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1)

闻一多先生一生多变:从早年放弃美术转而创作诗歌,到中年放下新诗醉心于古籍,并取得瞩目成就,再到最后走出书斋,横眉怒对手枪,他终于把生命也融入了历史,同时成就了他一生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中国文人诗篇。

在诸多变化中,他始终有一颗诗性的灵魂。朱自清以“斗士”、“诗人”、“学者”这三重人格的集合来概括闻一多,他说:“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

01

闻一多从事学术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1922年。这年2月寒假,闻一多与高孝贞完婚后,完成了论文《律诗的研究》。

曾有人认为此作“可能是五四运动以后,较早用新的方法,系统研究中国诗歌民族传统的长篇著作”。

同年6月,闻一多校订增广《律诗的研究》,作《义山诗目题要》;并开始系统地研读李白、陆游,杜甫等。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2)

闻一多与妻子高孝贞

这年的7月16日,闻一多与清华的同学从上海乘坐海轮赴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虽然闻一多留学选择的专业是美术,但他心中已有明确目标:留学归国后,要做文学教授。

到美两个月后,他给父母的信中明确写到:“三年之后我决即回国”,其理由是:“恐怕我对于文学的兴味比美术还深。我在文学中已得的成就比美术亦大。此一层别人恐不深悉,但我确有把握。

留美期间,闻一多对文学的兴趣一直未减。他热衷写新诗,翻译美国现代诗,钻研中国古典诗文。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3)

为此,他省吃俭用,张罗着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烛》。闻一多的重要诗篇不少出自留学时期,如《红豆篇》《孤雁》《太阳吟》《忆菊》《秋色》《也许》《大鼓师》《你看》《洗衣歌》等。

文论方面,闻一多参与了中国早期的诗歌评论写作,1923年6月,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地方色彩》;1923年12月,《时事新报·学灯》刊登了《泰果尔批评》等重要论文。

在美读书,闻一多3年更换了3个地方:芝加哥、科罗拉多和纽约城,从美国中部大城市游学到东部的大城市。

这一段经历,使闻一多比其他同学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美国的文坛与艺术界,更多方面获取了异域的文学艺术信息及经验。

与美国诗人、学者的近距离交流,给闻一多未来的诗歌写作和研究带来了新鲜的经验,帮助他走上中西诗学合璧之探索道路。

当时与他居住一处的好友熊佛西在后来的追忆文章中写到:

此时的闻一多“你仍回到研究诗的岗位上。自此,你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你往往从半夜写到天明。为了努力于诗的创作,你时常废寝忘餐”。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4)

这些诗,多在国内发表,后来结集在《死水》集中,闻一多虽留学美国,他的诗名却响于国内,这为他以后从事文学教育,攒下了丰厚的声望。

1925年6月,闻一多携带着现代英文诗集,与一众友人回国,后又一同赴北京,租屋而居,景况相当凄凉,然而正是这一群破落的海龟,立志从文化上改变中国。

02

回国之后,闻一多与徐志摩合办《晨报·诗镌》,参与新月社的刊物出版与活动,这都是让他实现文学梦的机会。

《死水》出版、《诗的格律》发表,实践了他在美国时的宏愿:径直开创一个流派,用自己的创作与理论主张:试图在中国格律诗与西方意象诗歌中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但闻一多更渴望做一名文学教授。正好,1928年武汉大学成立,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树杞找到闻一多,聘请他当文学院院长。

赴武大之前,他虽然出版过两部个人诗集,但这些创作不足以在大学安身立命。

尽管理想是做一名古代文学研究者,终究由于专业和繁重的事务所限,使闻一多在武大开设的课,还不是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课程。

第一年他开设的只是选修课,如为文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西洋美术史”,给外文系开设的是“现代英美诗”,第二年九月,闻一多开设的课程是“英诗初步”。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5)

但闻一多在古典文化研究上,一直没有放弃。除了1927年《诗经的性欲观》引来研究界的震动外,1928年8月,发表散文《杜甫》,运用了戏剧表现的方式,为诗圣描绘了一幅灿烂的肖像。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6)

1929年10月,论文《庄子》发表,次年4月,发表《杜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这也是他第一项公开发表的研究古典文学的成果。

然而,因当时武汉大学由武昌中山大学、武昌商科大学、医科大学、私立大学等合并而成,作为新聘院长和教授,闻一多可谓事务缠身,不仅仅招生、送学生毕业,备课、上课。

为配合学校这台机器的运作,闻一多还要亲自承担图书出版审查、办刊以及审查、学生军训、奉安大典的安排、撰稿等多项事务,他曾多次向朋友抱怨不愿做这类繁琐的行政事务。

终于,1930年6月,闻一多因多种原因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但在武汉大学近两年的时间,闻一多开始了由诗人向学者的转变。


闻一多写诗是爱国主义感情的表达,而转向研究古典文学,同样有一酬爱国夙愿之原因在。

他的学生臧克家回忆先生时说:“先生爱国忧民,埋头学术研究,从唐诗人手,决心为颓废之中华民族,寻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文化良方”。

03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9月,闻一多先生被聘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讲授《中国文学史》、《唐史》、《名著选读》和《英诗人门》等课程。

青岛大学的工作,正是闻一多所渴望的:他终于转向了古代社会与文化的研究。

这段时光,是他苦心孤诣地要“弄清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的“钻人故纸堆中”的时期。

他说:“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两千年前的昨天”;他钻研古典,“不是当一个蠹鱼,而是一个杀蠹鱼的芸香”。

这种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严肃治学态度,是他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的基础。

