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十首经典诗(李商隐两首爱情诗告诉我们)(1)

上篇文章聊了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接续李商隐的话题,聊聊义山兄令人落泪的感情生活以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

李商隐是幸运的,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让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李商隐又是不幸的,在他八岁那年,他的父亲便过早地离开他,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靠替别人抄书,帮母亲维持生计。

李商隐是幸运的,上天赋予他过人的文才禀赋,让他在诗坛和文坛大放异彩,他和杜牧并称晚唐诗坛的“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合称大唐诗坛的“三李”;李商隐又是不幸的,由于他生逢牛李党争之世,虽有满腹才华,却一辈子困顿潦倒,郁郁不得其志。

李商隐是幸运的,在他人生的关键时期,遇到了恩师贵人、大唐宰相令狐楚,并在其照誉下考取了进士,在他仕途的起步阶段,又遇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成了他的幕僚,王茂元赏识他的才华,还把自己的小女儿王晏媄嫁与他为妻;李商隐又是不幸的,由于令狐楚和王茂元分属牛党和李党的政治集团,使李商隐从此背上忘恩负义、脚踏两板船、墙头草的骂名,被动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几十年不得翻身。

李商隐是幸运的,上天赐予他一位知书达理、温淑贤良、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妻子没有倚仗父亲的荣华富贵,一心一意跟随李商隐过上清贫的日子,并为他生下三个儿子;李商隐又是不幸的,由于仕途不顺,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常年在外漂泊奔波,跟妻子聚少离多,夫妻俩一生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还不够三年,而在他们结婚的第十二个年头,他的妻子便离他而去,留下孤单的他独自过着凄苦的生活,更令人心酸的是,在妻子去世时,他居然还漂泊在外,未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这成为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内疚和伤感。

天才诗人李商隐把对妻子所有的感情,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怀恋,挥洒成一首首悱恻缠绵,荡气回肠的诗篇。

下面分享的两首诗,分别是李商隐在妻子去世前后所写对妻子的思恋和悼怀之作,各位看官往下阅读之前请务必把擦眼泪的纸巾准备好。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由于受到牛李两党的双向排挤,李商隐已经无法在长安立足下去了,为了养家糊口,穷困潦倒的他只能到各地去给别人当幕僚。

李商隐的命运是何其的不济,大中元年,他刚到桂林给桂管观察使郑亚当了不到一年幕僚,郑亚就被贬到别的地方,李商隐又一次失业了。

大中三年,他刚到徐州给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当了一年幕僚,卢弘正就死了,李商隐再一次失业了。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接受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到四川任参军之职。而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他的妻子便在家中去世,李商隐是在妻子去世之后几个月才收到她的死讯。上面这首《夜雨寄北》当作于这一时期。

夜雨寄北”,即在雨夜里对着北方寄托对妻子的思念。

从李商隐此前在长安的时候还不断写诗寄托对妻子的想念,可以断定他妻子不是居于长安,李商隐老家是河南沁阳人,后移居洛阳,在洛阳结识白居易和令狐楚,而后来李商隐自己是病逝在郑州,可以推断他妻子此时可能居住在洛阳或者郑州,反正是在四川的北边。

该诗以“君问归期未有期”开头,说明是对妻子来信的回复,诗人应该在不久前收到妻子的来信,问他什么时候能回家,而他的回答是这里下大雨,暂时回不去。

从李商隐另一首《房中曲》诗中“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可知,李商隐是在这年春天告别妻子的。而从上诗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可知,此时已经是秋天。

李商隐的妻子是在这年夏秋之际去世的,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李商隐的妻子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写信急切地询问丈夫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但为了不让丈夫担心,没有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他。也就是说,李商隐收到妻子来信,回这首诗表达对妻子的想念之时,他妻子可能已经离开人世,而他却全然不知。

巴山夜雨”成了后人用来表达思念的成语;“涨秋池”,秋者,愁也!该句表达了此刻诗人对妻子的无限想念之情,我的思念和愁绪,不就如同那满满的一池秋水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不知道跟妻子已经阴阳两隔,还在想象着他日夫妻重逢,一起促膝长谈时,我再告诉你在这个巴山夜雨天,我是多么多么的想你啊!

西窗剪烛”也成了后人用来表示彻夜长谈的成语。

什么叫“剪烛”?蜡烛点久了,烛芯会变黑,必须剪掉黑的烛芯,蜡烛才能变回亮,所以“剪烛”表示谈话时间之长。

为什么是“西窗”而不是“东窗”?唐朝时期主要的外敌是来自西边的狄戎,男人出征主要往西边,所以家里的爱人想念亲人时,自然向西而望,“西窗”便成了对亲人思念守望的象征。

李商隐是朦胧诗的鼻祖,很多诗作很难理解,但这首《夜雨寄北》是诗人众多诗作里,最浅白平实的作品,读来似乎平淡无奇,但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后,忽然觉得其感情丰富,跌宕起伏,令人扼腕。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年轻的时候听徐小凤演绎这首《相见时难别亦难》,只觉得好听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感觉,后来了解了李商隐作此诗的背景后,每次唱起来都会哽咽而难以唱完。

该诗是李商隐在妻子去世几个月后回到家里,面对“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时肝肠寸断之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回想夫妻两人感情虽好,但为世事所迫,在生时聚少离多,难得在一起,没想到老天爷居然连最后的临终告别也给剥夺了,简直太过残酷了!

面对逝去的爱妻,就如同那被季节摧残的花朵,自己就如同那无力的东风,除了无限的悲痛,已无回天之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往后余生,陪伴诗人的,将只有无限的思念和无尽的泪水。

此处“丝”与“思”谐音,暗示思念之意;蜡炬之泪何曾不是诗人之泪。两句表示“思念至死,流泪至死”之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相信对妻子的想念将会使自己添生华发,“夜吟”有暗示夜不能寐之意,夜里睡不着,起身吟诗,天冷再也没有人为自己添衣了。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即蓬莱仙山,仙人居住的地方;“青鸟”并非人间之鸟,而是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鸟。诗人相信妻子所居的蓬莱仙山应该在不远之处,但已是阴阳两隔,再也不可能相见,只能拜托西王母的青鸟,代我去看望我日夜思念的妻子了!

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思念之极以及欲见不能的痛苦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