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宿州的文化简介(基因红安徽宿州)(1)

报社橱窗内,一张泛黄的报纸;胜利东路上,一所精致的小学。

然而看似不相关的二者,一位英雄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彭雪枫。

彭雪枫,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曾多次参加反围剿斗争,领导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亲临前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中弹牺牲,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如今将军已去,可他的精神,永远留存在了那片他曾为之战斗的热土。

宿州的文化简介(基因红安徽宿州)(2)

早期的《拂晓报》版面。拂晓报社供图

有一份报纸,曾随将军出征

在安徽宿州,提起《拂晓报》可谓家喻户晓。而这份如今作为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的报纸,当年的创刊人和领导人正是彭雪枫。

1939年9月,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雪枫,在率部东征前夕,倡议创办一份属于豫东皖北地区抗日军民自己的报纸。

1939年9月29日,报纸正式创刊。彭雪枫亲笔为其题写了报名《拂晓报》,“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进、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这是将军对报名的解释,也是将军对报纸寄予的期盼。

拂晓报的创刊日,也正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出征日。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初代拂晓报人冒着枪林弹雨,不顾劳累,坚持办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拂晓报社共有15位同志为革命捐躯,年龄最小的才17岁。“不管有多困难,都要把报纸办下去,精神食粮比吃饭更重要。”这是彭雪枫将军对报社同志们的谆谆教诲。无论在艰苦的行军路上,还是炮火纷飞的战场,他都亲自为《拂晓报》撰写文章。

《拂晓报》虽几经变迁,但在几代报人的坚守下,当年的随军小报,早已发展壮大。而今行走在报社办公楼的走廊中,敲击键盘的声响不绝于耳。

“毕业后我就进入了报社,这记者一做就是十四年。我小时候父母在乡镇工作,他们一直看这份报纸,《拂晓报》在我的心中,早已烙下了影子。”拂晓报社时政要闻部记者谢文东说。

“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报,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去做到更好。”抬头看着报史橱窗中那张泛黄的旧报纸,谢文东说。

宿州的文化简介(基因红安徽宿州)(3)

雪枫小学教学楼。雪枫小学供图

有一所小学,冠以将军之名

宿州市胜利东路与环城西路交口旁,一栋红色的教学楼格外显眼,教学楼上“雪枫小学”四个字遒劲有力。

学校始建于1936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它历经多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被命名为“安徽省雪枫烈士子女小学”,纪念彭雪枫将军的同时,还承担着培育烈士子女的任务。

校园中矗立着彭雪枫将军的塑像,长廊里展示着彭雪枫将军光荣事迹的照片。行走在校园内,处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学英雄氛围。而学校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从带领孩子们参观“彭雪枫烈士事迹展室”开始。

宿州的文化简介(基因红安徽宿州)(4)

校园中矗立着彭雪枫将军的塑像。雪枫小学供图

“学校通过多方搜集了很多关于彭雪枫将军的故事,老师们将这些故事融入日常教学中,讲给孩子们听。”雪枫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政委老师说。

“彭雪枫将军‘爱国、爱民、勇敢、顽强、艰苦、奉公、律己、学习’的精神已经深植在同学们的心田。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启迪,懂得了只有胸怀大志、自幼勤奋好学,长大才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当被问及向同学们讲这些故事的成效,王老师如是说。

在这些故事的激励下,立壮志、爱学习、练本领在雪枫学子间蔚然成风。老师们还利用思政课、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承着雪枫精神,学生们通过书法、绘画、观看影片、读雪枫故事、征文比赛等形式,学习雪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任启明,就毕业于雪枫小学。身为雪枫学子,学校在他的心中,就像校歌里唱的一样:我们是雪枫小学的学生,无比骄傲,无比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