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述怀深度解析(解析卢照邻的元日述怀)(1)

话说有一日,侠肝义胆的骆宾王在成都街头闲逛,意外遇到了卢照邻的女朋友郭氏。他乡遇故知,免不了一番寒暄。

骆宾王问郭氏近况如何?哪知郭氏话还未出口,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奴家命苦啊,自从卢郎辞别后,我是日夜思念他,盼着他有一天能回来接我一起去长安,就像他当初对我承诺的那样。哪知他一走就没了音讯,连封书信都不曾托人带回来。我们的骨血也不幸早夭,每每想起往事,我是夜夜以泪洗面。

骆宾王一听,火大了。好啊,想不到老卢你竟然是如此忘情负义、朝三暮四之人。我老骆耻与你为伍,一定要向世人揭露你伪君子的面目,避免更多的姑娘被你祸害。

于是骆宾王愤然提笔,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把这事弄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资,而卢照邻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花花公子负心汉。

以侠士自居,爱打抱不平的骆宾王不知道,他诗中的负心人卢照邻此刻正躺在床上,重病缠身,半身瘫痪。他不联系郭氏,那是宁可担负一个恶名,也不愿拖累她。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最悲伤的爱情的样子吧!

隐居在太白山的卢照邻深受“风疾”之苦。从他留下来的作品中,后人猜测他可能是得了现在俗称的麻风病。他也是“初唐四杰”里处境最悲惨的一位诗人。

卢照邻生于范阳卢氏,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他从小就刻苦研读经史,曾带着干粮和衣物跋山涉水去拜当朝名臣及著名学者曹宪、王义方为师。

出身好又努力上进的卢照邻很快就以博学多才脱颖而出。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李渊的第十七子、唐高宗李治的叔父——邓王李元裕看重卢照邻的才华,让他到府中任职典签,也就是在王府里掌管书籍的一个文书。

邓王府有个很大的私人图书馆,好学的卢照邻利用职务之便,饱读各类书籍,才华与日俱增。邓王对他也是赏识有加,向别人介绍说卢照邻是他府中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他弹一曲《凤求凰》就让卓文君心甘情愿与他私奔的故事。

卢照邻在邓王府一呆就是九年,直到邓王去世,他才被任命为益州新都尉,相当于在现在的四川成都附近做个县公安局长。也就是在四川期间,卢照邻与郭氏相识相爱,度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后来他告别郭氏,离开四川,回长安去参加”典选”。

如果说前面的怀才不遇、才高位低是一种打击,那卢照邻回长安后的遭遇,那就是老天对他的反复重锤。

先是典选失败,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被抓进监牢。几经辗转才得知原来是武则天侄子武三思觉得卢照邻写的名作《长安古意》是在嘲讽他的荒淫奢靡和横行霸道,因此故意编织罪名陷害卢照邻。在家人和朋友的营救下,他才得以脱险。

一系列的打击,让卢照邻的心情郁闷愁苦到了极点,这时又染上恶疾,还恰逢他父亲去世,卢照邻从此隐居在太白山,每日与疾病做斗争。

《四库全书》里评论卢照邻的诗是“平生所作,大抵欢寡愁殷,有骚人遗响。亦遭遇使之然也。”大概意思就是卢照邻写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少欢乐多忧愁,这种忧愁失意的声响,也是由于他的遭遇造成的。

今天我们来读读卢照邻为数不多的表达欢快和希望的一首诗:

元日述怀深度解析(解析卢照邻的元日述怀)(2)

(1)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2)筮(shì)仕:古人外出做官,先占卜以问吉凶。这里指做官。

(3)秩:官吏的职位品级。

(4)外臣:隐士的别称。

(5)小岁:指腊月的第二天。

这是一首对仗非常工整的五言律诗。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我命中注定连个中等的官职都做不到,还是归家耕田做个隐士。

今天人们开怀畅饮美味的小岁酒,鲜花也翩翩起舞迎接大唐的春天。

嫩绿的草色掩映着通往居室的小路,美好的风光惊动了我的四邻。但愿人生永远像今天一样幸福欢乐,年年岁岁四时风物都常新不败。

民间有种说法,大年初一不能哭,否则一整年都会多坎坷艰辛。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大概卢照邻也是这样想的,虽然身患恶疾,仕途不顺,但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他还是以饱满的意志和愉快的精神来期盼今后有个更好的光景和人生。

第一、二句“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就表明了诗人现在的处境。也是一种认命的释然,既然当不了大官,那就归隐吧。也暗喻着作者现在的重心是养好身体,而不是努力去谋仕途。

接着作者用“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描写了大年初一这天,乡亲们欢庆佳节的情景。“歌”和“舞”表达了欢快明朗的心情。而且还用拟人的手法,展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鲜花盛开的美景。“大唐”二字也从前句的小家扩展到整个国土,读起来豁然开阔。

然后作者又由远及近,用“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描写自家院子里的清幽迷人的美景,既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呼应了前面作者隐居的坦然心境。当官虽有当官的乐趣,但隐居自有隐居的妙处。

看到人们欢歌笑语喜庆佳节,万物生机勃发的情景,诗人在最后两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直抒胸臆,祈祷这种欢乐能长长久久,岁岁年年风物常新。

卢照邻到处求医治病,还拜医圣“孙思邈为师,希望能早日恢复健康。这时的他还是胸怀希望的。但事与愿违,他的重疾就连孙思邈也无能无力,只能开些药物延缓进程。病急就会乱投医,卢照邻后来乱服丹药,还寄希望于佛法,但都无济于事,他的病越来越重,到了手足俱残的地步。

屋漏偏逢连夜雨,疾病缠身的卢照邻这时已经是穷困潦倒,不得不舍弃面子和尊严,把自己的悲惨状况发到朋友圈,以求众筹治病。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搬到阳翟具茨山下,买了数十亩地,开了条渠引入颍水环绕住宅,事先挖好坟墓,躺进去感受死亡。

当得知老师孙思邈去世后,他仅存的最后一点点希望之光也熄灭了。某日,他告别亲人,艰难的来到颍水边,投河自尽。

卢照邻坎坷又悲惨的经历,他自己总结是: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大概意思是:当唐高宗当政崇尚吏治的时候,我在研究儒学;当武后崇尚法治的时候,我在专研黄老道教之学;而后面朝廷广招贤才的时候,我已经是个废人。

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啊!

元日述怀深度解析(解析卢照邻的元日述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