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罗辑思维”的伙伴都知道,罗振宇老师每天都会在公号更新自己的60秒语音,即“罗胖60秒”,分享自己的当日感悟给职场年轻人。我做不到每天都打开听听、看看,但是对这个“产品”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第一是,真的很短,符合自媒体时代“短平快”的基本特点,但是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因为要写短就意味着要在非常短的容量中浓缩、提炼,这样才能让读者觉得短也是有内容的、有干货的,这比写得长其实更难,更考验一个作者取材、删减、文字表达的能耐。

第二是,这个产品可以坚持那么久,即便我许久没打开过了,这个产品依然还在输出。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1)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要抓住读者(听众),自然需要有几把刷子,就这一点来说,罗振宇老师的这个产品,就值得大家学习了。最近,罗振宇老师的这个产品终于到了尾声,他把这个产品做了精华整理,输出了一本书《启发》,把他比较钟意的语音内容文字版,按照字母表的顺序,以词典体例排列,有点随手翻阅,都能从中学到一二的意思,也算是给这个产品做了一次总结和再产出。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2)

拿到这本书,可谓如获至宝。我还想着这么多的语音,自己要一篇篇整理要花费很久,而且也不见得每一篇都比较有收藏价值,现在终于有一本纸质书,可以说满足了我的需求。在最近发烧生病期间,这本书陪伴了我,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一、自律的罗胖给我们的启发

知名作家、《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被人问,你写作是按照计划,还是按照灵感驱动,什么时候有灵感再写?

毛姆的回答是:我只在灵感来的时候才动手写作,不过很幸运,这个灵感每天早上9点钟都会准点到来。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3)

罗振宇对这句话感触很深。

他做“罗胖60秒”的时候,有很多人问他,他怎么每天都有话说?

其实,他并不是每天都有那么多话。

他只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纪律。

他明白,如果没有这种纪律,他不可能做到每天输出300多字的感想。

当然,他做不到每天输出质量都那么好,但是肯定比没有纪律的情况下要好得多。

这是罗振宇从毛姆身上获得的启发,也是我们可以从罗振宇这个60秒项目的自律中获得的启发。2023年即将到来了,我们是否也要给自己下一个纪律:你虽然不会一直都处在最好的状态,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下来,这样到2024年到来之际,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4)

二、罗胖的互联网精神

麦克卢汉是知名的媒介理论专家,著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一次遇到了美国社会学的泰斗,这位泰斗批评麦克卢汉的论文每一处都经不起推敲。麦克卢汉是怎么回答的?“你不喜欢这些想法?好的,那我还有一些别的想法。”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5)

这一点给了罗胖启示。他认为这揭示了互联网精神的实质:很多人在讲是非,好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对错,其实这只是你的一个偏好而已,互联网精神,就是不去纠错,而是试图探寻你的个人偏好,然后试图找到契合点。罗胖的这些语音何尝不是一种找契合点?他什么都谈,什么都讲:这本书就整合了500多个词条,英文26个字母每一部分都有好多条,可见他试图在整合互联网上许多人的“偏好”。这种不跟你争,只在努力“迎合”的低姿态,恰恰是现在许多人欠缺的。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6)

三、罗胖的“具体”幸福观

以前没有把这组内容放在一起看过,所以没有发现一些“特征”,现在集合在一起,我发现了罗胖写作的特点:不唱高调,都是从某本书、某个具体的人的经历出发,引出自己的一个观点,有时候甚至都不会直接去讲观点,而是把这个故事讲述一下,让读者自己获得启发。关键在:具体。他很少谈过于抽象的内容,当然60秒的内容,如果还在抽象,那就真的没什么人愿意读了。

罗振宇的语音(罗振宇发的60秒语音)(7)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罗胖这个思维的来源:

他认为,一个人要活得具体一点,这样会比较幸福。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他也是用了一句话和一段例子。一句话是插座APP的创始人何川的话:过得幸福的前提,是学会具体。而具体举例,他讲了下决心要断舍离,是不具体的,具体是指哪几件东西要扔掉。一个成功的企业老总,愿意俯下身做那么具体的60秒产品,何尝不也是“具体”的体现?因此,这给我的一个启发是:不要去想太多,尽量把事情具体化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