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夏西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被人称为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异数”,不仅位居四大名著之首,而且还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巅峰。

然而,正是这部文学巨著,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未解之谜,甚至连作者是谁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这里,有人不禁会问:这个问题难道还不够简单吗?《红楼梦》的作者不就是曹雪芹吗?这连小学生都知道,还写进了课本里面。其实,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只是被论证出来的。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1)

‬《红楼梦》的研究派别:蔡元培“索隐派”和胡适“考证派”

人们把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作为“红学”,而中国“红学”一词,则正式出现于清代晚期,其中还有一些半开玩笑的性质。

清末民初的书画家李放在写的《八旗画录》里对《红楼梦》有以下的记载:“光绪初,京师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这是“红学”一词首次出现。从此,红学派别百花齐放,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甲骨学和敦煌学,逐渐成了民国时期的学术主流。

在这些林立的派别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索隐派和考证派

其实,索隐派在“红学”一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其开山鼻祖是清代中期的著名学者周春。

周春,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比曹雪芹晚生了仅仅只有十四年,跟他可以说是同一时代的人。

周春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自己所著的《阅红楼梦随笔》中,他认为《红楼梦》写的是“金陵张侯家事”,证据是“张氏与曹氏有通家之好,雪芹时常过从,目击其家庭一切,涉笔成此杰作。”

然而,周春却只是抓住了这部书中的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某一个人物、情节,去跟历史上的人物相附会,猜测性地从中“索”出其中所“隐”藏的人和事,很多都不能自圆其说,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蔡元培是“红学”索隐派的集大成者,他经过多年的悉心探究,于1915年写出了四万多字的《石头记索隐》,系统性地提出了贾宝玉取自“传国玉玺”之意,暗中指的是康熙皇帝的废太子胤礽。这在“红学”研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2)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3)

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在“红学”研究中,又提出了“曹雪芹自传说”,逐渐发现了大量有关曹雪芹生平的资料和带有脂砚斋评语的《红楼梦》早期抄本,写出了《红楼梦考证》一文,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时代,也成了考证派的创始人。

与索隐派红学只有蔡元培、寿鹏飞等少数代表性人物不同,考证派人丁兴旺,不乏俞平伯、周汝昌这样的大家,也形成了新红学中考证派一支独大的局面。在他们与小说批评派的合力打击下,索隐派红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进入了衰竭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索隐派红学在大陆上基本消失了,可奇怪的是,它却在海外得到了复活,还迅速发展起来。两者之间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如果不是索隐派和考证派之间存在着分歧,红学研究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红火。

其实,索隐派红学的研究者,一直也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解密的姿态,苦心搜集相关的文献史料,试图搜寻《红楼梦》里隐去的真事,找到最终可以打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而考证派红学虽然一直不看好索隐派,甚至还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打击,然而,他们却在考证的不断深入中,陷入了一个重大的逻辑陷阱,这也引起了《红楼梦》的作者之争。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真的就一定是曹雪芹吗?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4)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什么会引起争议?他为什么不署名呢?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其实就是考证派红学提出来的,而在考证派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了二三十年后,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作者。

在这种情况下,最早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便有了不下数十种的猜测,有人说其作者是清代的著名戏曲家洪昇,有人说是文学家顾景星,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冒辟疆和吴梅村等人。这些人里,被人提到最多的就是吴梅村。

吴梅村名叫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生于江苏太仓,崇祯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清军入关后,他被迫北上在清廷任职。

吴梅村是娄东诗派的开创者,与钱谦益和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在当时很有名望。

而吴梅村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索隐派红学提出来的。杜世杰在《红楼梦释真》一文中,根据吴梅村的《通天台》、《秣陵春》和《临春阁》三剧与《红楼梦》的种种巧合,以及吴梅村对自己后世的安排,跟《红楼梦》中的某些谐音或人名相呼应,最终得出是吴梅村创作了《红楼梦》。随后,又有人提出了其作者是洪昇、顾景星和冒辟疆等人。

