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数学##小人物##理想##现实#

各位上一次聊到有关“数学”的话题是多久之前?最近看了一本书:《费马大定理》,讲述了人类攻克费马大定理波澜壮阔的300多年的奋斗史。虽然大定理最后是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的,但是其中涉及到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两名著名的数学家:谷山丰,志村五郎,他们提出的“谷山-志村猜想”将费马大定理引向了最终可证明的局面。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短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1)

著名的费马大定理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两位邻国数学家。回想那个年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数学家是华罗庚,陈景润等。到了近期,可能是由于研究基础学科并不是社会主流的方向,所以能够投身此道的人也越来越少,或者说能够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们,比较多的是应用层面的大师。我最近能够听到和基础数学有联系的,是网上很红的北大数学系韦东奕。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短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2)

北大的韦神是最近比较火的数学人物

这让我想起了伯父的一位朋友,想起了关于他的一段往事:有关数学,更有关生活和现实。我在这里讲讲他的故事,算作一段纪念:他本人热爱数学,本来也是有一些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但是生不逢时,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数学,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求得生存。

一、大学、退学与自学

他姓王,有一个外号叫“王先生”,是我的伯父在上世纪70年代国营食堂一起工作的同事。五十年代中期,王先生考入某大学物理系,因为学习成绩好,担任学生会干事。但是在校期间,突患急病入院,住院期间又发生医疗事故,注射了过量的清链霉素,造成了半边耳聋和结巴。等到病好回学校,却因为耽误学业,被学校劝退。

王先生是独子,父亲早死,从小靠母亲替人洗衣服带娃娃供养大。他母亲虽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却很要强。坚持要王先生在家继续学习和考大学。他母亲说: “妈二十几岁守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让人戳过脊梁骨!你我从小看到大,不管外人怎么说,妈信得过!考不上大学莫来头(没关系),好好给我在家读书,恨口气读出个样子,给那些看你笑话的人看!”

从小听话的他拗不过母亲的意愿,便在家闭门读书研究起数学来。以他母亲替人洗衣服带娃娃的微薄收入,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他母亲把家务包干,连碗都没有让他洗过。稍好点的饭菜,尽让给他吃。其间几度居委会来动员社青参加工作和上山下乡,他母亲均以有病为由一口回绝。

在母亲的激励下,他读书很是发奋,几年间将大学的物理、数学教材一一啃完。但是在那个时代下,他这样自我摸索的情况,书读得再好,也找不到出路。手无缚鸡之力、无一技长的王先生,对自己这种处境也大感难堪,左思右想,便将对某个数学问题的心得写成一篇论文,连同个人简况给仰慕已久的华罗庚教授寄去。不久收到回 信,华教授客气地称他为王先生,说是所论问题,前几年已经解决,并劝他投身到“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得到这封回信,欣喜若狂的他认定自己是搞数学的材料,决心继续钻研下去。他母亲也很高兴,见人便说是:“我们宽娃子硬是有学问,就连人家华罗庚大教授都称他为王先生!”于是乎, “王先生”的绰号便叫了开来。

除了教科书以外别无其他参考资料,更谈不上导师指点,完全靠个人暗中摸索。尽管天份颇高,用功甚勤,进展却是极微。往往东碰西碰,费尽心力所得一点结果,却是别人多年前便已解决了的马后炮!据他讲,最令他难忘的是,一次着迷于“四色问题”,苦思冥想多日,搜肠刮肚,寝食俱废。某天半夜头脑中一片空明,如碧海青天,朗月澄照,突然奇思泉涌,大彻大悟,想到一个绝妙解法。忙从床上一跃而起,奋笔疾书,将思路写下。反复检验,自觉无误,心头那种舒服劲,非言语所能形容。几年后,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才知道自家当初的证明,竟与最先宣布解决该问题的英国数学家肯普的那个7年后被希伍德挑出漏眼儿的“证明”不谋而合。而王先生从独立得出证明到发现问题,前后不过半个月,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短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3)

