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谨将此文,献给本文主人公和她远在天堂的丈夫;献给她的儿女们;也献给她的亲人和朋友。同时,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原声题记
引 子
人的一生很短暂,最长也不过百年,可要走过去却不是很容易。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人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预知或不能自己决定。即,不能预知个人生死,不能决定自己的死生(是讲的普遍性)。
人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天灾何时降临?人祸何时何处发生?难以判断。
然而,思想能指明方向;意识能储存巨大能量;智慧能让人活得精彩;而真爱、大爱能冲破一切阻挡,使天地动容。
本文讲述的便是一个关于爱与梦的真实故事,在一个平常人的人生步履中,笔者看到了伟大。于是,敬重的笔开始了爱与梦的追踪。此文,若能为您带来人生感悟,那便是笔者的初衷。
幽 兰 长 梦
一
她是一位妻子,丈夫走后,27岁独守空门;她是一位母亲,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人,终生不嫁;她用爱顶起了男人的那片天;用爱撑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家;她叫赵景兰,一位普通的中原女性。
时间回溯到一九五一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在河南省,上蔡县,塔桥乡,孟赵村的一个农民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赵景兰,姊妹六个她排行老五。
父亲赵心正,是爷爷给起的名字,意思是无论穷富,人的心术要正。或许是名字的导引,父亲为人正直、善良、坚强、勇敢、不计前嫌。他一身力气,16岁就给人家打长工,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民。母亲李菊十分贤德,一辈子没发过脾气,生了十一个孩子,没坐过一个月子,生完孩子,放在床上,盖好被子,就下地去割麦子,一生没住过一次院,活到96岁。
赵景兰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希望她像兰花一样美丽。小时候,父亲对子女的管教十分严格,对女孩更是规矩甚多。坐着要双腿并拢,站着腿不要抖动,说话不能大声,吃饭不要出声,咀嚼不能露齿,行走不要张望,来人送客都要鞠躬。
或许是遗传了父母的良好基因,或许是家庭教养得到启蒙,小景兰从小就懂事听话,她聪慧伶俐,善解人意,勤劳节俭,乐于助人。她八岁上学,品学兼优;十三岁学会纺线;十六岁学会织布;十九岁学会绣花;做鞋,手针、缝补衣服样样精通。
她是村里的小秀才,经常为人代笔书信,有时一晚上要为五六个人写信。她很认真,比给自己写信还用心,写完信总要给人家读一遍,看看说得对不对,写的准不准。直到求信者满意为止。
村里有个五保户赵奶奶,她孤寡一人生活。小景兰经常去赵奶奶家,陪老人说话、替老人写信、念信、读报纸、挑水、洗衣、还用热水袋为老人暖脚。奶奶称她是小先生,是仙女下凡,三天不见就想。她与奶奶非亲非故,奶奶去世时她却为奶奶披麻戴孝。
1970年,小景兰高中毕业在村小学任教,主教语文数学。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课,她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唱,一起跳,孩子把她当老师更当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景兰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少女的心像天上的云,飘逸绚烂。豆蔻年华的赵景兰,心里有一个梦,爱之梦。
一般说来,人生伴侣的选择,往往与时代、家庭、教育、职业、性格、追求等诸多因素相关。赵景兰对爱的选择非常简单,只要对方人好肯干,能在一起生活就行。
赵景兰从未谈过恋爱,第一次相亲就被对方看中。小伙子是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得耳布尔的一位铁路工人,名叫李新政,与小兰父亲的名字同音不同字,其寓意是他伴随国家新政而生,给人积极向上之感。以名识人,这让赵景兰感到亲近。相亲十分钟,总共说了五句话,最后只记住一句,小伙子说她是:“农村里的一枝芙蓉”。这句话在那个年代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很有文化。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用芙蓉去赞美女人是最好的褒奖,先有兰草,后誉芙蓉,可谓锦上添花,芙蓉与兰花都有高洁之美。说到这里赵景兰笑了,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爱上这位小伙子了。
二
芙蓉牵引,兰花北上。1974年3月,赵景兰与丈夫完婚,9月下旬动身,随丈夫来到内蒙古谢中。
