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将个人风格从一而终的香港传奇女性导演许鞍华在《黄金时代》之后为我们送上的新作。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

《黄金时代》从画面到台词都如精细打磨后的一首诗,即使许鞍华从头到尾都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但动人的历史和艺术化的场景让影片从灵魂中散发出了愈久弥香的魅力。

虽然用了长达数月进行宣发,但《黄金时代》8000多万的投资,仅仅只收获了5000左右的票房。

这一次,用3个月时间拍摄完成,故事依旧是和《黄金时代》差不多时间段落发生的故事的《明月几时有》票房又当如何。

看完130分钟的影片后,我只能感叹,《明月几时有》依然保持了许鞍华一贯的个人风格、沉稳、克制,追求以禁制动,镜头和节奏依然是缓慢的,冲突散落在不经意的场景中,整部影片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绝对不是内地电影市场常见的类型片。

一早就听说许鞍华拍摄《明月几时有》会有票房的考量,希望为投资方弥补《黄金时代》的票房滑铁卢。

这次看《明月几时有》我始终在等待许鞍华的妥协之道,但令我惊讶的是,她依然拍出了足够自我个性化的影片。

影片《明月几时有》以东江游击队为故事蓝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香港地区的游击队的故事。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2)

整部影片在叙事风格上,依然部分采用了《黄金时代》的他者诉说模式,由梁家辉扮演的角色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那段人心惶惶,风雨缥缈的故事。

影片不断拉回黑白场景下的现在,梁家辉在中景特写的镜头中,扮演着诉说者的角色。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3)

影片大致分为了三个故事,三个时间段,结构看似散乱,其实主线突出。以战争的开始,僵持,结束为段落进行。

三位主人公,周迅扮演的方姑,从懵懂青年老师成长为游击队核心人物。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4)

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从学校老师成长为深入敌后的间谍。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5)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从街头小混混成长为游击队队长。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6)

所有的人物弧光和情节转折都在战争敌我双方情况的转变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战争是主线,人物的成长揭示着主题,这样的故事安排依然很类型化,但许鞍华却在细节的处理上,让影片完全成为了自我风格的又一次极致呈现。

无论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还是《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影片中很少有情绪沸腾的高点,观众从类型片中熟悉的情绪转折在她的影片中往往被反类型化处理。

当观众在长期的观影期待下形成的情绪点即将发生的时刻,许鞍华的影片却在克制和留白中选择了掐断,没有高起的配乐,没有煽情的台词,连人物的戏剧性动作都不够激烈,只有只字片语,短暂停留的剪辑,几个高度象征化的物品道具从隐秘中发声。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7)

这种表现方式极为考验观众的观影能动性,挑战着观众的惰性。

为了保证观影的新鲜感,胖哥只是选取几个片段表现许鞍华的克制和坚持。

《明月几时有》中,有一组非常动人的母女关系的表达,就是周迅饰演的方姑其由叶德娴饰演的其母亲两人的对手戏。

叶德娴饰演的母亲一出场就表现出了势力,自私,圆滑。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战势的不断升级,她从保护女儿,藏住女儿,到一步步向试图参与战争,走向外面的女儿的行为的妥协和支持。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8)

女儿方姑从送信件和宣传信,到成为组织栋梁,不得不离开家里。在这场告别戏中,母亲一开始拼命挽留,见女儿已经下了决心,就甩出狠话,“回来给我收尸”。

女儿低头离开,走出家门几步路,生气的母亲追了上来,喊了女儿的小名,然后往其手中塞了一些东西后飞快转身离开。

镜头一切,原来母亲把自己结婚的金戒子给了女儿。

女儿看着母亲的背影,眼睛湿润。

这就是许鞍华式的情绪高点。从起到落,都是柔软的,缓慢的,大段的长镜头仿佛让时间凝固,情绪在厚重的时间中发酵,本来再多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台词就会带来决堤的情绪泛滥,可许鞍华很快就转换了场景,切断了观众情绪酝酿的时间,以留白的方式没有给观众的情绪沸点留下绵长的时间。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9)

