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人语录(教科书里的人情世故)(1)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里面的一段情节,语文课本选进来做教材,读这一课,不但可以学做诗,还可以学做人。 (ICphoto/图)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里面的一段情节,语文课本选进来做教材,读这一课,不但可以学做诗,还可以学做人。

“红楼”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是清朝贵族居住的豪宅,主人姓贾,家族亲族人口很多。里面有个大观园,姑娘们都住在里面,加上为她们服务的丫环和老妈子,自成世界。香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她是薛蟠的“妾”,俗话称为小老婆、姨太太。那时代,女人在男人面前地位很低,“妾”又在女人之中地位很低,薛蟠又是一个非常粗俗的男人,薛蟠的妻子又是一个小心眼儿的女人,香菱的日子不好过。薛家是贾府的亲戚,也住在贾府里。

香菱羡慕大观园里的那一群女子,很想与她们交往,自己也有一点社交活动。大观园里的那些金钗们相处久了,不知不觉画出一条疆界,和外人有个区分,用今天的白话来说,这叫圈子。香菱想“打进”这个圈子,她得找个突破口。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里面毫不客气地宣告:要么,像炮弹一样打进去,要么,像瘟疫一样钻进去。前一句是高姿态进入,后一句是低姿态进入。香菱采取低姿态。

香菱要求跟黛玉学诗,参加大观园的诗社。香菱的这一决定,应该经过仔细的分析盘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沙盘推演。为什么学诗?香菱本是读书人家的掌珠,小时候被歹徒拐卖,这才向下沦落,她有底子。为什么要找林黛玉?黛玉是大观园的头牌人物,都说她心高气傲,难以相处,正因为如此,她好为人师。试看大观园里另一位头牌人物薛宝钗,人人说她大方,她对香菱的事一点兴趣也没有,收这么一个徒弟,对她有什么好处?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既不能增加价值,也不能增加价格,不如省下这点时间精神,多在贾府当家的长辈身旁下点功夫。

香菱学诗,一开始就表现了她融入大观园的决心。黛玉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立刻表示先得我心。香菱说她喜欢陆游,黛玉告诉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她认为学诗要先学王维杜甫,香菱立刻唯命是从。

恕我直言,黛玉这两段开场白大有商榷的余地,香菱如果真的提出商榷,结果可能不欢而散,香菱又所为何来?我有一个朋友拜一位书法家为师,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跟老师辩论,总要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老师有所不知。我问这位朋友,到底是他来教你,还是你来教他呢?你老远跑来上课,风雨无阻,还交了学费,为什么不跟他学,而是想改变他呢?他偌大年纪,久已成名,你又有何权利、有何义务来改变他?朋友说:“也是!无奈事到临头忍不住。”忍不住?结果他在这个小圈子里成为异类。

由学诗引申到做人,黛玉教香菱从王维杜甫入手,还是有她的道理,大人物有光环,进入他的光环里面,别人容易看得见,也照习惯给你加分。你看公共场合,有些人总是往明星身边挤,往首长身边挤,往冠军身边挤,这叫“人往高处走”。诗学陆游,陆游是江西派诗人,江西派的诗脉据说以杜甫为远祖,倘若如此,与其学陆游,何不学杜甫?“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那就学右军好了!我有一位同事到罗马去学声乐,他先到一位最著名的声乐家门下报名,上了几堂课,合拍了一张照片,就不再去,因为这种老师学费极高,又没有时间认真教学。他另外找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声乐家为师,但是回国以后他拿出那张合影来,说自己是某某人的学生,坦途荡荡,朝野上下另眼相看。

香菱学诗,如果只是拿诗当作敲门砖,诗社集会的时候,如果她只是一个活动布景,临时演员,拿不出像样的作品来,黛玉也会讨厌她。香菱还真的爱上了诗,念兹在兹,别人笑她入了迷,着了魔,听人讲话,她说押错了韵,白天做诗做不出来,夜晚梦中凑足八句。看她不断写诗,一首比一首进步,成为大观园里够格的社员,她为自己创造了新的身份,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香菱凭这种精神进了教科书,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不来则已,来了就要当行出色,今天年轻人不需要学七言八句,需要“百分之十的天分,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做人难,做人也容易,一个年轻人,即使天分不如人,相貌不如人,家庭背景不如人,只要他肯努力,他是受尊重的,这就叫做后生可畏。如果他不肯努力,只要他年轻,他是被包容的,也因为后生可畏。不要认为人们会忘记哪一个,人们会一直注视每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这两种可畏的后生在人们眼中渐渐分出轻重厚薄,尊重进一步改为拥抱,包容退一步改为戒备。天分,相貌,家庭背景,不足之处都可以弥补,懒惰无可救药。如今网络上不断流传精彩的顺口溜,劝人只要健康快乐,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放在心上,也不要把别人的成就放在眼里。恕我直言,这些小品都是写给老年人看的,都是安慰老年人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需要两种生活,两种哲学,倘若颠倒了就是悲剧。

王鼎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