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们贪心会自食其果。

其实这句俗语是两种传说组合而成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最早应该是人心不足蛇吞相。

人心不足蛇吞相

在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在一次外出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条小蛇就要冻死了。

于是书生很是善良的把这条小蛇捡回了家,然后悉心照料。

开春后,书生将蛇放回山中,就要回家。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的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理解是错的)(1)

不想,小蛇并未离去,而是开口说道:“谢谢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别无报答,只能在此保佑相公今年科举高中状元。”

说完,小蛇晃动身体,书生只觉得脑中一片清明。

回到家中的书生,发现自己才思敏捷,还过目不忘,学业大进。

于是书生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考试,考试中下笔如有神助,科举考题也都是自己学习过的。

就这样,书生高歌猛进,一路过关斩将,真的得中状元,衣锦还乡。

书生自觉应该是小蛇的帮助,这蛇应该是蛇仙。

所以他特意到了放生小蛇的地方,很是恭敬的拜了几拜,口中念念有词:“感谢蛇仙相助。”

忽然,一条大蟒从山中游走出来,来到书生面前。

它开口道:“救命之恩,永世难忘,相公救我一命,岂是一个状元就能报答的,这样,相公可取我之一目,日后必有用处。”

书生闻言大惊,不过心中暗喜,只是在外却是连连摆手拒绝,口中推辞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蛇仙却劝道:“相公之举,活命之恩,切莫再推辞了,快快拿去吧。”

书生推辞再三,这才上前挖了蛇眼,大蟒转身离去。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的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理解是错的)(2)

书生看看手中蛇眼,已经化作一颗巨大的夜明珠。

等书生回到京城,正逢国中有外邦来斗宝,书生取出蛇眼明珠献给皇帝。

皇帝凭此明珠让自家大出风头,为国争光,所以很是欣赏书生,不久就把书生提升为一品宰相。

书生成为宰相后很是兴奋,毕竟位极人臣,只是他提升太快,朝中毫无根基,所以权力也没有大到什么程度,这让他十分不甘心。

这时,宫中突然传言太后生了大病,宫中御医束手无策,皇帝是孝子,很是忧心。

为了能治好太后的病,皇帝下旨:“谁能治好太后,就封他为九千岁。”

书生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是激动,如果能治好太后,那他就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打定主意的书生决定找蛇仙帮忙。

书生赶忙赶回老家,再次来到山前,这一次却没下拜,而是直接招唤起来。

大蟒再次出现,书生迫不期待的把事情跟蛇仙讲了起来。

听了他的话,蛇仙就觉得此人贪得无厌,只是毕竟是救命恩人,所以它无可奈何只能想办法。

它开口道:“听你所说,太后之病只能用我的心间肉能治,你割一点吧,只是这是我最后一次帮你了。”

说完蛇仙张开大嘴,让书生到它腹中取肉。

书生一脸兴奋的进了蛇仙嘴巴,取出匕首就要动手,忽然的一顿。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的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理解是错的)(3)

他默默的想到,这是最后一次帮忙,以后再难有机会了,这蛇肉如此神异,我不如多割些,日后有用。

所以书生当即动手,竟然想着吧大蟒的全部心肝割下。

本来只是割一点肉,大蟒还能忍受,但是书生这狠心却是让大蟒疼痛难忍,大口随之一闭。

就这样,刚刚当上宰相的书生命丧蛇口。

所以后来人们传言这是人心不足蛇吞相。

蛇吞象的来历

古代川蜀之地,有大蛇,身巨如山岳,其名为巴。

巴蛇,又名修蛇,身黑首青,原居于洞庭湖边,性贪婪而好食。

黄帝听闻修蛇常袭击人族部落,以人为食,派后羿斩杀它。

巴蛇闻信,惧后羿追逐,远遁西南,入川蜀之地。

逃难于此,巴蛇腹饿难耐,遇象而食,因象巨而身形难动,俯卧三年,乃化象血肉而吐其骨。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的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理解是错的)(4)

恰后羿寻巴蛇而至,闻此讯而见巴蛇。

以弓箭射而定身,以刀斧之兵断其身,巴蛇乃亡,其身化巴陵之地。

惜乎!巴蛇食象,自断生机,为食而亡命,皆贪也。

巴蛇若非贪食大象,有足够的时间逃的更远,但是就因为贪嘴把自己的生机给葬送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

后来人们根据这两个传说,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人们现在知道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

两个故事都是说的因为贪婪招致恶果的道理,当然其中也隐藏着其他想要人们铭记的东西:

首先,大蟒的报恩之举是人们欣赏的,但是无止度的报恩,只会养成对方予取予求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恩情报答要适度。

其次,书生携恩而求报是不可取的,虽然高中之后他的拜谢之时,其实没有想要接下来的报答,但是因为大蟒的赋予,他的贪心被勾动了,所以一定要保持本心,做好事不是为求回报的。

再次,贪婪是原罪,书生已经是一朝宰相,却妄求进一步,巴蛇逃的性命,却不思改变,都是因为贪婪惹得命丧。

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尺度,有底线,越线而行,必然会招致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