1931年暑假,闻一多全面展开了酝酿已久的有关唐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传记方面有:《全唐诗人小传》。疏证方面有:《唐诗签证》、《唐诗教校读法举例》、《全唐诗辨证》、《全唐诗校勘记》;表谱方面:《唐文学年表》、《唐诗人生卒考》、《新旧唐书人名引得》、《初唐四杰合谱》等;史料方面有:《唐诗大系》、《全唐诗补传》、《全唐诗续补》、《全唐诗汇补》;札记方面有:《唐风楼捃录》、《璞堂杂记》、《唐诗要略》、《全唐诗汇补》。

其时有草拟的《拟思唐宝聚著目录》,包括:《唐代文学年表》、《唐两京城坊考续补》、《唐代遗书目录标注》、《唐代九种名著述论》、《唐代诗人补传》、《全唐诗校勘记》、《少陵先生年谱会签》、《少陵先生交游考略》、《说杜丛钞》、《全唐诗续补》、《全唐诗人生卒年考》、《嘉州系年考证》、《嘉州交游事辑》、《唐文别裁集》等。

闻一多用诗人的才气,用学者的严谨,用诗的语言,为唐诗研究构筑了一个宏大的格局。唐诗也是他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为丰硕的学术研究领域。

在青岛,闻一多还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诗经》和《楚辞》。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7)

在《诗经》研究方面,闻一多也充分显示了出了自己的独创性,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

当时中国文学研究往往空有丰美的内容,却缺少相得益彰的先进研究方法,他决心要以全新的视野对这部分最为古老的汉字作品彻底加以梳理。

他以诗的眼光研究《诗经》,以诗人的独特思维方式重新关注《诗经》。

他的研究,没有再走腐儒们繁琐考证的老路,没有被那些古奥艰涩的文字所束缚——这些固然也是他所要解决的目标—— 而是第一个使用了全新的西洋近代社会科学的利器,他重新解剖了中国这一最古老的作品。

《诗经》研究,很快有了成果,这就是《匡斋尺牍》。通过《匡斋尺牍》里《芣苡》、《狼跋》、《兔苴》这些文章所昭示的崭新思想在当时尚不能被人们立即领略,但他的确为后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诗经》研究通道。

正如他在《匡斋尺牍》中指出:

“在今天要看到《诗经》的真面目,是颇不容易的,尤其那圣人或‘圣人们’赐给它的点化,最是我们的障碍。当儒家道统面前的香火正盛时,自然《诗经》的面目正因其不是真的,才更庄严,更神圣。但在今天,我们要的恐怕是真,不是神圣。——读诗时,我们要了解的是诗人,不是圣人”。

梁实秋说,“在《诗经》研究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解释《诗经》。他(闻一多)自己从来没有夸述过他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但是作品具在,其价值是大家公认的……”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8)

另外,“五四”运动以后,研究《楚辞》的学者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郭沫若、游国恩、陆侃如、刘永济、姜亮夫、刘盼遂、朱季海以及文字学家于省吾。

闻一多承继前贤,独辟蹊径,成为当时成绩卓著的《楚辞》研究专家。他以研究《楚辞》的影响最大,用力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研究方法更纯熟,可以说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水准。在“五四”以后的《楚辞》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青岛的这段时光,他对《唐诗》兼及《诗经》和《楚辞》的研究成果,或完成于青岛或开始于青岛。

他苦心孤诣地要“弄清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的“钻人故纸堆中”的时期,闻一多也由此完成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

然而,在青岛大学的结果跟武汉大学类似,因学潮,学生贴标语攻击闻一多,印出了《驱闻宣言》:

“闻一多是准法西斯主义者,他以一个不学无术的学痞,很侥幸与很凑合的在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窃取了一隅地位。”

1932年7月,心灰意冷的闻一多拒绝继续应聘,只身赴北平。1932年8月,闻一多进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授课的闻一多,开设“文学专家研究课程”,讲授“王维及其同派诗人”“先秦汉魏六朝诗”等。他还与文学大家刘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等同堂入室,讲“大一国文”。

诗坛才女徐正华乐学好思(从诗人到清华大学首席学者)(9)

1933年,当闻一多发现自己“不能适应环境”,并决定“向内走”(从事学术研究)时,他在致好友饶孟侃的信中,谈到他规模宏大的八项研究计划:毛诗字典、楚辞校议、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补编、全唐诗人小传订补、全唐诗人生卒年考、杜诗新注、杜甫传记。

从此以后直到临死之前,在闻一多的整个学术研究时期,他一直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古代文学研究工作,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其工作的勤奋和忘我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学者易社强撰写的《战争与革命时期的西南联大》中谈到文学院,首席学者即为闻一多,有一段文字特别评价他:

清华的闻一多是中文系大师级人物……在昆明,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文字学研究。在研究《诗经》《楚辞》《易经》《庄子》和《管子》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哲学著作时,他别出心裁,新见迭出。后来,对古诗的兴趣引导他转向社会、风俗和神话。抗战后期,他被视为联大的完人——富有创造力的学者,精力充沛的老师,道德上和政治上的楷模。

闻一多终是成为了一代古典学术研究大师,他的学术梦想实现了。


从1922到1946年,近15年的学术研究生涯里,闻一多以独特的诗人气质勇闯古典,从不人云亦云,循他人旧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得他的研究超越平凡狭窄的境界,腾飞于一片恢弘壮阔的古典世界,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瑰丽奇伟的诗意之门。

本文由萧凤拙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参考文献: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邓乔彬:《学者闻一多》[M].学林出版社,2001.

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饶佳荣译,九州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