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要求语言严谨、文风朴实,但并不是说就不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相反,如果公文写作过多拘于一些条条框框,写出的材料就会寡淡无味、如同嚼蜡,不仅读者不愿看、领导不满意,而且公文质量上不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那种认为只有文学作品才讲究修辞,公文与修辞关系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公文写作不仅可以采用修辞手法,而且还要会用善用、用好用活。

公文写作可用的修辞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比喻。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一种事物来比拟另一种有类似特点的事物,从而对另一种事物产生不同于往常的新认识。比喻具有描绘和渲染的作用,能够让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公文中用好比喻,能够把深奥的意义说得更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把复杂的事理说得更直白,把枯燥的理论说得更生动。比喻经常在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工作汇报、经验材料等文稿中应用,是“笔杆子”们给文章润色、让文章出彩的一项重要技巧。

下面,老王就来讲讲公文写作中比喻的运用方法,这篇文章较长,但干货多,先行收藏,定会让你受益。

公文写作比喻式小标题(公文写作中用好用活比喻)(1)

一、公文写作中比喻的运用方法

比喻的种类很多,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曲喻等11种,公文写作中常用的有明喻、隐喻、借喻等。比喻在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本意,即要表达的对象;二是喻意,即另外的事物;三是两事物的共同处和相似点。比喻在结构上分为三个成份,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三是喻体,即打比方的事物。用好比喻需要对这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1.明喻的用法。明喻的本体、喻词和喻体都要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等。明喻经常在公文内容中运用,比如:“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56个民族”是本体,“石榴籽”是喻体,“像”是喻词,三个要素齐备,比喻生动贴切。又如:“优秀的领导者善于用人,像吸铁石一样把性格各异的优秀人才聚拢在一起”也是明喻,生动地展现了优秀带头人的领导力。明喻也可用于公文标题的提炼。

例一:

像绣花一样画定图谱、按纲抓建,引领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

像绣花一样讲究章法、精准发力,扭住基层建设的关键节点。

像绣花一样穿针引线、上下贯通,打通基层建设的工作链路。

像绣花一样慢工细活、久久为功,夯实基层建设的发展根基。

例二:

种下爱国敬业的种子,争当像“胡杨树”那样保家卫国的边疆卫士。

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收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相拥的民族感情。

种下艰苦奋斗的种子,锤炼像“格桑花”那样高原绽放的奋斗精神。

公文写作比喻式小标题(公文写作中用好用活比喻)(2)

2.隐喻的用法。隐喻的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比如:“好的团队文化是工作中的‘催化剂’,能够更好激发干部潜力,锻造队伍战斗力”,“团队文化”是本体,“催化剂”是喻体,隐藏了喻词,属于暗喻。又如:“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是工作效率的‘润滑剂’”也是暗喻,两个例句生动、简洁,用“催化剂”、“润滑剂”描述出本体特征,令人印象深刻。隐喻在公文小标题中也有应用。

例一:

党建聚元气,让人心成为稳定托底的“压舱石”。

党建鼓士气,让恒心成为共享文明的“铺路石”。

党建接地气,让初心成为使命担当的“金刚石”。

党建增锐气,让雄心成为奋斗添翼的“试金石”。

例二:

织密网格强堡垒,让支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亮出身份践承诺,让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队”。

壮大力量谋共治,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公文写作比喻式小标题(公文写作中用好用活比喻)(3)

3.借喻的用法。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由喻体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城市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拧成一股绳,形成工作合力”,等等。借喻是公文中最常用的比喻方式,不仅能使文章简洁、生动,而且很多难于表述的事物特征,只需用一个恰当的喻体就能形象地展现。借喻在提炼小标题中也经常用到。

例一:

筑牢基层治理的“桥头堡”。

配强基层治理的“领头雁”。

树起基层治理的“一面旗”。

例二:

目标同向,党建规划与发展大局同绘“一张图”。

点面结合,党建示范与精准扶贫同下“一盘棋”。

服务大局,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同奏“交响曲”。

例三:

高位推动重点,扣动脱贫攻坚“发令枪”。

聚焦发力难点,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疏通排解堵点,打通脱贫攻坚“一公里”。

公文写作比喻式小标题(公文写作中用好用活比喻)(4)

二、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的注意事项

公文要求严谨、准确、精练,而比喻是“打比方”,稍不注意就有失准确,因此公文写作对比喻的运用技巧要求更高、更严。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现象:

1.不能生编硬造。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要恰到好处,不能“为比喻而比喻”,编造痕迹过重,反倒以文害意。例:

大视野布局,把牢思想站位的“定星盘”。

前瞻性驱动,夯实制度核心的“压舱石”。

多维度加码,激发党建引领的“活因子”。

这组比喻中,“定星盘”、“压舱石”用得较好,但“活因子”显然是硬编的,让人不明其意。

2.不能有失准确。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重在准、在精、在巧,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能为了比喻而损害公文的准确性。例:

“小舞台”演绎“集大成”。

“小街道”撬动“大单位”。

“小支点”构筑“大社区”。

这组比喻中前后都在用喻体,“集大成”、“大单位”、“小支点”等也表述模糊。

3.不能有失生动。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是为了更形象、更生动,让文章生气盎然,不能用了比喻反倒更抽象、更复杂,因此喻体的选择要形象、鲜活。例:

激活基层工作“原动力”。

增强基层工作“吸引力”。

锤炼基层工作“自觉力”。

这组比喻中的“原动力”、“自觉力”等都很抽象,越整越复杂了,不如不用比喻。

公文写作比喻式小标题(公文写作中用好用活比喻)(5)

4.不能牵强附会。运用比喻重点是本体与喻体要有共同点、相似处,并且比拟自然贴切,不能把不相关联的两个事物硬拉扯到一起。例:

构建体系“放风筝”,破解“去向掌握”难。

管教结合“牵风筝”,破解“日常管理”难。

激励引导“寒风筝”,破解“作用发挥”难。

这组比喻中,“放风筝”好懂,“牵风筝”也可理解,“寒风筝”是什么意思就让人费解,并且三个喻体与后面的本体关联性也不大。

5.不能晦涩难懂。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是为了表达意思更加浅显易懂,不能因为用了比喻,反倒让人看不懂了。例:

见“屏”如见面,升级理论“充电宝”。

党课我来“说”,打造移动“随身听”。

学得“验一验”,党务知识“云比拼”。

学做“试身手”,防控复产“看我行”。

这组比喻中的“云比拼”、“看我行”等就让人不明其意,明显是胡编的。

6.不能过多过滥。公文写作中运用比喻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如果用得过多,可能反倒达不到好的效果。

例一:

下好“党管人才”先手棋,瞄准人才“紧缺侧”。

打好“叠加效应”精准牌,汇聚人才“梯队群”。

做好“队伍建设”基本功,培育人才“生态圈”。

这组比喻中前后都在用比喻,不仅用是太多,而且“紧缺侧”、“梯队群”、精准牌等显然也是编造的。

例二:

统筹抓好区域化党建,变“一轮明月”为“众星拱月”。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变“伤筋动骨”为“脱胎换骨”。

建好基础性保障体系,由“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这组比喻中尽管比喻也用得较多,但几组比喻用词贴切、联系紧密,也能达到好的效果。

公文写作比喻式小标题(公文写作中用好用活比喻)(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