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天津妇联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

01

博尔赫斯说的天堂,是否像儿童医院老图书馆的样子?河西区马场道,钤记了几代医务工作者足印的天使城堡,曾有一处仅二百多平米的小型图书馆,留下儿科精英们焚膏继晷,苦读医书的学子情怀。他们把图书馆当成通往医学理想的象牙塔,直到垂垂老矣,离开钟爱的岗位。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1)

沈济云虽不是医生,却是医学书海引航人。她一辈子置身医学书刊的江河湖海,熟稔知识海洋潮起潮落,通晓怎样在医学情报迷宫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医学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当临床医生急用参考书,做科研项目有文献需求,沈老师定能稳、准、快、地为他们找出最有价值的文本资源。图书馆两个木柜里的中、英、日文期刊索引卡,很长时间是医院高端读者的指南针,去图书馆读书的很多人都毕恭毕敬地叫她一声“沈先生”。

最早谓之先生,是儿童医院第一任院长范权对她尊重而略带幽默的叫法。毕竟,范院长是全国医界名家,“沈先生”那会儿不过是教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女学生。原来,五十年代天津公共卫生局举办俄文学习班,别看“沈先生”年轻妙龄,却是出色的俄文老师,她班里“学生”,几乎包括了天津医务界所有顶级专家,范权院长即为其中之一。学习班结束,范院长应邀出席苏联第七次儿科医师代表大会,回国后便请小沈老师翻译了俄文版的《儿科液体疗法》论文。从此,沈济云这位随丈夫从上海举家移居天津的名门闺秀便正式调入儿童医院图书馆。

02

沈济云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学系(后来与圣约翰大学合并)。她不光精通日常英文,到医院工作后很快熟悉了医学词汇,加之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被称为先生实至名归。范权院长是协和医院出身的专家,自然把协和精神视为办院规划。他尤其推崇“协和三宝之说”,既:图书馆、病历、名教授,(也有说第三宝是严格的住院医陪制度)不管有多少版本,协和三宝排第一的总归是图书馆。五十年代建起的天津儿童医院图书馆果然被当成过第一宝,每周三的病例讨论雷打不动,医院的德式打印机也放在图书馆供大家使用。协和图书馆推崇美国波士顿医学图书分类法,沈老师便去协和图书馆取经,把简约的波士顿医学图书分类法应用到儿童医院。值得一提的是,那会儿图书馆另一位女馆员费皎云女士年龄稍长,她是医界大师雷爱德博士的夫人,协和护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曾任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后来到图书馆负责英文教学和翻译。可见当时范院长对图书馆给予高度重视,甄选两位学养深厚的女先生做图书管理工作。

沈老师在她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同一学科的资料常分散在各不相关学科的文献中,如生化论文只有34%发表在生物化学的专业期刊中,医护人员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搜集需要的资料非常困难,因此,范院长指定图书馆必须做好咨询,完善健全手工检索,针对重点学科,医学新动向,常见病,多发病等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整理。题目均由范院长亲自归纳,由我来查找原始文献,然后打印中英文索引卡片。文革之前,图书馆索引卡已累计二万多张,有了这些卡片,读者查找书刊方便,还可配合每周三的病例讨论会,及时解决疑难病历,写出报告。有些书刊是范院长私人库存,搬运不便,他就请我到他家里打制卡片。由此,我认识了气质高雅的范院长夫人,他们夫妇像长辈一样厚待我。”

五六十年代的医院图书馆坐落在理化楼,是连接门诊到住院部的中间地带。为方便读者,图书馆十多个小时全天开馆,白天门庭若市,晚上灯火通明,有特殊需求的职工还可留在馆里延长阅读时间,自己锁门。由于电信技术落后,全院多处地区都有用数字编排的信号灯,如临床找哪位大夫,图书馆信号灯闪出数字,大夫们即刻放下书本,回到一线科室。因为多数住院医师们读大学上的是俄语课,看外文吃力,范院长便请沈老师和费先生办起了初、中、高级英语班,每次考试测验成绩院长都亲自过目。短短三年中,医师们英语水平神速提高。如钱天维、刘芬、孙月娥、郭大任、郭志琛、龚新顺、罗玉琦、周虹、李文丽等全是在那个时候起步学习英文,后来都能阅读、翻译,成为业务上的佼佼者。

03

1978年,知识界迎来科学的春天,沈老师再次把医护人员领进学英语的大门,培养出新一批掌握英文阅读能力的主任和专家,有的人甚至从零基础学起。1985年我分配到图书馆,费先生早在1970年去了美国,沈老师虽已年过半百,在知识女性云集的群体,依然优雅,谦和,带给人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我也好几次听到老专家叶明德院长非常正式地叫她“沈先生”。 记得上班第一天她跟我说了很多话,印象最深的是:图书馆工作与书为伴,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力求简单。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2)