谢中,地处大兴安岭原始深林复地,是内蒙古牙林线上的一个小养路领工区,只有九户人家。这里环境恶劣,条件十分艰苦。一年有七个月的霜冻期,冬天气温最低达到零下五十度。吃水要靠根河水槽车送,吃粮要坐火车去莫尔道嘎粮局购,吃菜要靠自己种,日用品要去根河或得耳布尔买,烧柴要自己上山去拉。
赵景兰是1974年10月1日到达内蒙古谢中的,一下火车,她就懵了,寒风裹着大雪像刮脸的刀迎面袭来,北京还穿衬衣,这里已经是冰天雪地。望着漫天大雪,刮烟炮儿(当地把雪大风大的天气称为刮烟炮儿)的天气,她哭了,哭声里有恐惧,有委屈,也有担心。丈夫看到妻子这样惊恐,一时手足无措,赶忙安慰,并把自己的外衣脱下给她披上。这朵关内的兰花能否经得住塞外严冬的摔打,丈夫李新政忐忑不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赵景兰是个单纯的女孩,骨子里透着倔强,冷静下来她想,既然命运让我走到这里,再难的路也要走下去,丈夫是自己选的,工作和地点又是丈夫选的,爱丈夫就要陪着他在这里生活。
爱,让赵景兰的心定了下来,从此,这个中原女孩,开始了她意想不到的生活,诸多个人生第一次在她生命中穿行。
最先遇到的是怀第一个孩子的艰难。在那个封闭自锁的年代,赵景兰不懂得卫生知识,不懂得生理常识,更不懂得女人怀孩子的各种反应。1974年年底赵景兰怀孕了,她吃啥吐啥,喝水都吐,胆汁都要吐出来了,一个星期起不了炕,全身没有一点力气,辫子无力梳,脸无力洗,她觉得自己要死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只有等丈夫快些回来。
丈夫李新政上的是周班,每个周一从家里走,一直到周六下午才能回来。往日,赵景兰每到周六,火车还未进站,就翘首站在大门口等丈夫回来,丈夫也把妻子的这种等待作为一种习惯,每每他顾不上脱下工装,就把妻子抱起来,爱的甜蜜让赵景兰对丈夫深深地依恋。而此时的她,一周水米未进,已经奄奄一息。
丈夫终于回来了,几天不见妻子像变了个人,李新政惊呆了,两人抱头痛哭。最后丈夫从邻居家一位大娘那里得知,这是怀孩子的反应,弄得两人哭笑不得,最后转悲为喜,破涕而乐。
三
丈夫请假在家陪了她三天,赵景兰的身体在慢慢的复原。
内蒙古的天是寒冷的,村里的路一跐一滑,稍不注意就容易摔倒,跌倒损伤是常有的事。一次,她到水房去挑水,战战兢兢生怕摔倒。北方有一句话:“越怕摔倒,越摔倒”。一个没留神,赵景兰脚底无根,摔倒在高低不平的冰雪路上。殷红的鲜血从裤脚流了出来,赵景兰吓坏了,好在第二天丈夫就回来,去医院又打针又吃药,孩子总算保住了。
妊娠反应,意外破血,都挺过来了。1975年的8月24日,赵景兰即将临产。因为去医院太远,只好请民间的一个接生婆,在家里为孩子接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历经阵痛。当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传来,母性之爱在那一刻升腾,赵景兰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生产撕裂的伤口,望着七斤多重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幸福的泪水遮住了眼睛......
一天上午,她正在端详孩子可爱的小脸,忽然听到窗外不远处有水流的声音。原来,不知谁家的孩子淘气,把水房的水管子接口给弄开了,如果不及时接上,全工区都会断水。赵景兰来不及多想,她穿上衣服就往外跑。女人坐月子最怕风,赵景兰生完孩子才七天,她这种举动是要出人命的。可她一点不知,全然不顾,她跑到水管面前,细心地将其接好,看水不再外溢,才返回家里。
三个小时之后丈夫回来了。上午十一点发生的事,到下午四点人已经昏迷不醒,工区工长火冒三丈,马上电话命令火速派人派车送站。工区九个职工用担架把她抬上火车,陪护大夫用肌肉注射为她退烧,不停的用银针扎她的十个手指,人中等要穴抢救,时刻观察她的生命体征,丈夫一直泪流满面地呼喊!景兰你不能走啊!我和孩子都离不开你啊!这撕肝裂肺的哭声让在场的人都止不住潸然泪下!赵景兰的病情在发展,呼吸极其微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护送大夫当机立断,由终到伊图里河铁路医院,改为得耳布尔医院提前下车,为抢救赢得时间,一个半小时火车到得尔布耳。
得尔布耳是一个小镇,火车站距离林业局医院还有三公里,九个人分两班换着抬,把赵景兰抬到林业医院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了。那天正赶上星期天,又是晚上,主诊大夫都不在,只好派人四处去找,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找人是多么的困难啊!等把大夫找齐,已经是八点多了。根据症状,医生立刻诊断为“产后风”。主治医生边做检查边叫护士长下药,挂点滴,熬中药,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双管齐下,等安顿好已是夜里十一点多了。大夫对丈夫说:“十个产后风九个死,治好了算她命大,治不好你也别怪我,但愿这剩下的最后一个是你老婆”。丈夫听大夫这样说,心如刀绞,他一边呼唤妻子的名字,一边哭着说:“景兰,你睁开眼睛看我一眼,你看我一眼就舍不得死了,快看看我!快看看我呀......”
