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才子们或羁旅抒怀、或借古讽今,有时望月怀远、有时托物言志。山水草木等景物虽然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却绝对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唯有融入了真情的诗篇,才会真正震撼人心。

古代曾经涌现了很多杰出的才子,他们学识渊博、经历丰富,更在坎坷的人生中,感悟到许多深刻的道理。才子们虽然也会有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却能够做到喜怒时有我、创作时无我,并从有我的状态,升华到无我的境界,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下面分享两首《望夫石》,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刘禹锡的名篇语拙意工。

王安石诗句思乡之情(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1)

《望夫石》其一

北宋 · 王安石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

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

王安石21岁进士及第,此后他就深入偏远之地担任县令。由于王安石的政绩突出、才华卓越,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就曾将他推荐给宋仁宗。著名学者欧阳修也非常赞赏他的才华和人品,并希望朝廷大力提拔。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32岁时,作者当时被朝廷派往苏州考察水势,他在河边偶然看见一处独特的景物,于是赋诗抒怀。

王安石诗句思乡之情(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2)

望夫石的传说具有很多版本,这些巨石或者是后人建造,为了纪念女子望夫而死,化为立石;或者是由于形似人形,从而引发大家的想象。

诗人首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眼前的巨石,这位眺望夫君的女子,头发就像“云鬟烟鬓”。紧接着诗人又提出问题,她到底是在期待谁的回归?为何她的夫君与她远隔天涯,又一去不归?

王安石诗句思乡之情(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3)

后两句没有进一步描写望夫石的沧桑和斑驳的外表,而是通过运用典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王安石学富五车,他知道舜帝曾南巡至九疑山,因为不幸遇到山崩,便葬于山下。他的两位贤妻娥皇、女英因为思念过度,从而投水自沉。

作者将望夫石比作舜帝的妻子,一直伫立着,并渴望夫君可以衣袂飘飘地尽快归来。王安石当时正志在革新,并希望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以便施展其平生抱负。“千秋长望”,表达了作者热切的期待,更展现出他的决心和勇气。全文想象丰富,寄寓深远,不愧为宋诗中的佳作。

王安石诗句思乡之情(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4)

《望夫石》其二(山正对和州郡楼)

中唐 ·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刘禹锡年少时就志向远大,又颇有文名。诗人早年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革新失败,他也被贬为朗州司马。

在朗州生活了十年,他无时无刻不期待皇帝可以回心转意。可是后来遇到大赦,刘禹锡不仅未被赦免,反而被贬谪到更远的地方。这首诗创作于刘禹锡担任和州刺史之时,有一次他看到府衙对面山上的巨石,触动了他的乡愁,于是挥毫赋诗。

王安石诗句思乡之情(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5)

前两句语义浅显,抒写了 望夫石的传说。“终日”二字,表达出思念心切;一个“”字,抒写了一份悲戚之情。诗人托物抒怀,他被贬异乡23年,虽然曾豪迈地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是其内心却充满了乡思,也经常感到贬谪的痛苦。

诗人也是凡夫俗子,更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可是诗歌创作追求含蓄,诗人无法高呼自己希望得到自由,也不愿悲情地诉说心中之苦,只好借助“望夫石”,寄托内心的深情。

王安石诗句思乡之情(王安石的佳作寄寓深远)(6)

后两句备受后世好评,“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几千年的守望,并未换来郎君的回归,可是她并未有丝毫的怨言,依然还像当初那样深爱着对方。“望来、初望”,形成一种回环,读起来感觉起伏跌宕。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句,抒写了极其深沉的情感,更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愿望。

诗人将自己比作望夫石,意志坚定,毫无怨言;又将心中的圣君比作远方的情郎,一颗忠心天地可鉴、日月为证。相信任何人读到如此情感炽热的诗篇,都会为刘禹锡不凡的经历而感动。全诗一气呵成,又显语拙意工,令人回味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