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邱少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取了今日的和平昌盛。

然而,并非只有这些冲锋于前线的革命战士为中国的革命做出了牺牲,更有万万千千个平凡的小人物同样赴汤蹈火。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陈玉英。

陈玉英与毛主席、杨开慧初相遇

1926年12月,一个打扮朴素的农村妇女站在湖南长沙望麓园一号门口,女主人了解了来者的身份,热情地领她进门,从此开启了两家人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1)

这个农村妇女的名字叫陈玉英,因丈夫姓孙,很多人称之为“孙嫂”。她自小家境贫寒,一岁三个月时便被父母送给人做童养媳,为了补贴家用,十几岁就跟随同乡出来给人帮工、做女佣、干杂活。

陈玉英三十来岁,体格健壮,一看就是做活做惯了的人。与旧社会女人不同的是,她没有盘头、留辫子,而是留着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也没有裹小脚,一双“大脚”格外显眼。

陈玉英解释道:“从小家里穷,要下地干活,所以没办法裹小脚,短发是因为干活的时候比较方便。”这家的主人偏偏看中了她的短发和“大脚”,这个神秘的主人正是毛主席和杨开慧夫妇。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2)

此时,革命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毛主席每天都奔波于各地,杨开慧则身怀六甲,虽有一腔革命热血,却不得不安心养胎。

同时她还有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稚子以及体弱多病的母亲要照顾,于是便有了请个保姆的想法。机缘巧合之下,陈玉英来到了毛家,也因此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杨开慧为人和善,一点都没有主人的架子,对她说道:“孙嫂,你既然来到了我们家,就是一家人、朋友,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陈玉英不禁动容,自己生来便是贫穷、低贱的,从前每到一户人家,主人总是颐指气使,将自己当下人对待,没有人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她暗暗庆幸,这次遇到好人了。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3)

1927年1月,毛主席工作调动,需要前往武昌,家人自然要共同前往,陈玉英有些迟疑,毕竟自己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

但是她看了看杨开慧的肚子、两个年幼的孩子和缠绵病榻的老人,想起了这段时间相处的一点一滴,下定决心要一同前去。

可一到武昌,她就遇到了难题,由于第一次接触大城市,每次出门都走得晕头转向,并且她不会说普通话,湖南口音浓重,在武昌与人很难交流,没有办法问路,因此有好几次都险些走丢。

毛主席听闻此事,给她一个布条,上面写着地址和名字,并叮嘱她出门就把这个布条放在口袋里,如果迷路了就拿出布条让人帮忙指路,这样一来,她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4)

这段时间,杨开慧身子愈加笨重,照顾毛岸英和毛岸青的重担就落在了陈玉英肩上,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正是顽劣的年纪。

陈玉英多年的保姆经验便派上了用场,对于管教小孩,她很有一套,总是能把他们收拾地服服帖帖。

对此,毛主席和杨开慧非但不会多说什么,还时常教导孩子:“要学习孙嫂身上勤劳朴实、忠厚本分的品德,同时要从孙嫂身上看到封建主义残留对贫苦人家的压迫有多么可恶。”

在这个革命家庭里,陈玉英的思想被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她渐渐地认识到,有毛主席和杨开慧这样的人领导,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一定能好起来。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5)

革命形势恶化,一家人颠沛流离

好景不长,革命形势变得愈加严峻,国民党反动派终于撕下了伪装,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两党的合作彻底破裂,国民党开始大肆捕杀革命者,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惨死于国民党的屠刀之下。

身为共产党领导人的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自然是国民党追捕的头号对象。此时,杨开慧刚刚诞下毛岸龙,一家人为了活命,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

毛主席将妻儿安排在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并交代陈玉英:“孙嫂,帮我照顾好开慧和这几个孩子,我很快就会回来。”陈玉英点点头答应,她却想不到,这一别,就是三十年。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6)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而杨开慧稍作休整,便在当地开展革命斗争。她召集躲藏起来的党员们,逐步恢复地下党的工作。

陈玉英则帮杨开慧照顾孩子,顺便听杨开慧跟当地群众们谈话:“困难都是暂时的,失败也是暂时的,我们穷苦人一定能过上好日子,不要气馁,要努力工作,积极发动群众”。这段经历让陈玉英大受鼓舞,红色的火种在她心中越烧越烈。

然而一天,杨开慧突然让她离开自己。原来秋收起义的爆发使得群众革命热情高涨,这刺痛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神经,他们越发丧心病狂,加紧了捕杀革命党人的脚步。

杨开慧作为毛主席的妻子,更是国民党的眼中钉,他们的处境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命丧于此。此时的板仓更是人人自危,家家户户闭门不出,时常会传来抓人的吵闹声。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7)

陈玉英明白,杨开慧是不想拖累自己,但是她不忍心在这个时候离开,望着年幼的孩子和疲惫的杨开慧,她决心与他们患难与共。

她与杨开慧说:“我刚到这个家的时候,你就说过,我们是一家人,现在家人蒙难,我又怎能独自离开呢,我又怎能舍得你和孩子们呢?”