王先生的母亲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二、艰难的尘世生活

但是在王先生40岁那年,他母亲积劳成疾,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对儿子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忧虑,口中翻来复去只有一句话: “妈死了,你二天咋个办?!” 母亲死后,四十多岁尚未洗过衣服煮过饭的王先生立刻陷入了极度的惶恐中。本来就家徒四壁,再经过给母亲治病办丧事一番折腾,连唯一能换钱的近视眼镜都拿去变卖,真可称得是赤贫如洗。无米之炊,巧妇难为,何况是他这位拙夫,便只有学闭门高卧的袁安,整日躺在床上操饿功练辟谷。左邻右舍见他可怜,轮流舀碗饭给他吊命。这当然不是长法,邻居们纷纷给他出主意,叫他去找街革委要饭吃。文革中要找份正式工作之难,简直难于上青天,鉴于他的情况特殊,街革委答应优先考虑安排临时工。

安排他先生的第一个工作,便是拉架架车给本辖区内各餐馆清除炭灰。虽说这活路又脏又累,且每天只有8角钱津贴,但实惠却是不小,每年发一套再生布工作服,每月发两双劳保手套、4个口罩;每周发3张大池洗澡票。最令人满意的是每日中午、晚上两顿,由各餐馆轮流供给,自然少不了有牙祭可打。吃穿不愁,每天8角钱便落得净赚,每月12张澡票,除自己享用两张,其余10张卖掉,两条经济烟钱便有了着落。况且这活路无拘无束,业余时间完全由自家支配。在旁人看来未免有辱斯文的勾当,他先生却干得胜任愉快,心安理得。

像然而好景不长,这种神仙过的日子,只维持了半年多。随着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1966年以来积的学龄儿童太多,各小学除超额招生外,纷纷都办起了“戴帽”初中。这么一来,师资奇缺,大量的“代课”老师应运而生。看在王先生是因病退学的大学生资格上,街革委量材录用,提拔他去某小学教“戴帽”初中。能够一展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在他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便慨然应允,舍弃了物质待遇较为优厚的掏煤炭灰,改行执鞭从教。

以王先生的水平,教书当然是游刃有余。同事们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都要找他请教。他也助人为乐,一一耐心解答。然而学问归学问,他先生吃亏在于当初医疗事故的后遗症,耳朵重听,说话略带口吃,上课根本镇不住堂子。那年月什么“师道尊严”,扫地贻尽。顽劣的学生公然在讲堂上模仿他的生理缺陷,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脾气随和的他,除了结结巴巴地说几句: “同……同……学...…们……雅……雅……静……” 之外竟一筹莫展。加之不会逢迎领导,等学期结束,便被学校辞退。

这时,给各餐馆掏炭灰的美差,已被一位有背景的劳教释放人员取代。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干过挖土方、抬石条、铺沥青、扛米包、扫垃圾、看大门等各式各样的杂活。虽是混迹于下层社会,长期文化熏陶足以抵制各种不良习气的侵扰,业余时间,他仍坚持学习钻研。拿他自己的话来说: “读书就是我的娱乐,我的休息,我生活的唯一寄托!”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短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4)

生活不易,数学渐行渐远

三、君子之交,煮酒论“数学”

伯父和王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第一次到他家里去拜访,见到那境况之清寒,令有着知青经历的伯父,也为之恻然。一张铺着烂草席的木板单人床上叠着床薄铺盖;一只装肥皂的旧木箱兼作写字台和蓄物柜(如果还有物可蓄的话);一个旧竹壳温水瓶带两只锈马口铁罐头盒,既当锅碗又作茶杯;一个洗脸洗脚两用破搪瓷盆和一个泡菜坛,便组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每顿饭都是交两分钱在巷口老虎灶上用锈马口铁罐头盒熬煮,这样便可省却锅灶及柴煤的开销。在家开伙时,下饭菜雷打不动总是既追风除湿又开胃健脾且含丰富维他命的泡海椒。见是伯父这位第一次上门的客人,他忙去院邻处讨得一小撮花碎茶叶和半瓶开水,张罗着用锈马口铁罐头盒给伯父沏茶。他家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伯父便约他剪下当月的酒票,去外面小吃店买两个炒菜品酒漫谈。