无论丈夫怎么哭喊,妻子没有一点反应,紧闭双眼,像死人一般。赵景兰整整昏迷了三天三夜。三天后,当她微睁双目,第一眼看到的是丈夫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双手把着她点滴的胳膊,满脸泪水,几近绝望,他已经三天没进水米,三天三夜没合眼了。当丈夫看到妻子醒来的那一刻,他放声大哭,他的嗓子哑了,嘴里不停地念叨,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
赵景兰在医院里住了24天,丈夫精心呵护她24天,帮她梳头,替她洗脸,给她喂饭,为她洗脚,哄孩子,洗尿布,24天他没脱过一次衣服,没刮过一次脸,忙的团团转。闲下来,他握住妻子的手不撒开,生怕病魔再次把妻子夺走。丈夫这动情的一幕,赵景兰一生铭刻心底。
四
九死一生,赵景兰终于活过来了,她真的成为“十风九死”的最后那一个,连医生都说这是奇迹。
赵景兰大难不死,奇迹般生还,震动了工区领导,震动了工人和家属,也震动了那条寂寞的铁路线。她的名字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有的说,她是医生治好的;有的说,她是丈夫喊回来的;有的说,好人必有好报。赵景兰月子里抢修水管得“产后风”的事不胫而走,她是为公而病的,她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大山里到处都是质朴,就是缺少了文化。那年月,能读个小学就算是文化人,而工人们连小学都没读完,家属们大多都是文盲,一天书没念过。他们深知不识字的苦,更体会到没有文化的难。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有文化,长大好有出息。孩子一天天长大,可工区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这让铁路职工和家属们特别着急,发愁。
自从赵景兰来到工区,仿佛一缕文化的风飘进山谷,她识文断字,说话文雅,举手投足都好看,虽然家属们不懂气质这个词,反正和自己不一样。再看赵景兰出的板报,那叫一个美。上级检查团来工区检查,他们在板报前看了又看,瞅了又瞅,临了说了一句话:“你们这沟里还真有秀才”。上级表扬,工区领导脸上有光,工人们得意地笑着,家属们越发感到赵景兰可亲可爱,都称她为先生,自然教学生的老师人选她是第一号。
1975年9月,赵景兰凭着良好的自身素质,凭着过往成功的教学经验,凭着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凭着工区领导、工人、家属的高度信任,她被聘任为工区小学教师。
孩子刚刚满月三天,“产后风”后身体还未完全复原,她就挑起了教学重担。由于身边没有亲人,她只好抱着孩子到学校教学。
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校,八个孩子三个班,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都是她一个人教,她既是老师也是校长。她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语文课,她先给一、二年级留作业,后给三年级讲课,讲完课再布置作业,然后给二年级讲课,最后给一年级讲课。都讲完之后,她再按着三二一的年级顺序讲数学。体育课,音乐课合在一起上。
别看学生少,可班多,课多。忙一班,顾二班,看三班;讲语文,想数学,思体育,备音乐。粉笔不离手,话声不离口,忙的团团转。
家属们心疼她,轮流给她哄孩子,孩子哭了要吃奶,她不讲完课不喂奶,家属们心疼地说,学校你说了算,上课你也说了算,干嘛难为自己,苦了孩子。赵景兰说,“正是因为自己说了算,才不能以公徇私,既然我当了这个老师,就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工区领导”。
下课的时间到了,可有的学生作业还没写完,她就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家长大多数不识字,辅导不了孩子)写作业。赵景兰在家里一边洗衣做饭,一边辅导学生,哪怕是休息日,只要有学生去问作业,她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去辅导学生。
赵景兰对工作一丝不苟,她把爱献给了学生,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教学点。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使赵景兰有了用武之地,她把苦累看成是一种人生价值。
妻子被赞美,丈夫也被夸奖。丈夫李新政,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在养路领工区样样重活他都抢着干,有多大力出多大力一点不藏假。养路是体力活,换枕木,要四个人用翘棍把铁轨翘起来。可他不用,一个人就能抱起铁轨,一人顶四个人用,人们都叫他大力士,大家伙儿都喜欢和他一起干活。
李新政在单位是一个好工人,在家里是一个好丈夫。凡是体力活,他都不让妻子动手,自己全包了。别人家拉烧柴都是两口子一起上山,二人用台锯锯大木,他不让妻子去,自己一个人用手锯完成。他对妻子说:“就愿意让你看我干活,你一看我干活,我就有用不完的力气”。妻子每次洗头他都要帮忙,帮助洗,帮助梳,帮助编辫子。他喜欢妻子的长辫子,妻子上班为了节省时间,想把辫子剪掉,他说什么也不让。有一次妻子洗完头去外面上厕所,那年代山区的厕所都在屋外,有的还挺远,结果着凉感冒了,打那以后,丈夫再也不她让洗完头去厕所了。他对妻子说:“你要解便就在屋里解,我给你倒出去”。
有这么爱自己的丈夫,赵景兰知足了;有那样特殊的教学岗位,赵景兰觉得是一种际遇;有那么好的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她浑身都是力量。再看看怀里惹人喜爱的孩子,赵景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没过多久,赵景兰怀上第二个孩子,当丈夫知道这一消息,他一把将妻子抱起来,在丈夫眼里妻子就是一位功臣,夫妻俩开心的笑着,那笑声十分纯真,那笑声十分动人。
五
苦痛总觉光阴迟缓,快乐却嫌时间短暂。不知不觉赵景兰的预产期到了,1978年3月17日临产前夜,她正在为翌日的生产做准备,忽然,一个消息传来——丈夫病亡!
