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刘君良兄弟(刘君良泰伯的故事)(1)



刘君良兄弟情深

刘君良

刘君良,瀛州饶阳(今河北衡水)人。隋唐时期名士。瀛州饶阳(今河北衡水)人。四世同居,同族兄弟之间和睦如一母所生,家中的一斗粟或一尺帛都没有人占为己有。隋朝大业末年,闹饥荒,妻子为了劝他分居,便把庭院树上的雏鸟互换了鸟巢,使鸟儿争斗并且鸣叫不止,家里的人感到奇怪,刘君良的妻子说:“天下动乱,禽鸟都不相容何况人呢!”刘君良就和兄弟们分开住了。一个多月后,刘君良暗中得知了他的计谋,于是赶走妻子,说道:“你破坏了我家庭和睦!”召集兄弟们流泪告诉他们实情,又恢复同居。天下动乱,乡里人都来投靠他,大家筑起土城,因此号称义城堡。武德年间,深州别驾杨弘业来到他家,见到六个院子共用一个厨房,子弟都很有礼节,不禁叹服离去。贞观六年(632年),朝廷旌表他的里门。

刘君良得知妻子欺骗他致使兄弟分离时,毫不犹豫地赶走妻子,回去与兄弟同住。兄弟情深啊!


原文

刘君良,瀛州饶阳人也。累代⑴义居⑵,兄弟虽至四从⑶,皆如同气⑷,尺布斗粟,人无私⑸焉。大业⑹末⑺,天下饥馑⑻,君良妻劝其分析⑼,乃窃取庭树上鸟雏⑽?,交置诸巢中,令群鸟斗竞。举家怪之,其妻曰:“方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禽鸟尚不能相容,况于人乎!”君良从之。

分别后月余,方知其计。中夜,遂揽妻发大呼曰:“此即破家贼耳!”召诸昆弟⑾,哭以告之。是夜弃其妻,更与诸兄弟同居处,情契如初。属⑿盗起,闾里依之为堡者数百家,因名为义成堡。武德七年,深州别驾杨弘业造其第,见有六院,唯一饲,子弟数十人,皆有礼节,咨嗟⒀而去。

译文

刘君良,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世代聚居,他的兄弟们虽然多达四从(亲叔伯兄弟关系叫做从,四从表示四代血缘关系),都像亲兄弟一样,一尺布、一斗粟,都不私存。大业(隋炀帝年号)末年,国家发生饥荒,刘君良的妻子劝他分家,就偷偷地取来树上小鸟,交叉放置在众多的鸟窝中,让群鸟发生争斗。全家都感到奇怪,刘君良的妻子说:“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战争的时刻,鸟类尚且不能相容,更何况人呢!”刘君良就听从了她。

分家后一个多月,才知道了妻子的计谋。半夜,揪住妻子的头发大声说:“这就是败家的贱人!”把兄弟们都召来,哭着告诉他们实情。当天晚上就抛弃了妻子,又和兄弟们住到一起,情谊和从前一样。赶上盗贼群起,乡里依靠他建造了堡垒几百处,并起名叫做义成堡。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深州别驾(官职名)杨弘业到了他家,发现有六座院子,但是只有一个厨房,他的子弟好几十人,都懂礼节,杨弘业非常感叹的离开了。


泰伯刘君良兄弟(刘君良泰伯的故事)(2)


泰伯·兄弟情深


泰伯简介

泰伯又称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始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

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泰伯生平经历

一、泰伯避居梅里

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

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

二、泰伯三让天下

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

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继承。

泰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

泰伯教化乡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还有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渠。

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也因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

泰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文化之祖。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东吴始祖泰伯公虽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为后辈之楷模,后世当善加学习以不没至德家风。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泰伯的故事•兄弟情深

仲雍、万妹到达“海虞县”,后定居在今常熟市虞山镇。仲雍在海虞县也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与荆蛮所在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文化相融合,与土人打成一片,兴修水利,筹划开海虞河,西与伯渎河相通,北至扬子江。

仲雍继承祖业大力发展农业,干得热火朝天,改天换地,为发展“海虞县”呕心沥血,功勋卓著。但仲雍却时不时记挂住在勾吴国荆村的泰伯,怎么也放心不下。仲雍敬仰泰伯,追随泰伯尊父让贤、和平过渡政权的高尚品德和伟大胸怀,每天登上海虞山(简称虞山),站在山顶高墩上远眺铁山,怀念胞兄骨肉之情。有时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灿烂,仲雍也要来到这个高墩上,了望铁山,观察梅里的天空有没有变化,寄托思念泰伯之情。海虞山山顶的这个高墩,后人称为“望鸿墩”。

泰伯同样如此,盼望“让国同心”的胞弟早日归来,有文有武的仲雍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思念二弟,夜深人静,辗转不能成寝。泰伯经常到铁山顶上,了望海虞山,一站就是好长时间,并对季简说:“你的爸爸、妈妈就要回来了。”有时季简催了好几次才下山,泰伯惦记仲雍其情其景令人感动不已。后人为了纪念泰伯、仲雍的兄弟情深,就在铁山山岭上造了座亭子,取名“望虞亭”,并将当年季历写的一首“哀慕歌”也刻石于亭中。

“先王既殂(cú 死亡),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诗意译如下:呜呼哀哉!父王已经离别人世,像巨星永远陨落在岐邑了。我兄泰伯仲雍归来奔丧,内心的痛苦怎能倾吐完呢?我不能留住他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繁茂的梧桐树啊,徒然长满了道路周围。可如今的宫馆台阁,却因无人居住而非常空旷。啊,我的兄长,你们为什么要远奔而去,使这里变得空空落落?我受不了兄弟别离的忧伤,常常低首思念南去的仁兄。我举目远望荆越方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的亲兄长啊,你们远走高飞后还会旧地重游吗?除非哥俩回来,我又能向谁诉说我的思念之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