三句不离本行,几口酒下肚,王先生的话题便转到数学上。听伯父推崇欧几里德几何学是严密逻辑推理的完美典范,他不以为然地说是: “欧氏几何,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当之无愧地代表人类智慧的精华。但从真正严密的观点看,欧氏体系内却有着含混疏漏的先天性缺陷。” 见伯父愕然看着他,便进一步解释开来: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最基础的无法精确定义的原始概念,比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即是。欧氏煞费苦心给予诉诸直觉和默契的定义,其中便隐含了祸胎。而对于诸如点在直线上、某点在另外两点之间这样须得精确界定的关系,他老先生又认为一目了然,毋庸置疑。这样,纯凭推理,便驳不倒诸如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之类的谬论。”

颇有几分不服气的伯父找话反驳说是: “欧氏几何既有漏眼可挑,那咋个我们读书时还要选作教材呢?” 他淡淡一笑说: “上个世纪末,德国数学大师希尔伯特有鉴于此,便提出一套公理体系来对欧氏几何加以匡正。当今比较先进的几何教材,都已按希氏体系进行处理。”

我忙问: “那么希尔伯特的这套公理体系,又有没有隐含的纰漏呢?” 他点点头说: “问得好!希尔伯特严密地论证了他这一体系的真确性,相当于我们人类沿用了几千年的算术四则运算体系的真确性。也就是说,如果算术四则运算没有矛盾,那么希氏几何体系也没有矛盾。你自然又要问,算术四则运算又有没得矛盾呢?这个问题,据说国外有人证明,在现行的数学体系内无法证明!”

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只有中学数学知识的伯父,听了这番谈话,真是闻所未闻,眼界大开,打心眼里开始对他佩服起来。乘着酒兴,他又劝告伯父: “数学这个东西,不依赖实验设备,只要有一张纸一支笔就可动手摸到。你老弟年纪轻,悟性好,只要肯整,绝对弄得出点名堂!”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伯父业余自学“微积分”,便是受了他这番话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短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5)

“煮酒论数学之道”

四、留有遗憾的人生

1978年伯父考上“高师班”,王先生闻讯专程来伯父家表示祝贺。听伯父谈起当时《参考消息》上刊出该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最后一道题,就连他们数学系的老师,也没有解出。他二话不说,抄下题目便走。第二天大清早便赶来,掏出几页密密麻麻写满证明的稿纸,道是他已将此题做出。

经反复推敲,认定无误,伯父拿去给系上的老师看。老师看后,大为赞赏,听伯父介绍了他的情况,连报考研究生的年龄也超过,只有再三为之叹息。

不久,轰动一时的徐迟那篇介绍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发表。星期天,王先生专程拿着这篇文章来找伯父,激动地问伯父看过没有。不待伯父答话,略为口吃地大谈感想,说是自家反复看了5遍,每一遍都看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对他的心情,伯父完全理解,却找不出一句适当的话来劝慰,只得默然。

再往后,伯父和王先生断了来往。伯父毕业后一次偶然经过他家门口,专门进去探望。却见他那间8平方米的小屋已换了主人。打听之下,才知道他搬到近郊乡下去了。

故事至此,也到了尾声。后来听伯父说,王先生娶妻生子,后半生的生活虽然平平淡淡,倒也算是苦尽甘来。而且他用数字知识打麻将,也是常胜将军了。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短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6)

王先生后来搬到了乡下居住

我想,如果王先生如果生在当前的时代,无论他能不能再考上大学,他的一技之长也会有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也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去继续自己的学习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