突如其来的噩耗,赵景兰蒙了,大脑一片空白,她不相信这是真的,那么健康强壮的丈夫怎么会死呢?她不相信,一百个不相信。生死无戏言,这是真的,此刻丈夫已经不在人世,阴阳两隔。当赵景兰确认这一事实后,她瘫倒了。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赵景兰要疯了,她能否闯过这一关?能否顺利生下孩子?丈夫的家人、工区领导、工友和家属都为她捏着一把汗。
时间回转到12天前的3月5日,丈夫由于感冒住进了医院,赵景兰先后两次挺着大肚子,到医院看望丈夫。先是住外科,她见丈夫高烧不退,便请求将丈夫转到内科,后来看丈夫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并有加重迹象,就要求转院治疗。可院长说:“一个感冒也要转院,还要这医院干啥”?态度十分专横。赵景兰当仁不让,并以警示的口吻说:“你们已经延误了治疗,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你们要负全责”。在赵景兰强烈的要求下,最后,院方同意转到齐齐哈尔市指定医院。
工区领导派专人护送,一路打针吃药,12个小时的火车,凌晨3点到达医院,6点人就不行了。李新政用微弱的声音对护理他的同事说:“告诉景兰,我顾不了她了,让她生个女儿陪她吧”!说完就闭上了眼睛。一个爱妻如命的丈夫就这样走了,他年仅27岁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1978年3月10日早6点10分,成为赵景兰永远的痛。
为了弄清死因,工区领导与医院协商,对尸体进行解剖检查。结论是:死者为,贫血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误诊,治疗不及时死亡。
结论已下,工友们含泪将李新政的尸体火化。在返回的火车上,同事们手捧骨灰盒,沉默无语。究竟让不让赵景兰知道丈夫死去的消息?什么时间告诉?怎么告诉?一时难住了大家,几经纠结,最后决定,还是先把死讯告诉赵景兰,理由是赵景兰是李新政的妻子,有权第一个知道。
他们忘了赵景兰马上临产,他们忘了李新政是赵景兰的天,天塌了,她还怎么活?于是便有了先前的一幕。
丈夫突然离世对赵景兰是毁灭性的打击,她失去理智,不能自控。嘴里不停地念叨:“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
人生有两个关口,一是生,二是死。赵景兰遇到的虽不是自己的生死,却大于自己的生死。她生的是自己的骨肉,死的是自己“过命”的丈夫。临产前夜她得知自己丈夫的死音,一夜之后她要降生自己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痛!悲痛!还是悲痛!
那一夜,她没有脱衣服,没有合一下眼,呆呆地坐在窗前,泪水已经流干。她想与丈夫一同而去,可孩子怎么办?她想把孩子生下来,可丈夫谁来陪伴?当爱融为一体,一方的离去等于宣判双方死亡,痛苦的是不能同行。——大孩子的哭声把她在绝望中唤醒,二孩子的小腿在母腹中不停地蹬动,或许他感受到了母亲的悲痛。
一阵阵失夫之痛,一阵阵分娩阵痛,让赵景兰痛不欲生,痛到极处便失去知觉。母子连心,也许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痛苦,一声长长的啼哭,孩子没用接产自己降生。
六
二孩子的出生,给赵景兰稍许安慰,但失去丈夫的痛撕肝裂肺,她无法忘记三年来丈夫进屋就把她抱起来的样子;无法忘记他和蔼可亲的笑容;无法忘记他为自己洗头、梳头、编辫子、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白天她抱着孩子坐在炕上望着墙壁发呆,有时到窗口张望,晚上她到门口等着丈夫敲门,夜里把头埋在被子里痛哭不已,枕头上一片泪水,1.5的眼睛左眼哭成了0.2,右眼哭成了0.4,体重由产前130多斤急速下降到92斤。由于上火,只能喝米汤,一点油性不能进,一个鸡蛋没有吃,吃就吐。孩子满月之后,人几乎站不起来了,走路打晃,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大伯哥看到这种情况,实在忍不下去了,偷偷告诉了她的母亲。当母亲从河南老家来到谢中,看到女儿的那一刻,老人惊呆了,她几乎认不出从前那个快乐活泼的女儿了,心疼的泪流不止。
面对失去丈夫的赵景兰,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领着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荒凉寒冷的大兴安岭,如何生活?下一步人生路该怎么走?丈夫的家人劝她回河南老家,母亲也想让女儿回到自己身边,好有个照应。可赵景兰不同意,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丈夫,她觉得丈夫死的冤屈,一定要给丈夫讨个说法。
为了给丈夫讨说法,她深研细读《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决定》等相关书籍和章节。二孩子满月后,她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不顾胃病的疼痛,不顾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睛,领着一个3岁的大孩子,背着一个刚出生40天的二孩子,坐5个多小时的火车,每周都要去分局信访办或齐齐哈尔铁路局上访。从1978年5月1日,到1979年5月20日,她一共上访50多次,历经一年的时间,最后分局终于认定丈夫的死属医疗事故,比照公伤处理。
一年上访的艰辛,只有赵景兰自己知道。大孩子在他作文《我最敬佩的人》中写到:“我最敬佩的人是妈妈。我永远都忘不了,妈妈为给爸爸的死找个公道,她无数次背着弟弟,领着我去铁路分局信访办上访。妈妈怕我被坏人拐走,每次去卫生间就把我俩带着,我站一边,妈妈把弟弟放在自己腿上,才能大小便,因为弟弟还不会站呢,我一想起心里就酸酸的”。
赵景兰终于可以告慰丈夫了。1979年5月25日,她领着四岁的老大,背着刚满周岁的老二,踏着膝盖深的雪,向着大兴安岭树林深处,丈夫的坟地走去。她跪在丈夫的坟前,一边烧着纸钱,一边流着泪对丈夫说:“新政,你的死我已经给找回公道了,你可以安心的长眠于地下了,请你放心,我一定会把孩子抚养成人的”。
丈夫走了,公道也找回来了,赵景兰的人生路再一次面临选择!
