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茅山道教音乐

▓ 杨莹/文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色。道教音乐,是道教独有的宗教音乐,也是道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科仪气氛,增强信众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道教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精华,并与道教信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道教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茅山道教音乐集民间音乐与官乐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是茅山道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千余年来,传承不绝。

茅山道教科仪音乐的起源与应用

提到茅山道教音乐,绕不过茅山与道教斋醮科仪这两个关键词。茅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并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为道教上清宗坛,道教茅山宗的摇篮。它源于秦汉,成于齐粱,兴于隋唐,盛于宋元。道教音乐往往是配合斋醮科仪来应用的。斋醮是道教祭祷礼仪,它是经过设坛摆供、焚香祷告、微祝赞颂、诵经上章、踏罡步斗等,同时配以灯烛、法器法物以及道教音乐来进行的。道教斋和醮形成的时间比较早。斋的原意是整洁身心口,醮以祭祀祈祷为主,故合称斋醮。它的目的是祭告神灵,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祈求消灾赐福。

茅山传统音乐 非遗巡礼祭告神灵(1)

演奏茅山道教音乐

茅山斋醮科仪历史源远流长,从梁至北宋中叶数百年间一直鼎盛不衰。元明之后,流传至今。茅山上清派目前的斋醮科仪,大致有以下几种:1、正坛法事(阳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祈福道场,主要是用来信众祈福禳灾,主要包括:玉皇忏、三茅忏、斗忏、东岳忏、三元忏(三官忏)、拜太岁、玉皇表(三法师)、三茅表、三元表(三官表)、观音表、安太岁、开光等。2、度亡法事(阴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度道场、放焰口(有铁罐科、斗姥科、仙翁科)等。主要包括破血湖、破地狱、过仙桥、超度(铁罐施食焰口)等。

举行斋醮活动必须要先设立坛场,历史上,茅山道院各宫观都设有专门的醮堂,茅山道士在做早朝、午朝、晚朝等斋醮科仪之时一般都在此。自2016年8月28日崇禧万寿宫正式落成对外开放,茅山道院几乎所有的斋醮活动都集中在崇禧万寿宫大殿内进行,只在特殊情况或是信众要求的时候才会去其他地方进行,并成立了专门的茅山道院法务团。道长们按职责分为法师(也称高功)、经师、乐师和鼓师。

茅山斋醮科仪不仅包含全国道教通用的科仪和经韵,更包含十分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正是其所包含的地域性科仪内容使茅山斋醮科仪与其它教派有明显的区别。自古以来,茅山备受帝王重视,影响很大,斋醮科仪活动频繁,因此保存了非常丰富且质量颇高的道场音乐资源。据统计现存明《正统道藏》中记载的斋醮仪范约有六百卷,其中就包括多种茅山斋醮科仪,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当属“三茅表”和“三茅忏”科仪,茅山道长俗称为“一表一忏”。其中“三茅忏”科仪最具茅山特色,是茅山道教上清派独有的宗教仪式,也是茅山道士必修的科仪。

茅山道教音乐在调性上五调皆用,无偏爱羽、角调倾向,在行腔上比较高亢有力,注重大线条起伏,曲调小转弯及音运用较少,读词使用接近南京话的语言,曲调居刚,与苏南邻近的常州、无锡、苏州道教音乐、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茅山道教音乐还具有江南丝竹和民间音乐的韵调,吸收了宫廷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成分,古朴典雅。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历史悠久,前人已做过系统的梳理:茅山上清派第七代宗师陆修静,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著有《斋戒仪范》一百余卷,并把道教经咒直诵辅以音乐改为有节奏、动听的乐诵,奠定了南方道教斋仪的典式,其音乐著作收录在《玉音法事》中。

茅山第九代宗师梁陶弘景进一步对其进行整理,创立了茅山道教独特的科仪和音乐。历唐宋之兴盛,备受宫廷青睐,在这个过程中茅山的科仪和音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元代,茅山道教纳入正一道,但其仪规、音乐仍沿袭茅山宗传统的仪式特色,如《卫灵咒》就是一首茅山颂歌,也是上清派宗师的赞歌。《三茅表》是上清宗坛最具代表性的科仪,也是目前茅山道院做道场最常用的科仪,《三茅表》科仪音乐以《卫灵咒》、《三茅词》、《三茅诰》为主,整个科仪共用十二首道曲,其中九首韵腔,两首器乐曲牌。

茅山道教音乐中经文的唱赞,每个字都用较长的节拍或较多的音符拖腔来演唱,比如《卫灵咒》,经音乐专家认定,这与北宋时代道教乐谱《玉音法事》所表达的声调十分相似。音乐主要有器乐、打击乐、声乐三部分组成,诵唱有法师领唱领诵、齐唱齐诵,也有唱唱诵诵,似唱似诵。茅山道乐以钟、磬、铃等法器外,还使用竹乐器,如笙、箫、笛、二胡、琵琶等,尤其是《花子笑和尚》之类的曲牌,更具有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和地域性音乐文化的风采。

