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周末版-第一百一十一期:评《缝纫机乐队》

《缝纫机乐队》得分5.4分

1. 悉尼卡通:7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由于同类的模板已经被用得过于纯熟,所以影片的框架大致可以,场次之间衔接上的问题几乎是通病,进入场域后都不是大问题。这部影片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虚幻与真实。比方说它的大前提:以树立在市中心广场的大吉他为象征的“摇滚之城”,以及“全民摇滚”的氛围,这是绝对虚幻的。包括整部影片为了在视觉上不那么“土”(片中的“土”不是现实主义意义上的土,而是目的明确的刻意而为)在场景造型和美术上做的扭曲,对土豪、拆迁无论从喜剧基调还是审查角度考虑进行的夸张与弱化,与现实稍一对照,就显得无比虚幻。但这种虚幻就像个平行宇宙里集安的映射,还是藏不住的现实在往外冒,虽然并不带有多少讽刺意味。

然而,影片中最“真”的并不是经过处理的现象,而是创作者大鹏自己。这部电影讲的是梦想,而对于大鹏来说,影片结尾那场与叶世荣、黄贯中合作的《不再犹豫》恰恰是自己的圆梦,戏里戏外的梦在这时得到统一,这是真正的梦想实现。不过,哪怕我并不纠结于“摇滚”的定义,这场全民齐唱、众乐队几乎整齐划一地齐奏场面(注意,不是合唱),还是令我感觉十分不好:摇滚再怎么折腾,也不应是与集安市一江之隔的大型团体操。倒是那场之前,在废墟上无人喝彩的声嘶力竭,更令人动容。算了,后面那段,就理解成程宫/大鹏的梦吧。在这个“真实”梦想之上的真,是大鹏对满足观众的真。

影片虽然骨架不新鲜,但大鹏还是着力在这棵圣诞树上尽可能地挂上各种亮闪闪的装饰,把枝干都压得有些难以支撑,但不得不说,密集投放、全方位轰炸之后,哪怕二人转、Nirvana、放下保温杯举起铁锹的赵明义都打动不了你,还有一出莫名但好玩的东北群架呢——因为这场架的场面拍得不像东北黑道更像是丧尸片。所以,摆在面前的这套本来很单纯的模板,在重重堆砌后,一下子呈现出了多重的意味,既饱含着对市场的讨好与精算,又不乏最初的愿景与激情。它希望你单纯地跟着它的节奏去哭与笑,但它根本没那么单纯。有基于此,再给它添一分。

2. 大奇特:7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上次拍电影,这回组乐队,其实都带有创作者一后一前的半自传体色彩,这次还回到了大鹏的家乡集安。虽说创作模式是《煎饼侠》的延伸改良,但有显著进步。保留了明星客串与港片情怀的喜好,做到了去段子化,笑点自然,注重前后反差,用音乐理想拔高,燃!还有歌迷的传承,软硬兼施。更重要的是每首歌曲的节奏配合情节的发展,十分自然。多少看到了《少林足球》的影子(组球队),包括最后的众人摇滚更是周氏群舞的致敬。

3. 秦婉:6分

凤凰电影策划。

简单明快,直抒胸臆,节奏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在心里却可不灭,这样的表达可谓悲喜交加。不过在音乐层面上,片中摇滚层面的音乐性还是差距严重,“摇滚”二字有些过于符号化了,结尾期待中的煽情做得越大越显尴尬。几个乐手的设定和加盟均太生硬,没有和主线融合,有强行分配之嫌。爱情戏更是过于粗糙,让高冷酷妹爱上这个发型和人设的大鹏,可信度太低了。李鸿其龇牙咧嘴的表演增加了很多气氛分,娜扎有了真正意义上适合自己的银幕形象。

缝纫机乐队评价(关于缝纫机乐队的评价)(1)

4. 迷影兰波:6分

电影从业人员。

比《煎饼侠》好太多了,制作上各个环节升级,尤其影片前半段介绍各个人物出场,流畅,有趣,性格刻画精准,但强拆这条线加入,以及社会有钱哥的误解,包括消防车打斗,笑果不减,但低级无趣,跟追逐梦想的整体格调格格不入,实为败笔。最后的场面燃是燃,其实还是丢掉了东北语境,跟不管怎样也得强拆一样,都是用音乐绕开现实问题,或许是话里有话吧。大鹏受周星驰影响也太明显了,顶着一头花白头发,幸亏本土化无厘头还算搞得可以。

5. 风间隼:6分

影评人。

继“尬聊”,“尬舞”之后,又诞生了一个新词“尬摇”。把摇滚与“梦想”划等号是得有多中二啊,为啥修车和妇产科大夫就不能是一份有梦想的职业呢?千万群众举着大旗冲入工地让我穿越到了“大干快上”的集体化时代,上百位乐手同唱一首歌让我想起了新东方。在大叔心目中,玩农金为的是“成功”而非“自由”,这种凤凰男的“梦想”是最让人尴尬的。

6. 桃桃林林:6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很不争气的竟然被感动了,但是,还是得承认这部影片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剧作部分,反面角色以及矛盾设置得都很奇怪,缺乏必要性,也使得本片在剧情上有点缺少张力。前面的表演也不够顺,后面更好。不过煽情的部分还不错,搞笑的地方也有。大鹏又一次重复了一遍屌丝也有梦的设定。

缝纫机乐队评价(关于缝纫机乐队的评价)(2)

7. 汽车大师:6分

电影撰稿人。

音乐很俗段子更俗,一律用棚录后期声替代现场声浪费了音乐片类型的天然优势。好在后半部变情节剧扭得成功,理想主义这东西写扎实总能打动人,来点发自肺腑的台词更是锦上添花。

8. 吴李冰:3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摇滚-理想主义被一种最土鳖的方法所表现了。

9. 赛人:2分

影评人。

东拼一点《少林足球》、西凑一点《海角七号》。其实也无碍,只是一部毫无个性的电影,连累到影片所宣扬的理想主义大旗也变地毫无辨识度。最后一分钟的大营救,所有的人设都呈雪崩状。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只要在仪式化的过程中才能继续,只有被人注目,才能引亢。最后的大合唱,显然是对个性的淹没,独唱大概从来不是这些人的理想。李鸿其的鼓手总想面对着观众,他的理由完全经不起推敲。同样,他们面对观众的时候,也一样摸不着头脑。影片开篇的那支不成器的乐队,消失了很久以后,又冒了出来。这真是像极了很多人的理想,有时像遮羞布,有时像抹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缝纫机乐队评价(关于缝纫机乐队的评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