那一年她27岁,女人27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两个大辫子甩动着青春的魅力,教师的职业和优雅的气质,让一些青年投来羡慕的目光,上门提亲者接连不断,均被她一一谢绝,丈夫的家人想撮合她与小叔子成婚,被她一口回绝,单位领导想把她介绍给自己的亲属,她以此生不嫁为由断然婉拒。并在分局领导面前誓说:“如若我嫁。除非丈夫复活”。
赵景兰拒绝再嫁,家人不理解,亲人不理解,同事朋友也不理解。原来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她怕再嫁委屈孩子,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是何等的意志力,又是何等的胸怀!这便是一个母亲的伟大!
七
然而,生活是艰辛的,也是残酷的。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有男人养家都不容易,一个女人独立门户,又是怎样的艰难?
就这样,一个弱女子,领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迎着西伯利亚的寒风,在冰冷的大兴安岭上,开始了人生的漫漫征程。
重执教鞭,她又走上了三尺讲台。白天,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孩子由母亲在家里照看;晚上,她帮助孩子学知识,辅导孩子做作业,给他们讲英雄故事,启蒙孩子的心智;睡觉时,左边是老大,右边是老二,摸头盖脚,让孩子感受母亲的温暖。
挑水劈柴,买粮买菜,洗衣做饭,生炉子点火,两个人的活如今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买个水缸也得自己一个人扛回家,吃水要到近百米的地方去挑,冬天天冷路滑,稍不留神就会摔倒,90斤的体重要挑起120多斤的水桶,冰雪路上不知摔倒了多少次,常常一桶水到家只剩下半桶了。
一次,单位发了一麻袋大米,她用爬犁往回拉,由于路滑力气小控制不住,爬犁翻倒在路边的壕沟里,200斤的麻袋,她根本无力将其拽上来,在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中,她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手脚冻麻了,泪水凝结成了冰滴,最后在一个路人的帮助下才把麻袋拉出来。
为了孩子,再苦再累她都不怕。她怕的是无中生有,怕的是造谣中伤。
1980年,7月的一天,她去粮局买粮。肩扛一袋50斤重的面粉,左手提5斤黄豆,右手拎5斤豆油,一路艰难的往家走。上坡时,她将黄豆和豆油放在坡下,先把面粉扛到坡上,再回去取豆油和黄豆,采取“倒短”的办法缓行,汗水湿透了衣衫,体力已经不支。此时,单位的一个同事骑着自行车迎面走来,看到这情景立刻帮忙,用自行车把东西给她托送回家。她非常感谢这位同事,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在单位引起了风言风语。有的说,一个男人帮一个寡妇没那么简单;有的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更让她想不到的是,那位同事的妻子与丈夫大吵大闹,弄得满城风雨。
赵景兰傻了,她怎么也没想到,因为自己给别人家庭造成矛盾;赵景兰蒙了,她有嘴无处说,有理无处诉,在那名声大于命的年代里,纯洁正直的赵景兰无法面对同事和领导。一气之下,她想用酒(她不会喝酒)把自己灌死,50度的北京二锅头,她一口饮下,顿时天旋地转。她想一瓶喝不死,两瓶怎么也能喝死,想罢,就又抄起一瓶酒,她用颤抖的双手打开瓶盖,举起酒瓶,正想一饮而尽,一饮而死时,迷醉的双眼在恍惚中,看到了躺在炕上熟睡的两个儿子,瞬间泪如雨下。她定了定神,猛然惊醒,心想,我要是死了孩子怎么办?我怎么向死去的丈夫交代?想到这里,她扔下酒瓶,抱着孩子放声大哭,泪水在孩子的脸上流淌。是孩子让她清醒,是孩子让她振作,是孩子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八
人言可畏。从此,赵景兰再难也不用男人帮助,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吃喝拉撒;从桌椅板凳到衣食住行。换灯泡、修马桶、掏下水道、刨地种菜、劈柴运煤、粉墙盖瓦,她把男人干的活自己全部承担。一双柔弱的肩,顶起了男人的天;一双灵巧的手,施展女人的贤。
命运多舛。赵景兰的人生路屡遭磕绊,她还将遇到何种挑战,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1980年冬天,年关将至。两个孩子突发高烧,并患上了小儿肺炎,打针吃药均不见好转,只好住院治疗。两个孩子一张床,一住就是29天。床头是老大,床尾是老二,一个板凳放在床中间,赵景兰以板凳当床护理孩子,一坐就是29天,没有一个帮手(婆家离得远),没有一个亲人前来探望(母亲已回河南老家)。除夕之夜,她在病房里度过,爆竹声声,她担心的是孩子的病情。孩子是他的未来,是她的希望,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孩子。是治疗生效,还是老天有眼,抑或是她的母爱感动了上苍,两个孩子的病终于好了。可她却倒下了,她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自己选定的路就要走到底,任何风雨都阻挡不了她前行的步履。
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这是她对丈夫许下的诺言,也是她不再改嫁的人生起点,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撑,也是她生命之舟的彼岸。作为母亲,她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作为老师,她深知德大于智,做不成人就做不好事。她从零起步,把做人渗透到每个生活细节。
