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发展状态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转轨超车)(1)

今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5周年,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初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中国的航空工业艰难起步。一大批重点军工企业开始了艰难而辉煌的征程,庆安的命运从此伴随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而载入史册。

1955年10月,在古城西安西郊一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汇聚在这里,开始了厂区的建设工作。建设初期,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老一辈建设者们筚路蓝缕、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很快,一个在当时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厂逐渐形成,动力车间、锻铸车间、机加、装配车间、办公大楼,陆续建成,比原计划提前1年完成了建厂投产任务。

当时的航空工业,飞机主机产品由修理逐步过渡到制造,而飞机辅机产品,一直依靠外援,几乎没有基础,而国家几型飞机附件亟须配套和更换。为了尽快为主机提供配套产品,工厂在基建高潮中就组织力量进行生产,庆安第一个开工的车间就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开工的,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和艰苦的条件下,仅用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一个临时试验车间试制成功了第一个航空附件产品,打响了新品试制的第一炮。

这一年,朱德、李富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庆安视察,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职工干部的积极性,大家都激情满怀投身岗位、夜以继日实干苦干。到1957年底,庆安累计完成18项新品试制,转入批产14项,满足了国家需要,并于之后几年又先后试制出多项产品,品种和数量取得大拓展。1957年11月18日,庆安正式通过国家建厂验收,庆安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飞机附件厂!

建设初期,公司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满足了国家军品任务需要的同时也响应国家号召,在1958年到1960年的几年中,积极挖掘潜力,大力进行民品的开发与选型,其中试制成功并投入批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柴油机、电动机、机床和滚珠轴承等,民品产值贡献一度超过了总产值的一半。1960年4月,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厂视察,在了解到工厂面临的巨大压力时,他鼓励大家:“有压力是好事,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有动力才能发展”,他的这次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振奋了大家的精神。

进入八十年代,军品订货大幅度下降,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加快企业改革转型的步伐,实现扭转亏损的被动局面成为当时的重点任务。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改革创新才有希望。即使身陷困境,庆安人也并未忘记肩上承担的“航空报国”使命,仍千方百计加速科研建设、壮大科研力量,坚持做好技术跟踪和对新产品的研发。在“三个一代”目标的牵引下,公司先后承担了10个机种的41项产品研制任务和10余项预研任务。同时庆安按照“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方针,企业以开放的姿态“外联内合”,与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和国内多个厂商开始合作,逐步形成了空调压缩机、液化石油气钢瓶、摩托车三大支柱民品的格局,到1984年,民品产值占到了54.6%,推动了工厂的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调整和转变,庆安开始“转轨超车”,1989年,工厂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彻底扭转了企业的被动局面。成为国家二级企业的庆安,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大发展。

九十年代初期,适逢国家关于建立规范化企业集团的机遇,处在发展“快车道”上的庆安,为了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档加油”,庆安作为试点之一,开始组建庆安集团。

1994年1月,工厂正式更名为庆安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以资产联接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大潮中,庆安牢记航空产品研制的安身立命之本,始终按照“保军转民”的方针,工厂综合经济效益在我国航空工业系统名列前茅,公司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这一时期企业航空产品逐步向复杂装置和系统方向发展,从常规项目向填补国内空白项目发展,尤其是某系统装置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在该项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又一空白,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也确立了庆安在飞控操纵技术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2004年,庆安空调压缩机产销双双突破400万台,制冷产业在空调制冷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居于前列,庆安牌空调压缩机于2005年9月荣获了“中国名牌”称号。庆安公司迎来建厂以来又一次较大增长。在困境中浴火重生,庆安园内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庆安度过了她的50岁生日。

