在北极格陵兰岛上,因纽特居民的生活片段,包括他们怎么用冰块盖房子,怎么用干海苔生火等等。听起来平常的生活故事,但拍起来没那么容易。

比如,拍摄时发现当地人的冰屋很小,老式摄像机根本转不开,于是他们现造了一个比平常大两倍的冰屋。建好之后,又发现冰块挡住了光线,啥都拍不出来,只能拆掉屋顶。纪录片中因纽特人的生活日常,都是在这个寒风刺骨的冰屋中摆拍出来的。当然,在纪录片术语里,这不叫摆拍,而叫“非虚构搬演”。

第三类,画面真实,但故事不真实。

比如,著名导演陆川拍过一部自然类纪录片,叫《我们诞生在中国》,其中讲了一个雪豹妈妈的故事。影片中这个雪豹妈妈名叫“达娃”,她在捕猎牦牛的时候不幸受伤,最后丧生了,观众很唏嘘。但是后来,有专业的动物研究者发现,现实中根本没有“达娃”,影片中的“达娃”,是七八只雪豹分别扮演的,而捕猎牦牛的那一幕是一只雄性雪豹扮演的。

这引发了观众的质疑:这种“编故事”的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吗?有人认为,虽然“达娃”的故事是编的,但拍摄的画面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画面是由专业野生摄影师在自然状态下抓拍的,展现的是野生雪豹的自然行为状态,而并不是在驯兽师的口令下“演”出来的。陆川把真实的素材剪辑成虚构的故事,是为了让影片更吸引人,同时也让观众更完整地了解雪豹生活。这种剪辑手法可以理解。

第四种,画面不真实,故事也不真实。

比如纪录片《人类星球》中,有一集讲热带雨林里面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生活在离地面30多米的树屋里,相当于10层楼那么高,画面很震撼。当时我就纳闷,当地人为啥要住在那么高的地方?上上下下多不方便?万一掉下来怎么办?但片子里解释说,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洪水和蚊虫的侵扰,还可以防止敌人入侵,我就信了。结果播出后被人发现,当地人根本不住在树上,树屋是现搭的,故事也是编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真实”有很多层次。当我们讨论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时候,最好能落到具体的维度。到底是画面的真实,还是故事的真实,还是人性的真实。纪录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记录真实”,而是通过呈现某个维度的真实,引发你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本周,“保险业半年离职近百万人”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有近100万保险代理人流失,保险业代理人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为啥保险代理人扎堆离职呢?

有专家分析,去年以来,疫情防控措施加速了网上直销保险业务的发展,还有第三方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的崛起,这些都从传统保险代理人的业务里切走了一块蛋糕,导致保险代理人的收入下滑。这是离职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保险业的大发展,让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越来越专业。就像我们昨天聊的“成分党”,在投保人士里的含量很高。消费者的认知上来了,对保险代理人的专业能力也就要求高了。保险公司在进一步规范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制度,导致很多从业者不适应,这是离职的原因之二。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我们看别人离职,好像都很潇洒,“干得不爽,所以走了”;但真到自己抉择的时候,往往没那么容易。正好前两天有朋友跟我说:对手头的工作提不起兴趣,公司目前的发展也不是很好,没啥奔头。继续干下去吧,觉得是在白白浪费时间;想提离职吧,年终奖还没拿到手,而且目前的就业行情你是知道的,不太好找工作。非常纠结,怎么办?我对她的建议是,如果还没想好,就暂时别动。

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境:对不喜欢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暂时干着,很痛苦,怎么办?我给你说说目前我能想到的几招。

第一,设定截止日期。

干不喜欢的事情,其实最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怎么克服你内心的抵触情绪。有些人一旦有了离职的想法,就完全没法正常工作了,觉得每天上班都是煎熬。克服抵触情绪的办法之一,就是给这件事设置一个截止日期。

比如减肥吃轻食,你可能觉得很痛苦,但你设置一个截止日期,就吃俩星期,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再比如我的这位朋友,她对自己说:现在离职确实时机不好,我再坚持三个月,就三个月,到明年开春就走。但在这之前,我得好好干,工作别丢球、干活别丢人。这样一来,她对手头的工作就没有那么抵触了。

第二,盯住最终结果。

一件事情我们不喜欢,往往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天性。我明明很社恐,还非得天天跑客户;我明明对数字不敏感,还非得天天做报表,等等。我们没办法改变天性,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忽略过程中的感受,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

我曾经陪一个朋友去租房子,房子的地段、装修都很满意,唯独那个房东非常磨叽,各种不好沟通,我头都炸了。但无论房东说啥,我那个朋友都跟没听到似的,等房东说够了,她只追着问一件事:房租能不能再便宜点?最后,她以很划算的价格租到了这套房子。

你看,这就是“关闭感受、只盯结果”的方法。游戏设计师早就发现了,人对正反馈极度敏感。再不喜欢的工作,如果有持续的正反馈结果,你也能干劲十足。

第三,利用珍珠习惯。

这是《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里提到的方法,就是把一件本来很烦人的事情,变成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的触发点。福格教授因为睡眠不好,经常半夜被突然启动的空调吵醒,很烦躁。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半夜被吵醒,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冥想放松,结果收获了一个固定的冥想放松的时刻。有时候半夜没被吵醒,他还觉得挺遗憾。

我有个朋友是吃货,她把这个“珍珠习惯”用在所有她不喜欢的任务上。做完一份报表——吃炸鸡;搞完一个繁琐的报销流程——吃蛋糕;晚上加班——吃辣条。这些东西平时不能吃,只在这些场景下才可以。出于吃货的本能,现在她对这些任务完全不抵触,甚至还有点期待。

为啥这个方法叫做“珍珠习惯”呢?你知道,珍珠是蚌类生物受到砂粒、寄生虫等异物侵入后,分泌珍珠质,一层一层把异物包裹起来形成的。用梁宁老师的话来说,“每一颗美丽的珍珠,其实都是蚌包裹好的痛苦与刺激”。对于生命中那些你不喜欢,但不得不承受的东西,“建立一个习惯来包裹它,久而久之,也许你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