一次,她领着两个孩子从外面回来,出去时还好好的家门,此刻却被雪墙封死,无法进屋。原来,是西院的两个大孩子淘气,把自己家的雪,故意堆到她家的门口。看到这情景她的两个孩子气不打一处来,要找西院的孩子算账。赵景兰笑着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咱们把雪墙搬走不就行了吗”?说着,拿起铁锹三下五除二就把雪铲除了。进到屋里,她耐心的对孩子说:“都是邻居,闹矛盾多不好啊?她们虽然做得不对,我们忍一下就过去了,慢慢他们会知道自己错的,如果闹僵了,还怎么做朋友啊,还怎么在一起玩啊”?一堵窄窄的雪墙,上了一堂宽容课;一堵堵住门的雪墙,拆掉了孩子们之间的隔阂;母亲的胸怀可以装得下是非;母亲的温暖可以融化冰雪。
小事宽容容易做到,大事仍然宽容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次,邻居家的一个大孩子抛石子,把她家的二孩子的眉骨砸伤,血流如注,险些伤及眼睛和脑部。到医院做了紧急缝合,医生说了可怕的后果,在场的人不寒而栗,都对那个抛石子的孩子感到气愤。而赵景兰却说,没出大事就好,未说那孩子一个不字,更没有让那孩子家出一分钱医药费。
这就是善良,这种善良,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他的朋友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竹马交、莫逆交、肺腑交、忘年交、杵臼交、邂逅交、交交长久,交交动心。母亲用爱融化了冰雪,孩子将血点化成金。
宽容别人是胸怀,容让别人是姿态,感恩别人是德行。赵景兰时刻不忘关心她的人,帮助她的人,支持她的人。并把这种感恩传递给孩子。她连续五个春节替换节日值班的同事,领着两个孩子在单位过年,同事感谢她,领导表扬她。她却说:“除夕团圆是大团圆,他们应该回家过年,我们一家三口走到哪都是家,到单位过年和家里一样”。
赵景兰在春天播下种子,收获的一定是秋的沉淀。多年以后,他的孩子长大成人,访贫问苦,资助孤寡老人,建立爱心基金,她微笑释然,因为她看到大爱已经在孩子心中生根。
九
身教重于言教,母亲是孩子做人的榜样。他们知道这个家没有爸爸,妈妈就是他们的天和地。妈妈太苦了,太累了,他们要为妈妈承担苦累,不能让妈妈为他们操心,不能让妈妈为他们流泪。
洗衣、做饭、钉扣子、他们样样都会;扫地、劈柴、升炉子、哥俩抢着干。平时他们不乱花一分钱,妈妈给买的冰棍钱不花,凑到一起去买书。别人家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彩电,而妈妈要给他俩买台小黑白电视,他们说啥也不让,说这样会影响学习。
赵景兰每年的生日,两个孩子都会写一封爱妈妈的信。信中始终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你辛苦了,我们俩长大肯定会孝敬你一辈子的”。
每年的三八节,两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零钱,给妈妈买节日礼物,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母亲的精心哺育下,两个孩子健康成长,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奖状贴满了墙,更让赵景兰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听话懂事,通情达理,真诚善良。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两个儿子各有成就,大儿子志勇,有志有勇,有勇有谋,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对火车技术深有研究,无论遇到什么故障,他都能一一排除,人送雅号“李大拿”。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遇有情况随时请他或判断,或指导,或出现场。先后五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专业技术比赛取得大奖。
二儿子继业,当家立业事业有成。他有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团队,自己的成果,在业界颇有影响,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商学院MBA在读。见过他的人都这样的感受:他真诚善良,低调内敛,平易近人,善解人意。进一步接触你会感到:他是四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经验,六十岁的性格,沉稳大气,有大格局,是个干大事的人。
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赵景兰苦尽甘来,尽享天伦之乐。
2017年春节,赵景兰领着儿子、儿媳、以及孙辈们来到丈夫坟前,全家在坟前跪拜。赵景兰一边送着纸钱,一边对丈夫说:“你已经走了40年了,我已经把孩子培养成人,他们今天都来看你了,你就放心吧”!说完,赵景兰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支撑她走过40年,即便在她人生最低谷,她也没有把丈夫的死告诉婆婆,每年都给婆婆寄钱,替丈夫尽孝,婆婆到死都不知道儿子早已先她而去,婆婆钱包里最后剩的钱,都是这个失去丈夫的儿媳,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寄给她的。
40年,赵景兰走过风雨,走过岁月,走过坎坷,走过艰难。皱纹爬上了她的额头,黑丝已经被白发浸染,目光在沧桑中愈显深邃,步履在蹒跚中仍是那么刚强。
40年,无数次做过和丈夫在一起的梦,梦见他上班离开家时高大的身影;梦见他下班归来时欢快的笑容;梦见他劈柴生火,洗衣做饭,一幕幕恩爱和美的往日生活。外出办事能梦见他;干活小憩能梦见他;在医院给孩子看病能梦见他;甚至瞬间打盹也能梦见他。他形影不离,无时无刻都和自己在一起,她常常在梦中嚎啕大哭,那哭声让人心碎,那哭声让人疼痛。儿子、儿媳、孙女、孙子多次把她从梦中叫醒,醒来的她眼角的泪痕还未拭去,便笑着安慰孩子们,“我没事,我没事,吓着你们了吧”!
