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化常识整理 上海语文李老师讲义(1)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在线讲义】一句一个知识点,看了就能记住!||文化常识(二、历法)(5、纪日法)

文化常识

二、历法

5、纪日法

中国古人自甲骨文时代,即开始用干支纪日。例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

中国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甲”即甲日。中国古人用地支纪日,是后来的事,多用来表示特定的日子。例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师说文化常识整理 上海语文李老师讲义(2)

中国古人还用月相的特称来表示一个月中特定的日子。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fěi),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望”即十五日。《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即十六日。

后来,又有序数纪日法。例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欢迎关注“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17621949734(长按复制),专题结束后,免费分享打印版电子稿。

师说文化常识整理 上海语文李老师讲义(3)

上海市知名高中在职语文教师,专注上海高考语文一对一辅导十五年! 我承诺:上10次语文课,学生的阅读理解有质的提升;再上10次语文课,学生的作文有质的提升。长按复制:shgkyw,添加“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