一批批医学高材生分配到新成立的儿研所,实习大夫逐年递增,加上全国来医院进修的医生络绎不绝,图书馆更是火爆到座无虚席。沈老师跟年轻人从不摆长辈威严,闲暇时段,她会教大伙唱英文歌,讲她四十年代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歌剧和读过的小说。她赞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与同事交往主张礼尚往来,明算账,别搞虚情假意。走近她以后,你更能觉出她的淡泊名利,正直善良,她喜欢寻找真相,伸张正义,帮助别人选在雪中送炭之时。临床科室职工忙起来顾不上孩子,沈老师曾收容不少医院子女在图书馆写作业,她还常常给有困难的同事张罗捐款。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3)

算起跟沈老师工作的时间不过五年,这期间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谓终身受用。沈老师有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爱人是某工业局副局长、儿子七十年代末就去美国定居。她父亲沈九如是留学日本的民族资本家,在上海工商界名声显赫。富足优越的环境,使她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讲一口流利英语,热爱古典音乐,擅长水墨丹青,弹一手动听的钢琴。因为沈老师这些才艺、格调、和气场,医院里与她品味相投的“金枝玉叶”们全被吸引到图书馆,有空便聚在一起怀旧,聊天。南方人爱讲家乡本帮菜,议论好莱坞明星,北方人则喜欢国学、诗词和昆曲,讲述老北平洋学堂的校园趣事。追忆她们的金色流年,“老小资们”高谈阔论让人大开眼界。如果说诊室和住院部是她们与病魔决战的沙场,图书馆则是极具人文色彩又可补充能量的磁场,也是忙中偷闲获得暂时轻松的福地。

那时图书馆中文版本的儿科新书应有尽有,根据学科需要,英文原版书也占一定比例。除一百多种中文期刊,还订购了六十多种英文影印期刊,两种日文和一种俄文刊,相比当时天津各大医院也算是外文资料比较权威的馆藏了。

04

老专家读者们退休多年,依然想念人情味十足的老图书馆和他们曾在那里度过的学习时光,后来他们便推选书海引航人沈老师担任“聚会会长”。随着年龄老迈,他们从每年多次相聚慢慢减少到一两次,因为沈老师是组织者,每回我都积极参加。茶余饭后,他们开始老生趣谈。以严厉著称的内科三大主任路雪英、周秦玉、顾幼玉耄耋之年还是头脑睿智,思路清晰,但性格变得平易近人,随和可亲。于是,大家善意地嗔怪她们当年查房把下级大夫吓得战战兢兢,路过内科办公室宁愿多上三层楼绕开走。姚迈华主任比划着双手,讲述他和范永琛陪包美珍一起逛百货大楼,包主任身怀六甲,挺着“将军肚”,两位男大夫怕人群拥挤张开手臂忙前忙后,给包主任开出一条“绿色通道”。钱天维主任想起她在图书馆连夜看书不回家,饿极了便到处翻找东西吃。呵!难怪那时我们图书馆的饼干和糖果像有人动过,沈老师还深度怀疑有老鼠呢!她还记得,最用功的外科主任韩茂棠不喜欢在图书馆念书,总是千方百计借走图书馆的书刊,当他决定到美国工作,将要离开医院的时候,竟让人跟他抬着一张装满书刊的病床到图书馆还书。多年以后,他怀着对图书馆的感恩之心,自己花重金买了好几本原版书赠予图书馆,他在原版《Pediatric Surgery》的扉页上写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创新自有后来人,忆及在天津儿童医院外科当住院医的艰苦岁月,望年青一代以同情,热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病患,学习科学新进展,努力提高,为社会多做贡献。愿与大家共勉之。”沈老师提起韩茂棠,有人便想起移民美国的病理专家廖翔宾,聚会的老人们把电话打到美国,那端传来廖大夫爽朗的笑声,她在大洋彼岸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

2012年,沈老师去世,说不定,和那些作古的老专家在天国汇合,继续当着他们的书仙呢!

随着信息化跟进,大数据时代到来,如今图书馆有了电子阅览室,数据库可存储上万种医学书刊,人们再不会想起尘封已久的手工检索卡片。时过境迁,马场道旧院老前辈洒下的血汗,老专家勤勉治学,敬业博爱的品德,以及他们留在老图书馆的各种传奇故事,在今朝,岁月静好的日子却依然回声萦绕,那该是医学生涯里珍贵的流连与眷顾,是儿童医院未来发展无法忽略的DNA。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4)

—— E N D ——

本文作者:惟诚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5)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6)

往期回顾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7)

感谢在平凡的日子遇到不平凡的“您”

巾帼不让须眉!快来票选出你心中的天津“最美女警”~

她客厅||两双“小筷子”

天津妇联

卸下伪装走进她的一千多平米的房(她客厅远去的象牙塔)(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