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自己读的英文原版做了口语化的翻译,并记录了读书笔记。下面这些文字,是瓦尔登湖第一章经济篇(Economy)的开篇内容。主要是梭罗本人对于此书的一些概述和想法。包括了创作背景、缘由、写作风格和读者分析的内容。

我眼中的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真诚的生活)(1)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

原文:

我写的这些文字,大多完成于我独自住在树林里的时候,麻省的康科德地区,瓦尔登湖畔,在我自己建的房子里,最近的邻居也有一英里。

我靠自己的劳动谋生。

我在那里住了2年零2个月。

现在我是文明生活的过客。

笔记:

《瓦尔登湖》主要写的是梭罗独居时的所思所感所想,一个人独自住到树林里这种事,确实是吸引人,尤其是吸引有田园情结的人,应该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向往纯自然的美好生活。

马萨诸塞州的简称是麻省,是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那个“麻省”,哈佛大学也在那儿,就在美国的教育中心波士顿附近。

梭罗称自己是过客,英文单词用的sojourner:中文意思是暂居者,旅居者。站在人生的角度看,由出生到死亡,最长百年,又有哪个人不是过客?

我眼中的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真诚的生活)(2)

《瓦尔登湖》的创作缘由

原文:

如果不是乡亲们特别关注我的生活方式,我是不会用这些闲事吸引读者注意的。询问隐私这样的事儿,通常被人们认为没有礼貌,在我看来却无所谓。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我认为这样的询问,自然而合理。

有人问我都吃些什么?我是否感到孤独?我是否害怕?诸如此类。还有一些人好奇我的收入,其中多少捐赠了慈善事业;也有些大家庭关注我抚养了几个穷孩子。

如果我回答了上述问题,请真正的读者原谅。

笔记:

梭罗用了affairs这个词,被我翻译成闲事。英文原意是“私事”的意思。通常印象中,西方人很少谈论隐私,梭罗倒是毫不客气,知道普通人关注什么,兴趣点在哪儿。由此看来,东西方人们的生活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在当地,梭罗应该算是个名人,哈佛毕业,友人是爱默生。但却不去正经工作,反而一个人住到瓦尔登湖。据说,当时梭罗会到处演讲,人们问他这些私事,确实情理其中。

初读本书,这几个问题,我也很关心哪!

“真正的读者”是被我篡改的,原文用的是my readers who feel no particular interest in me,意思是“对我没有特殊兴趣”的读者。梭罗本句还用了pardon,意思是宽恕,原谅的意思。翻译成真正的读者应该更贴近作者本意。

我眼中的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真诚的生活)(3)

《瓦尔登湖》的写作风格

原文:

一般的书中,“我”这个第一人称,都被省略了。本书中,言必称“我”。这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最大区别。

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毕竟,说话的人正是第一人称。其实我不应该只畅谈自己,如果还有别人和我一样的话。可惜了,我只能受限于我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读。

此外,“我”,在我的理解中,要求每位作家,从始至终,都要简单而真诚的叙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内容要像写给远方亲友的信那样。如果他是真诚地生活的,那一定是在遥远的地方。

笔记:

梭罗用了很多的我,每句都有“我”。返回第一句读一下,果真如此。生活中,我们真的意识不到“我”。梭罗好傲气,也许他认为当时的时代没人能超越他。Unfortunately在此被我翻译成“可惜了”,这样在汉语里的前后文才能对上。

简单而真诚,应该是梭罗的座右铭吧。

确实有人更愿意传播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尤其是身边的人,哈哈。

通过梭罗的这段,我读出了“诗和远方”的感觉。

我眼中的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真诚的生活)(4)

《瓦尔登湖》的读者群

原文:

这书也许是专门写给穷学生读的。剩下的读者,他们得到了对他们适用的内容。我相信没人会穿撑开缝的大衣,合身的衣服才好穿。

笔记:

梭罗认为,他的大部分读者是学生。而且用了穷这个词来定义。我觉得,他是特指不被金钱所染污的意思吧。毕竟,《瓦尔登湖》中,几乎没任何赚钱的门路。而其他的读者,肯定也是从中学到了东西。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人们只会穿合适的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