这种处理方式和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导演肯·洛奇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片最大的高潮段落,当数母亲参与传递信息被捕后,方姑和刘黑仔商量救人,实地探查的一段戏。

两人商量好了计谋,从日军的“对酒当歌”中悻悻离开。

这一段戏,许鞍华依然用了一个稳定绵延的长镜头。

救人心切的方姑发现了刘黑仔的忧虑,她知道刘黑仔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就她的母亲。她几句试探,发现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黑仔都没有了往日的傲气。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0)

理性的回归告诉她,他们目前的状况根本无法救出母亲,而且救援行动会让游击队复出惨痛的代价,甚至全军覆没。

这时,亲情开始拷问折磨方姑。她伪装自己的情绪,代替母亲做出了牺牲的决定,她为了保全队伍放弃了救援。

黑夜中,她背对镜头,朝着镜头远端不断走去,她越来越渺小,越来越低落,她终于崩溃,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失了魂魄。

这一刻,刘黑仔五言的上前将她抱住。

镜头中,没有刺人的哭声,没有断肠的配乐,只有风划过树叶的瑟瑟冷寂。

这就是许式的情绪处理。

克制,隐忍,用时间去粘稠情绪,用空间去挤压情绪,用留白去给情绪的空白处保留更多填空的可能性!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1)

许鞍华的电影,视觉风格依旧高度概括了主题,甚至超越了故事。

她将主题隐藏在了风格里,影片的冲突因为克制反而显得弥足珍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叙事风格,在《明月几时有》里,许鞍华依然保持了对于女性主义的彰显。

故事的中心全是围绕女性的,主角绝对是周迅饰演的方姑和叶德娴饰演的其母亲,通过两人的人物弧光,表现了女性在战争动荡时代的大善与小美。

她们靠着隐忍和坚持成为了救援国家,守卫传统,保家卫国的英雄式人物。

女性成为了叙事中心,权力的焦点,是她们舍家为国,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亲情,甚至放弃了自己,保全了国家的未来。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2)

《明月几时有》的英文名字是Our Time Will Come,正是这些在战争中,处于各个阶层的女性,从中队队长,普通母亲,到稚嫩的村姑,富家大小姐等的牺牲才让这个和平稳定富荣的时代可以加速到来。

细致对比影片中,对于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表现,相信你能很容易看出许鞍华的女性主义立场。

她依然在影片中试图建立女性话语,并借此重构妇女主体。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3)

影片中特意加入了一段方姑表姐结婚的戏,战争中的婚姻浮躁不代表爱情,匆匆忙忙中希望保留礼节,可战争无情,整场婚礼如同闹剧,新娘子亲口说出了对于现实的全面认输。

在战争中这位表姐选择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对战争和现实不包有任何希望。,表面上的红事映照着她内心的白事。

另一面,方姑虽然失去了爱情,但她选择加入战争,用自己的力量反抗现实,用牺牲换取了自我价值存在的证明。

这种对照,明显就是许鞍华书写和重构女性身体主张的充分展现。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4)

战争中的行为,让影片中的女性超越了传统固定的性别身份,使身份成为一种文化建构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许鞍华通过战争中女性行为的选择和结果的表现,展现着女性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反类型的叙事和情绪表现手法,女性中心地位的主题表现,让这部《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一个“异数”。

许鞍华不满意明月几时有的拍摄(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15)

这是许鞍华的坚持。

但相比于其以往的影片,还是能看出许鞍华的部分妥协,影片最终的长度,部分场景的表现有向喜剧浮夸的转变,可以看出她对于市场的考量。

但也许正是这些地方的妥协,反而让这部影片变得有些尴尬。

仿佛她努力在呐喊着表露自己不是独具一格的异类,她口口声声宣布自己是大众的,可骨子里,她透露出的气质依然是反大众、反类型的、

无论如何,依然感谢许鞍华的坚持,让我们在类型缺乏、浮躁的内地电影市场中看到这部风格化明显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