赵景兰把与丈夫的突然离去化为梦境,又把梦中相见聚为哭声,那哭声是对丈夫的深厚情感和痛苦思念,而丈夫梦中匆匆别离又让她痛不欲生。一次次哭声在梦中释放,一个个梦境又把哭声化为力量。梦的牵引让她把孩子培养成人,梦的支撑让她度过了艰苦的流年,她走不出自己的梦,别人也走不进她的心。幽兰长梦四十载,以爱筑梦梦常在。为了给丈夫守孝,她22年没有穿过红色的衣服,她把爱献给了丈夫,也用爱培养了儿子。
爱是一种精神,梦是一种幻象,当精神与幻象融为一体,便升成一种境界;爱是一种能量,梦是一种理想,当能量与理想连通,便会化为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情感,梦是一种目标,当情感与目标对接,便会付诸于行动。一个人同时具有境界、力量和行动便会超越。赵景兰实现了这一超越,也实现了她人生的最大价值。
中国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更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赵景兰,以兰花典雅之容,纯洁臻美之心,高风澹泊的气质,柔韧岁月,长梦经年,40载花开不败!
她二儿子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母亲对于哥哥和我来说是神圣的,她用爱教我们做人,用命筑我们成长,她把自己整个人生都给了我和哥哥。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从读书识字到行走江湖;母亲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前行的灯塔。天再冷,有母亲就有温暖;路再远,想起母亲心里就有家。对母亲怎么报答都觉得亏欠,唯有将母亲的爱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赵景兰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却很伟大,可她却认为自己很平凡。把伟大当作平凡,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五天的采访,六天的写作结束了。我低着头敲打键盘,可我的心却在仰望,久久的仰望......
我仿佛看到了那空谷幽兰,在风的摇曳下遒劲的生长,大山深处飘来阵阵幽香,绵绵不绝......
正可谓:
一枝幽兰出孟赵,新叶葳蕤独自娇,
景上积翠蹊下李,正是国香涌动潮。
原声
2018年3月9日18点38分终稿于大连
结尾诗的诠释
一枝幽兰出孟赵,
新叶葳蕤独自娇,
景上积翠蹊下李,
正是国香涌动潮。
一、诗意
第一句:一枝幽兰出孟赵。
一枝幽兰:是说兰花具有高洁,恬静、温文尔雅的品质。虽叶柔花素,却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远风如洗,吹不起一丝涟漪。她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姿势,即便深藏山谷,依旧幽香远袭,被称为花中君子。
孟赵:赵景兰出生的地方。
第一句诗寓意为:赵景兰之名为父所取,是希望她像兰花一样美丽。名字或许确有一定的能量,回眸过往,赵景兰有兰花的品格,一路走来散发着兰花的幽香,她的人生有许多兰花之象。这句诗还告诉人们,她这枝幽兰随夫远嫁,离开故土。
第二句:新叶葳蕤独自娇。
新叶:一层含义是,兰花发生了蜕变,这种蜕变是随着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第二层含义是,暗喻赵景兰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内蒙古一个只有九户人家的——谢中。它在大山深处,条件非常艰苦,环境十分恶劣。
葳蕤:是指兰花生长繁盛,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独自娇:娇的本身含义是娇嫩、娇美、娇媚。蜕变之后的幽兰升成一种气韵,以娇嫩之叶迎风;以娇美之蕊抗雪;以娇媚之态斗霜。
独自:是指兰花不与百花竞放,也不与百花争艳,一枝幽兰入谷,独自生存,独自生长、独自升华。
第二句诗寓意为:赵景兰到了新的地方,与自己的心上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工作。她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方法,去面对新的一切,开始了人生独自行走的艰难旅程,直至化死为生,实现人生涅槃。
第三句:景上积翠蹊下李。
景上积翠:景在这里指风景,风景是美的。翠,内含青、绿、碧,也是美的。积,是重叠的意思。风景之上再加风景,那将是一种独特绝美的风景。
蹊下李:是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演绎而来。意为独特绝美的风景,观者络绎不绝,风景之下已踏成小路。
第三句诗寓意为:赵景兰是一道风景,这道风景是由无数个风景集成,她的风景是向命运抗争,是愈挫愈奋,是用爱和梦筑成。蹊下李不仅是人们投来赞许的目光,也是她闯出的一条人生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人,事业有成。
第四句:正是国香涌动潮。
国香:指兰花的香是一种大香。
涌动潮:是一种意象,她是香之趋势,香之因果。
正是:是一种动态,也是一种动因。
第四句诗寓意为:赵景兰的爱是大爱,大爱必有大得,她用大爱把儿子培养成人。她是后浪,儿子是前浪,后浪推前浪,前浪化为涌,必将引来潮。此句用大写意的手法,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点上,去看母亲大爱的重要,若天下母亲能用大爱培养子女,何愁子不立?家不兴?国不强?