茅山道教音乐主要用于斋醮仪式和每天的早晚课上,斋醮仪式主要有祈福消灾类的玉皇忏、三茅忏、斗忏、东岳忏、三元忏(三官忏)、玉皇表(三法师)、三茅表三元表(三官表)、观音表、安太岁、开光、拜太岁和度亡类的破血湖、破地狱、过仙桥、超度(铁罐施食焰口)等。一场仪式通常1~4个小时。所选曲牌,根据斋醮的目的和喜、怒、哀、乐,选用欢乐、庄严、怨苦等不同情绪的乐曲,通常使用的有《香赞》、《玉芙蓉》、《开天符》、《茅山颂》、《万年欢》、《卫灵咒》、《丧绵羊》、《三皈依》、《悲叹韵》、《小救苦》、《送忏》、《三茅诰》等。

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学者便开始对茅山道教音乐进行研究,如上海音乐学院陈大灿先生就于八十年代中期搜集整理出版的《中国道教音乐.道教茅山.常熟卷》音带中收录了《万年欢》、《卫灵咒》、《三茅诰》等几首茅山传统的经韵,还撰写了《茅山道教音乐考》一文;陈登霖先生撰有《茅山道教音乐初探》一文;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编辑了《中国茅山道教音乐》一书;胡军先生编写的《茅山道乐研究》等。

茅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茅山道教历史悠久,茅山道教科仪音乐也源远流长,由于古代没有记录、保存音乐实效的技术,我们无法窥见当时的音乐风貌,茅山道教科仪音乐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大量吸收了当时的主流音乐元素。通过对茅山科仪道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复原当时社会的主流音乐元素,进而可以窥见当时的音乐风貌。

茅山传统音乐 非遗巡礼祭告神灵(2)

茅山道教音乐传承人何春生

茅山道院对音乐的传授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从茅山道院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主要采取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乐器的教学靠口耳相传;其次从九十年代开始,陆续选择年轻道士赴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深造,第三个阶段即从2000年至今,茅山道院不定期聘请一些音乐名家来道乐团指导,譬如2000年从南京昆剧院聘请了朱教授来现场对开天符、卫灵咒、玉芙蓉、小拜门等曲目进行了编排,从而开创了茅山道长道乐创作的新台阶。此后,茅山道院的法务团成员分工更加明确,在教学上除了采取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外,还定期开班集体教学和选送年轻道长到专业院校学习。

茅山道教师承关系历来十分严格,记录十分清楚,代代相传。直至近代,本世纪仍然保持了出家的庙规,出家入茅山的道士,姓名中间一字,按辈份选用“启、先、 觉、钦、敏、澹、指、浩、念……”等字作名字,法师法名辈份,本世纪为“高、宏、鼎、大、罗”。茅山道院对于科仪的传授亦十分严格,诵唱、乐器均由道院道长教授,这就使“茅山派”音乐能代代相传至今。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文化。随着2008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7月,“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山道教科仪音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茅山道教科仪音乐这一特色宗教文化得到弘扬和延续,在传承中散发出新的魅力,为茅山、为句容、为江苏、中国乃至为整个世界的道教文化发展做出新贡献。

茅山传统音乐 非遗巡礼祭告神灵(3)

道教音乐传承人何春生擅长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

1962年出生的何春生,是茅山道教音乐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擅长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笛子用平均孔,笙用固定音位,二胡用一个把位,能自如吹拉出五个调性,能随“高功”的声调从低八度到高八度任意转换,准确地表达该音乐的特色,在正一道派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1983年他初入茅山道院,师从上清派第60代传人施觉义道长和77代传人周念孝道长,学习了茅山道教斋醮科仪和音乐,全面掌握了上清宗坛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1987年开设茅山经忏培训班授徒传艺,目前有第79代敏字辈徒弟15人,第80代持字辈徒孙8人,为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一己之力。

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何春生说,茅山目前最主要的斋醮科仪是“正坛法事”和“度亡法事”,而在这些科仪中尤以《三茅表》和《三茅忏》最具代表性,茅山道长通常称为“一表一忏”。他介绍正坛醮仪《三茅表》的流程为: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经师各持铛、镲、木鱼、铃等法器分列坛前左右,首先是鼓师起手鸣鼓,在整个科仪进行的过程中,鼓师可以说是整个经乐团的指挥,鼓师通过所操作的鼓演奏出节奏分明、音色突出的点,来把控整个科仪的节奏。

鸣鼓三通之后乐师奏《茅山颂》,此时高功持圭捏诀升坛参拜五方,运三讳、步三台罡、赐三清诀至香案前下跪、三上香(即御案香,默念焚香咒存礼三宝)、焚第一道符(念焚符咒)、再运讳(大茅君盈讳)至此乐曲终,高功匍匐罡坛、各礼师承念如法,高功立于坛前,众咏和,高功举《卫灵咒》,请称法位、宣疏,颂圣号呈文,宣词,司鼓举《华夏赞》(高功同时发炉、上本位香)焚第二道符、发符,焚第三道符、招将、宣关文,熏表咏《断罡符》诰,出词、唱《开天符》、焚表、回坛、唱颂三茅圣号,礼经(按人各恭敬)发愿。至此进表法事结束。

纵观整个过程,除了少量如说白、做功等外,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唱诵的,如各礼师存念如法、卫灵、称职、呈文等都是咏唱的,而且各有曲牌,几乎无雷同之曲,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茅山斋醮科仪音乐不进丰富彩而且自具特色,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茅山传统音乐 非遗巡礼祭告神灵(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