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结束了,除了那些夺取胜利的瞬间,赢家各式各样的吼声也会在瞬间回放的古城中一次次萦绕在观众耳边。
这些短促有力的声音,称之为“吼声”也好“喊声”也罢,往往在得分的瞬间爆发。观众因为和竞赛场地留有距离,很难听清运动员喊的具体是什么,不过近些年随着体育赛事转播技术的迅速提高,现场收音效果也跟着大幅度提升,运动员得分时的内心表述,观众也听得到了。
本届里约奥运会因伤退赛的费德勒算是网球场上很难得的安静型选手,比起在击球瞬间喜欢发出“嗯嗯啊”声响的纳达尔简直就自带静音功效。不过费德勒赢球之后也会喊一两声的,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复杂的原因在于,他来自瑞士,一个官方语言就有四种的国家。
通常只有那些观众看着很精彩,球手觉得打起来实在费尽的比赛上,费德勒才发出最后的吼声,在球场上喊过“allez”,喊过“Komm, jetzt!”,也喊过“come on”,三个词分别来自法语、瑞士德语、和英语,都是一个意思,翻译成汉语,相当于“放马过来吧!”翻译成高尔基的语言,相当于“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届奥运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来自日本大阪的福原·瓷娃娃·爱哭鬼·爱在乒乓球台上挑战国产大魔王的身影令人难忘,同样引起观众注意的是福原爱在得分的时候会发出“飒”的一声,关注乒乓球赛的朋友们可能注意到了,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吊打”福原爱的李晓霞喊的也是这个。
这个“飒”到底是哪国语言?
日语中与“飒”发音类似的字有再来一次的“再”字,不过普通日本人在赢球得分的时候并不这么说。
日本人比较习惯喊“ヨシ!”,就是早期抗日电影里日本侵华军官常说的那句“呦西”,意思是“棒棒哒!”。不说“哟西”的,一般会喊“シャー!”,发音类似“吓——”,一个语气词,大概感觉是就是更硬朗一点的“棒棒哒!”
福原爱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的时候谈到过喊“飒”的问题。福原爱从小就开始打乒乓球,来中国之前喊的是“哟西!”的萌版“哟~”,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福原爱就来到了中国东北那旮瘩口音贼啦重地沈北地区打乒乓球,除了学会一口标准而流利的东北话,福原爱一直在中国大魔王培训班——辽宁队里被打得很惨。因为输球而哭泣的福原爱发现中国球员得分的时候就喜欢发出“飒”的声音,觉得这么喊就可以成为大魔王了,于是就学会了,归国之后也一直这么喊。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得分之后喊啥真的是太有世界影响力了,比起女乒队里经常喊的“飒”,男运动员动不动就喊“艹”的影响力当真是遍及全球。这个词的外国语变体十分丰富,有类似意大利语再见的“chao”,还有更加有力简短的版本“cho”,运动员在竞技中交流技术的同时也总想着学习点“东方神秘巫术”什么的,除了拔罐,就是喊声,动机和福原爱差不多。可惜的是参赛运动员虽然喊的是一样的“chao”,但口音不一样,江浙一带出身很可能说出的是“戳拿卖笔”,发音就和“cho”更类似。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脏口,外国运动员的吼声就丰富了,网球运动员安迪·穆雷就曾因为得球就喊“bastard”(杂种、混蛋)被在场观战的英国皇室听到而登上体育版头条。不过只要不对着对手、观众、教练员喊,也只能说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不算是什么问题。
如果一个艺人满口脏话,很容易被观众嫌弃,运动员爆点脏口反而不会影响个人形象。一方面是因为运动员和艺人不同,运动员通常只有在体育赛事期间才会获得极高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其他时间需要做的是安心训练、获得更好的成绩,竞赛成绩完全掩盖了粗口这样小的瑕疵。
另一个原因在于,情绪体验才是体育赛事的中心,观众观看比赛最主要的目的当然不是学习世界领先的竞技技术,而是体验一种戏剧化的瞬间。比分领先,全场欢腾,对手进攻,嘘声四起,奋力扳平,激动人心,终场绝杀,令人振奋。只有有戏剧性的比赛才会令观众获得满足。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男子竞技项目往往比女子竞技项目精彩,女子运动员的技能往往较为平均,无法创造特别戏剧性的场面——实力悬殊如中国女乒和其他国女乒,也没什么意思,因为对手技术薄弱点太明显,以至于无法面对强大的中国选手做出任何技术调整,一路输到底,没有任何反转的可能。
另一个原因在于男子运动员的临场戏剧感比较强,张继科撕衣服的场景历历在目绝不是因为他和马龙组成CP在微博出道了,而是因为这种戏剧化的场面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获得体育竞赛的戏剧感,刺激在所难免,暴力也是同理,爆粗当然是语言暴力的一种,但当这种程度的暴力融入体育竞技的大背景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喊两嗓子,振奋气势,适度骂人,有助于调节紧张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