二、诗底
全诗共4句28个字,里面含有全家四口人的名字,笔者采用谐音的手法,将其名字嵌入诗中,以圆全家“爱之梦”。
原声2018年3月12日写于大连
后记——
赵景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爱。她把敬爱给了父母;把真爱给了丈夫;把母爱给了孩子;把疼爱给了亲人;把关爱给了学生;把诚爱给了同事;把挚爱给了朋友。
由于主题限制,有些情节未能入文,舍去实在不忍,仅借后记呈上几段高度浓缩的花絮,以飨读者。
A、在车上,一个女孩给赵景兰让了一个座位,她便与这个女孩成了一生的朋友,她让儿子给这个女孩找个对象,改变了女孩的人生。
B、她的一个亲戚生了一个早产儿,只有2斤7两,被医生几乎宣判死刑。她为这个早产儿精心护理百天,自己掉了六斤称,婴儿体重长到4斤半,发育良好,医生称为奇迹,现在孩子已13岁,健康可爱。
C、她与对门邻居相处甚好,对门孩子就喜欢吃她包的饺子,孩子喜欢,妈妈也喜欢,也去吃,吃完再给老公带回去。
D、她家不是旅馆,却时常有客人光顾,来客都是儿子的朋友。客人下榻,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最长的一对夫妻在她家里住了半年,乐不思蜀。她累着,笑着......
E、大儿媳的妈妈,要回老家伺候重病在床的母亲,一个电话过来,她二话不说,火速坐车过去给亲家母照看家。两个上班的,三个上学的,一串钥匙,都交给了她。一照看就是一两个月,很多时候,还用自己的钱买菜、买水果。
F、二儿媳的父亲患了脑血栓,来她家养病,行走不便。她洗衣做饭,嘘寒问暖,儿媳不在家她主动为亲家倒尿壶,搀扶他去卫生间,从早忙到晚,一脸的温暖。
G、一次,她患了重感冒,高烧持续不下,冷的全身打哆嗦,儿媳急得直哭,生怕婆婆出意外,就用60度的高度白酒为婆婆降温,从额头搓到手掌,从手掌搓到脚心,全身搓个遍,累得浑身是汗,直到婆婆烧渐消退,儿媳才露出笑脸。
H、一天,她和儿子儿媳在广场上散步,儿媳跟她撒娇,非让婆婆背着。婆婆说好啊,背起儿媳就往前走,儿子怕累着母亲,对妻子说,你快下来我背你,可妻子说,我不用你背,就喜欢让妈妈背,说着、笑着、闹着。这一幕引来很多羡慕的眼神,都以为她们是母女。那一年赵景兰52岁,儿媳26岁。
I、一次,她吃饭时饭粒儿挂在嘴角,儿媳轻轻地用手将饭粒儿从嘴角拿下,随即放到自己的嘴里。
J、她60岁生日,两个儿媳一人为她买一个金镯子,亲自给她戴在手上。举杯祝福,儿媳眼里噙满了泪花,此刻,她们把平时常说的一句话,再次献给母亲:“感谢妈妈给我们生了这么好的丈夫,您真伟大”!
K、有人问她,你和儿媳怎么那么好?她说:“儿子是妈的宝贝,儿媳是儿子的宝贝,把儿子当宝贝就应该把儿子的宝贝当宝贝。再说,儿媳是她爸妈的宝贝,人家撇下自己的爸妈,来咱家相夫教子,伺候老人,为什么不能把人家的宝贝当宝贝呢”?这段发自内心近似绕口令的话语,说得对方点头称是。
赵景兰的爱是大爱,大爱无疆,她的故事随处可见,怎奈文章篇幅有限,未能尽言。这是一种遗憾,让遗憾化为崇尚,让崇尚进入每个人的生活,或许遗憾是一种圆满。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