而现在大家公认的《红楼梦》的作者、一代文坛巨匠曹雪芹却没有人去提及,真是一点存在感都没有。这跟《红楼梦》的开篇有很大的关系。

在《红楼梦》开篇中有一段文字,大体意思是这样:空空道人在一块石头上,抄得《石头记》后,入红尘被“色”所困,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5)

这样一来,《红楼梦》的作者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索隐派的杜世杰索性认为“曹雪芹”就是个子虚乌有先生,仅仅只是个“抄写勤”而已,充其量只不过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重要编修和增删者,根本不是其原创作者。

当然,这个版本的《红楼梦》还不是最早的版本,在后来考证的其他早期版本上,发现上面竟然都没有曹雪芹,有人甚至说《红楼梦》根本就是在明朝末年创作的,那时候曹雪芹都没有出生,这也是当年《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的争议起源。

于是,有人便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顾景星、方以智和吴梅村等人,而且还都提出了相应的证据。

原来,这是人们从《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开始的。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六回里,有一个写得非常精彩的地方,这里却有一个非常明显而且矛盾的时间点:贾宝玉去潇湘馆里看林黛玉,遇到薛蟠作妖,把贾宝玉骗了出来,还说第二天“五月初三”是他的生日,但他想提前过,就把贾宝玉拉出去一起喝酒庆祝。当晚,林黛玉前去怡红院探望贾宝玉,可是没人给她开门,她很是凄凉,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便去葬花。而这一天,书中却明明白白地说是四月二十六日。

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时间点,有人说这是当时作者的笔误,可是有人却说,这两个时间点非常明显,作者别的地方都没有问题,怎么偏偏在这里出了这样低级的问题呢?

最后,研究者们开始查阅资料,终于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疑点。原来,在明末清初时,这两个时间点都隐藏了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血泪斑斑。

1644年五月初二,吴三桂带领清兵进入了北京城。第二天,五月初三,摄政王多尔衮下达了剃发令,不从者斩,人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6)

第二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南明政权的扬州城陷落,史可法为国捐躯,清军在扬州城开始了长达十天的大屠杀,一共有超过八十余万百姓罹难。

有人认为,《红楼梦》里竟然藏有这么重要的线索,便认为其作者很可能就是明朝的一位遗民,他写的也不是什么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部有关国难的血泪史。

于是,冒辟疆、顾景星和吴梅村等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研究,认为他们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因为他们都是明末清初的人,而且他们都满足四个条件:家里以前是大官;家里都有一个大园子;家里都有数不清的姬妾美女;家道都最终中落。到了最后,这些家族里的人流落四方,女眷沦落风尘,甚至还有人遁入了空门,跟《红楼梦》里的情景非常相似。

不过,最后由于证据不足,关键是这些人当时的名气太大,遗留的书稿脉络非常清晰,以致于这些人都没有成为主流,无法取代曹雪芹成为《红楼梦》的作者。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人写一部小说,怎么就不能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姓名署上呢?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写小说特别是写白话小说的人在当时被人很是瞧不起,认为他们是狗肉上不了台面,俗不可耐。不仅在明朝时有个叫田汝成的人曾经恶毒地攻击过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诅咒“其子孙三代皆哑”;甚至到了近代,民国教育家刘文典也公开地鄙视过写小说的著名文学家沈从文。

当时,这两人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沈从文评上了教授,刘文典听说后,破口大骂道:“在西南联大,如果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就成了太上教授了!”骨子里的看不起,可见一斑。

第二个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字狱。清代统治中国一共有二百六十八年,而文字狱就持续了二百五十多年,这让这些搞创作、写小说的人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所以,他们也就不敢在自己的书上写下自己真实的姓名了。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7)

《红楼梦》‬中的家族原型到底是曹雪芹家?纳兰性德家,还是其他的呢?

