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9241平方公里,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青冈、兰西、松北、呼兰8个市县区,转了一个超大括弧的左半边,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条萧红从来没有目睹过全貌的呼兰河,而今,生活在呼兰河两岸的,更是萧红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一代呼兰河人。
这里是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
呼兰河右岸
202国道上的一座繁华小镇
榆林筋饼是当地
闻名远近的特色美食
榆林筋饼的声名鹊起,是因为途经这里的司机与客商们的口口相传。走上云端成为“网红”,则让榆林镇筋饼真的“飞”了起来。
何旭是土生土长的榆林镇人。几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开办了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从微商到淘宝,从直播带货到快递发货,是让榆林筋饼从呼兰河畔“飞”上全国各地餐桌的“幕后推手”。
清早,何旭开着车,沿着202国道,从街面上众多筋饼店前驶过。镇子的边缘将近,一块写着“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的牌子,从路边树丛中跳进视线,车子驶下马路,停在了一栋古香古色的木质建筑前。
走进建筑侧身的小门,就是“小榆树食品”的生产和包装车间。生产车间里,20多名工人各自在案台前,忙得热火朝天,将面团揪成一元硬币大小的面剂子,在玻璃板上按扁,擀得极薄,用擀面杖一挑,饼被抻了个正圆,摊放在平锅上,“丝”的一声,薄饼瞬间起泡,泛起金黄,只需几秒钟,一张轻薄透亮的筋饼便出锅了。趁热乎吃上一张,面香夹着油香,柔软又不失嚼劲。手法娴熟的工人一天可做上两三千张。
何旭在案台间走走停停,不时叮嘱工人,保证饼的质量。烙好的筋饼被一张张摞起来,快速送到加工车间,装袋、真空塑封、打好外包装,再分装进一个个快递盒,等待快递公司来取件。
快递盒、包装箱把包装车间填得满满当当,何旭拿起一摞黑色的筋饼包装袋,包装袋上写着“豆丁系列”,“豆丁”是他大儿子的小名,这是他打算推出的品质优选筋饼的外包装。何旭脑海里一直想着如何让筋饼再升级,他计划推出自热筋饼和筋饼菜,还在保质期试验中,一旦成功推出,品尝榆林筋饼将变成“随时随地”。
下午,快递公司的箱货来取货了,一个个装着筋饼的快递盒很快便填满了箱货的前部,海南的、广东的、湖南的、辽宁的……各地买家都有。何旭的妻子小李在现场盯着,以免不小心发错了货。
“媳妇儿……李老师……”何旭喊妻子来帮他找找东西。厂里的很多琐事都是妻子在帮他打理,何旭可以安心地做好销售这些外场儿事。忙碌间,何旭走到妻子身旁说:“这周末联系好了一场直播带货,主播是快手上一个网红,有1000多万粉丝。”
不同于很多商品先做实体店后做线上的销售模式,何旭的“小瑜树”筋饼销售从微商群火起来,逐步拓展到天猫、京东等平台,凭借网上卖出的影响力,又进入到哈尔滨多家商超。尤其是这半年多来,“小瑜树”筋饼主要依靠自媒体平台销售。
“小瑜树”筋饼加热方便,把筋饼连带真空塑封袋直接放到水里,煮上几分钟,饼就热好了。直播时,主播揭下一张饼,薄如蝉翼,晶莹透亮,卷上土豆丝、煎鸡蛋、熏肉、香菜碎、葱丝……仿佛万物皆可包裹其中,透着饼皮,能清楚看到里面的菜色。主播边吃边介绍,观众仿佛隔着屏幕就能闻到香味,忍不住动手下单。
何旭的筋饼卖得好,商家、快递公司、面粉商等都纷纷找上他,希望能合作。走到哪,何旭总是手机不离身。正开着车,一个陌生号码反复打来,何旭看了眼号码,认出这是经常给他打电话的一个粮油销售。不一会儿,一个朋友打来,问他要不要参加某场直播带货,了解一番后,何旭干脆地回复,“上!”。何旭向来敢想敢干,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干就完了!”
闲暇时,何旭翻出手机里“小瑜树”筋饼的宣传样片。宣传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国筋饼看小榆树”,道出了何旭心里的目标,他希望把家乡筋饼做成品牌,推向全国。
想要让榆林筋饼在云端“飞”得更远,就要把根扎得更深更牢,何旭把目光放到了筋饼历史文化的宣传推广上,他打造了一家能吃筋饼的“筋饼文化体验馆”,就在筋饼加工厂前身。何旭为它取名小榆树饭馆。据说,很久以前,他们当地就有那么一家小榆树饭馆。
小榆树饭馆的外观与镇上筋饼店的风格迥然不同,高大粗壮的老木头,撑起三角状的门廊,蓝白瓷盘与碎瓷片予以点缀,有点复古的味道。
体验馆里的装饰摆设也很有意思。一楼正厅有水上石桥,是用磨盘搭建的,老门板做成的窗台,粗糙的纹理间,虫蛀过的痕迹清晰可见。红底大花的老炕琴柜面,不仅被做成了墙面,还与旧地板一道拼接成了天花板,油漆斑驳的旧门窗框更是大有用场,墙面、百叶窗、悬顶的吊饰都是它的化身,就连碗底也做成了地砖,还有瓷板柜装饰的……
一楼专门抹了一面泥草墙,挂满了老物件,什么黑白电视机、老式旅行箱、水壶……随处可见岁月与光阴的故事。
上到二楼,除了木质体验馆的部分,绕到后身竟是一个几百平方米的现代化餐厅,还设有演艺舞台,透过两侧宽大的落地窗,可见两侧绿油油的田地。
何旭的手机又响了,他找人设计的“连环画”制作好了,讲的是榆林筋饼的历史发展,设计人员微信发来两款样图,何旭挑了一款,准备贴在二楼围栏四周,一进饭馆,抬头便能看到。
走到体验馆门口,何旭转身,欣然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关于筋饼的制作技艺、最佳口感、历史故事、情怀……他在此倾注的所有心思都将呈现给食客,想到这些,何旭眼中跳动着光。
不知不觉间,已是傍晚时分,何旭和妻子分别接上父母和两个儿子,来到镇上一家餐馆。“何旭来啦!”餐馆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何旭连忙应道,“哎,来了,二婶。”简单的问答带着人情味。
席间不忘点上一盘筋饼,何旭两个小儿子有些等不及了,“奶奶,给我卷土豆丝的……”何旭母亲赶忙为两个孙子卷起来。
“老孙子还吃不吃?奶奶再给你卷。”看着两个可爱的孙子,何旭父母嘴角是笑,眼里是爱。几年前,为生活打拼,何旭一家人分散在天南海北。如今,因筋饼而“团聚”,一家人又回到了呼兰河畔的家乡,筋饼卷起的幸福感从指尖传递到心间。
一抹斜阳挂碧空,呼兰河水静谧流淌,摩挲着岸边的柳条丛。眼前的呼兰河,还是何旭小时候的“大河套”,只不过,顺流而下奔向远方的,已经不止是饼香,还有何旭让榆林筋饼乘风破浪、一直“飞”下去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