回顾庆安公司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完全以民品为主发展过渡到军民共存的阶段。这期间,企业没有等靠要,在国家军品任务不足的时候,主动开拓市场,靠着民品业务延续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没有放弃军品的预研。进入“十一五”以后,随着国家国防建设需要的提高,庆安公司抓住机会,一方面“补课”,另一方面大面积提升军品研制能力,正是由于这样的提升,企业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民品制冷业务的下滑导致企业被动的局面。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成长,庆安人愈加坚信,发展是企业未来的主旋律。从建厂五十年到建厂六十年,庆安公司伴随着我国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成长期。这十年期间,庆安公司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明确了“航空为本,航空与制冷并举”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成为中国优秀的飞机附件供应商”的愿景目标。上下苦练内功,全面推进“由生产科研型企业向科研生产型企业转变,由传统制造方式向数字化制造方式转变”。完成了组织机构优化及薪酬制度两项改革,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完善了公司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以机载作动技术和压缩机技术为核心,在航空及防务业务领域,产品覆盖国产各类飞行器。涉及飞机作动系统、悬挂与随动发射系统、货运系统和制冷压缩机系统四大领域(简称:ALCC);在非航空业务领域,具有年产500余万台全谱系空调压缩机研制生产能力。

目前庆安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航空产品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先后通过了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认证,AS9100C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和无损检测、焊接、表面处理、热处理、喷丸、电加工等专业的NADCAP认证以及无损检测和热处理专业的波音认证。公司建有国家一级理化试验室、航空系统西北地区环境实验中心,可进行大型武器外挂等航空产品的气候环境和机械环境试验。在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设计以及复杂壳体、精密齿轮、大型框架、各类液压阀、大导程多头螺旋轨道等零件加工、液压密封、特种锻铸造、焊接、热表处理等技术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术诀窍。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庆安公司抓住这一轮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成功使企业实现战略转型,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转轨超车。一方面苦练内功、加快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一方面依靠战略来拉动整个企业的进步,逐渐提升能力,以“两个转变”为主要抓手,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控制实物质量、主抓计划为特征,生产管控初步由调度型向计划型转变。在这个阶段公司基本上解决了生产交付的困境,逐渐形成了科研优先的、科研批产混线生产模式。此项成果荣获了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中航工业第四届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二个阶段,公司以工艺数控化为主,通过提升整体工艺数控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使企业迅速提升了制造综合能力,补充了企业的短板。第三个阶段,公司通过学习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掌握各种信息化工具,在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与先进企业逐步靠近,这中间典型的成果就是完成了首个高升力完整系统的研制,这个突破真正标志着庆安公司初步具备了研究复杂系统的能力。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硬件升级、科研的投入、研制条件的建设,有效地支撑了“两个转变”的实施,公司的产品体系实现了简单产品向复杂产品的进步,部件产品向系统产品的升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制造产业的升级,以及新的研制项目的不断推出,航空产品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寻找和探索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庆安公司主动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从组织体系、方法体系、人才体系、工程技术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和运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并运用到高升力系统研制的实践中,产品研制从传统的仿制、测绘等逆向工程向创新研制的正向工程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中航工业副总经理张新国在中航工业机电系统2016年工作会上对庆安公司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讲道:庆安公司全力以赴地研究设计产品的方法,研究制造产品的过程,促使庆安公司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面走到了集团公司前列。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航工业在今年的峰会上提出了“创新转型年”的主题目标。指出了只有加快创新,主动转型,才能适应新变化,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目标。未来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的产品研制过程。而要顺利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就必须按照丁总在“十三五”战略思考党课中提出的运用复杂的方法和工具解决复杂的问题,适应未来更加复杂而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果说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练内功、打基础的阶段,那么“十三五”就到了冲刺的阶段。面对“十三五”的战略机遇期,庆安公司在前两个五年规划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坚定而果断地提出了新的目标。努力成长为科研先导性企业,实现制造能力全面升级。在全面运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和完成航空柔性精益制造系统的基础上,具备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具备为用户提供高性能机电系统及关键部件的技术能力。面对未来的转型发展,庆安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航空制造领域实现“转轨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