在胡适提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一说时,也曾经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里所描述的生活场景,都是非常奢华而细腻的,就像大观园一样,不仅有“富贵温柔乡”的气派,也有“花柳繁华地”的风情,它就如同一个高贵而奢华的艺术品,让人充满了遐想。

然而,有人却说,如此漂亮而又充满梦幻的场景,曹雪芹根本就写不出来。这跟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小时候生活优越,锦衣玉食,享尽了荣华富贵。

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刚满十三岁时,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他也只好随着家人迁回北京,从此曹家一蹶不振。后来,曹雪芹甚至还要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有人认为,曹雪芹当年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孩子,凭着自己的一些记忆,怎么可能把家族里的那种奢靡精致的生活,甚至是官场上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写得如此的栩栩如生呢?

这时,可能又有人会说,艺术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他难道就要去带兵打仗吗?施耐庵写出了《水浒传》,未必一定要去当大盗造反吧?这样说其实也不无道理,可是,有研究者又发现,《红楼梦》里有很多的细节,跟曹家根本就对不上。

于是,有人又提出虽然曹雪芹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很可能凭着以前的关系,成年后写书时借鉴了一些别人家里的素材。而这个人就是纳兰性德。

康熙年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天要平,杀老明,天要安,杀索三。这里的索三指的是索额图,老明指的是纳兰明珠

而纳兰性德就是纳兰明珠的长子,出身于满洲显贵叶赫那拉氏,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个女儿,典型的皇亲国戚,家里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

据说,当时有一伙强盗潜入了北京玉簪胡同一处被没收的官宅里,四处乱挖,竟然在一间旧房的山墙处,挖出来8000多两白银和2000多两黄金。随后,他们买下了这所旧宅,又在里面挖出来10万多两白银。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8)

不久,这件事被官府知道了,便把他们全部抓了起来,又派人去挖,竟然又挖出来10多万两白银。而当年朝廷在抄家时,已经在这里抄出了白银200万两,这家人的钱财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处庄园的主人名叫安图,只是纳兰明珠门下的一个奴才,他的钱财已经堆积如山,纳兰明珠作为主子,家产就更不用说了。据说,后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的钱财就有一部分来自于纳兰明珠家里。

所以,有人认为,《红楼梦》里所描述的那种场景,很可能取自借鉴于纳兰明珠家里,其中的人物和场景也都能在纳兰明珠家里找到原型。

据说,乾隆皇帝在第一次看到《红楼梦》时,竟然大吃了一惊,说里面说的就是他自己。原来纳兰明珠有个曾孙女就嫁给了他。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里,有一处非常精彩的章节,这就是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葬花”这个情景很少出现,只有一个地方有些意外,因为这个意境在纳兰性德的作品里面就曾经出现过。

纳兰性德十九岁时,娶了卢氏为妻,两人耳磨厮鬓,感情非常好。可是,不到三年,卢氏因难产而死,纳兰性德极度悲伤,为妻子写下了很多情真意切的悼念诗作,以此来纪念亡妻。其中,他在最著名的一首《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写道: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为什么说曹雪芹借鉴了纳兰家里呢?这是因为曹家和纳兰家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跟纳兰性德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所以,有人说,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不仅借鉴了纳兰性德的诗词,甚至也根据家人的口述,借鉴了纳兰家里的一些素材,说不定,贾宝玉的原型也并不是曹雪芹自己,而是多情才子纳兰性德。毕竟,纳兰一家从纳兰明珠发家开始,从此一路平步青云,最后在乾隆年间完全败落,中间经历了四五代人,长达近百年,这跟《红楼梦》里从荣国公贾源开始到贾府抄家,非常地相似,也是四五代人,延续了近百年,难道真的都是巧合吗?

当然,《红楼梦》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巨著,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型借鉴,或者,这根本就是曹雪芹,甚至是其他作者心目中虚构的一个场景和一种生活而已,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某一种愿望和讽刺罢了。

而他们的这种愿望或者讽刺,在《红楼梦》这部书中,应该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体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曹雪芹的历史故事(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9)

特别声明:文章中包含个人观点;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漂泊者言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