杨开慧听了这些话热泪盈眶,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患难时期的革命友谊总是这么坚不可摧。陈玉英与杨开慧开始四处奔波躲藏,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颠沛流离的日子,让杨开慧的经济变得越加窘迫,没有多余的钱给陈玉英发佣金,而陈玉英并没有计较,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和她共渡难关,这让杨开慧感动不已。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8)

因叛徒出卖,两人不幸被捕入狱

1930年10月24日清晨,因叛徒的出卖,杨开慧不幸被捕,一同落入敌人手中的还有陈玉英和年仅八岁的毛岸英,几人被关进了陆军署监狱。

敌人压抑已久的怒火终于有了宣泄口,为了得知毛主席的下落,同时震慑其他革命党人,他们对杨开慧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折磨。

被捕当天,杨开慧便被拉去询问,她始终就只有三个字“不知道”,皮鞭、竹鞭如雨点般落在杨开慧的脸上、身上,顿时皮开肉绽,俨然一个血人。

毛岸英一边哭一边喊妈妈,陈玉英心疼地落泪,她想为杨开慧治伤,可是敌人哪里会给她这种机会,于是便只能喂一些水,延长她的生命。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9)

见杨开慧死不开口,敌人更加疯狂,给她用了更残酷的刑具。陈玉英见状,大声喊:“她身子骨弱,经不住这种折磨,你们朝着我来”。敌人自然不会放过她,第二天,陈玉英便被带走了。

刚开始敌人还伪装得慈眉善目,开导她:“你只不过是她家的佣人,与杨开慧非亲非故,何必替他们受罪呢,只要你把我们想知道的乖乖说出来,我们绝不会碰你一根手指头。”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玉英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我只是在他家做工,我什么都不知道”。

敌人气急败坏,用鞭子将陈玉英打得遍体鳞伤,不知道过了多久,她才被拖进牢房,浑身的剧痛使她异常清醒。

她爬到杨开慧身边说:“杨先生,虽然我只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可你放心,我嘴巴严得很,不会乱说的”。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10)

或许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日常感染到了自己,或许是在板仓时的学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陈玉英顽强的意志支持她经受住了敌人十几天的严刑拷打,敌人从她身上没有得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1930年11月14日中午,一群人闯入了牢房,最引人注意的是两队荷枪实弹的宪兵,看到这一幕,众人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杨开慧非常平静,脸上挂着微笑和孩子以及陈玉英告别。

她对陈玉英说:“孙嫂,我要走了,帮我照顾好三个孩子,等他们长大了,你们就有好日子过了”。陈玉英抱着毛岸英,眼含泪水目送杨开慧越走越远。

杨开慧被敌人杀害,年仅29岁。在众多社会名流蔡元培、章士钊求情之下,党组织终于把陈玉英和毛岸英营救出来。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11)

陈玉英回乡,多年后两家人重逢

出狱后,陈玉英稍作休整,便带着毛岸英返回了板仓。她牢记杨开慧的嘱托,决定帮她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

可惜没过多久,杨开慧的哥哥杨秀生匆匆来到板仓,他带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原来国民党听说陈玉英依旧在为杨家做事,死不悔改,要再次来抓她,杨秀生就是通知她赶紧逃跑的。

陈玉英瞬间觉得紧张起来,但是同时还感受到了不舍,孩子们这么小,自己答应了杨开慧要帮她抚养孩子,这时候怎能离开呢?

知道陈玉英的为难,杨母说道:“玉英,你现在就是我的亲女儿,我刚刚死了一个女儿,不能再死第二个女儿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落入虎口,你还是快点儿离开这里吧。”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12)

陈玉英最终离开了板仓,回到自己的老家宁乡,许多人都问她这四年的经历,她始终闭口不言,一想起经历的种种,就觉得心如刀绞。

她还是如同之前一样,过着给人帮工、做女佣的生活,备受欺凌和歧视,尝尽苦楚。每当她觉得过不下去时,都会想起杨开慧慷慨激昂的话语,尤其是那一句,“革命一定会成功,这一天不会很久”。

转机出现在1949年,随着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解放军要来了!”

这个消息传到湖南宁乡时,陈玉英还在一户人家做活,她顿时眼含热泪,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喃喃道:“你们终于来了,这一天终于来了,二十多年了,我终于等到了。”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13)

第二年毛岸英回乡探亲,毛主席特意交代:“一定要找到陈玉英,并且安排好她的生活”。

经过一番艰难的查找,毛岸英找到了陈玉英,两人四目相对,泪如雨下,纵然物转星移,他始终忘不了“孙嫂”这位母亲,忘不了监狱中的黑暗时光。

毛岸英听闻她的女儿孙燕在乡下,随即让人将其接来,并安排了孙燕的入学问题。临走前,他拉着陈玉英的手说道:“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令陈玉英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毛岸英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前线。

1957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陈玉英,两人谈起了杨开慧的牺牲,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禁唏嘘。

她是何人临终前说的英文(她是何人临终前说)(14)

此后的二十年间,他多次给陈玉英写信问候,关心她的生活起居,有时候还会拿自己的稿费来接济她,直到主席离世。

1981年11月13日,陈玉英到了弥留之际,她拉着女儿孙燕的手说:“我要走了,去看开慧和毛主席了......”

陈玉英的事迹令人感动万分,却也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缩影,正是无数个像她一样的英雄儿女替我们负重前行,才能有今天欣欣向荣的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唯有热爱祖国、积极向上,才能对得起他们的英勇牺牲。致敬先烈,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