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汇流之地

——浙江/平阳县/山门镇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1)

上图为:山门镇红军挺进师纪念碑

山门镇,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下辖镇,地处平阳县西部,东邻水头镇,东南接南雁镇,西南与顺溪镇接壤,西北、北与文成县出口镇相连,东北仍与水头镇相连。行政区域面积36.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733人。

鳌江支流怀溪西北——东南流向入境,在山门大桥附近与分别自北、自西南流来的畴溪、郭溪合流,形成三溪汇流景观,再往东南流入南雁镇。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2)

上图为:山门镇三江汇流卫星示意图

怀溪,鳌江支流,主流发源于平阳、文成两县交界的黄罗山,海拔899.6米。河源从文湾东流,经过怀溪、晓坑、山门、东屿、南雁等五个乡镇,在南雁左岸汇入干流。河长18.89公里,河道落差875米,支流21条,流域面积95.34平方公里。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3)

上图为:怀溪上的山门大桥

畴溪,怀溪支流,发源于山门镇双尖山,往南流经白莲洞、下坑村、石牛坑村、乌庄村、畴溪村、金乡里,在山门大桥汇入怀溪,全长13公里。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4)

上图为:畴溪畔的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

郭溪,怀溪支流,发源于山门镇虎尖山,往东北方向流经大坑内村、桥西村、永安村,在山门镇中学东北门汇入怀溪,全长10公里。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5)

上图为:郭溪

山门镇是革命老区,有"浙江延安"之称,是早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现在红军挺进师纪念园就建在三溪口旁的凤岭山。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6)

上图为:红军挺进师纪念园内的纪念馆

挺进师前身是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东北的红十军团,后以该军团为基础组建红军挺进师,粟裕为师长。抗战爆发后,挺进师在山门镇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辟了浙南革命根据地,后奉命北上加入新四军。当时山门被誉为“浙江的延安”。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7)

上图为: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旧址(人物像为粟裕)

凤岭山还有北上抗日出征门,高4米,宽3米,门楣上题写着“北上抗日出征门”。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原红军挺进师),正是从这里——山门街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8)

上图为:北上抗日出征门

座落于凤岭山半山腰的龙井禅寺,原名龙井庵,始建于宋代,几经重建。当年是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是粟裕大将办公、住宿的地方。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9)

上图为:龙井禅寺

龙井禅寺内外各有一口泉井,水质甘美清爽,人们称为龙井,这便是禅寺名称的由来。其中寺前水井是凤岭山的水源地,是当年红军饮水、取水之所,后来被称为红军井。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10)

上图为:红军井

三溪相聚的山门镇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谓好山好水相融相聚。当地正在努力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红色传统与绿色环境互促互进、古韵与新风并存共处。

山门镇抗日历史(浙江的红色三溪口)(11)

上图为:山门镇航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