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顾名思义,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的节日。在这天,人们聚会唱歌、抛绣球、跳舞、做五色饭、扫墓、唱戏等,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三月三”的起源与上巳节有关,众所周知上巳节在古代是婚恋求子类的节日,对歌求偶也成为这个节日重要的主题。广西“三月三”的形成发展不仅延续了上巳的节日形式,而且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庆贺与节日表达方式。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1)

“纪念歌仙刘三姐”——对歌节

“对歌节”来源已久,北宋时期乐史《太平寰宇记》曾有相关记载,后清朝也有相关记录,在这悠久的历史传承下,结合了刘三姐和韦达桂的故事,过节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了。

据传,壮族的歌仙“刘三姐”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上山砍柴时被她曾经揭露过罪行的财主所害,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她,便在她身亡的这一天里聚会唱三天三夜的歌,“对歌节”就此形成。

后来,对歌节唱山歌有了另一层文化目的——倚歌择偶,在活动进行时,未婚男女双方相互问答,倚歌诉情,倾吐双方情意,从见面歌、求歌、接歌、盘歌、甜歌,一直到信歌、盟歌、思歌、别歌、约歌。环环相扣,当然在对歌过程中要是不喜欢对方可以以歌回绝;若是喜欢,则继续以对歌的方式谈情说爱。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2)

“感恩民族英雄”——五色糯米饭

关于韦达桂这位民族英雄,相传是为了壮族祖先在大旱之年对抗土司,从而被迫害而死的恩人,韦达桂死在枫树下,而枫树是现今五色饭里的黑色原料。

后人为了纪念他,从此以后在农历三月初三这日用黑色的糯米饭去祭奠他。这种黑色糯米饭在后来的传承中发展成了包含黑、红、紫、黄、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俗称五色饭。这就是壮乡人们在节日这天做五色饭的来源。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3)

“维系谱族”——扫墓

关于“三月三”扫墓的来源又有另一种说法,据说是来源于汉族后发展成了有自身独特的形式。

其实,在广西不只是“三月三”可以扫墓,只要在农历三月十五前都可以自行决定时间,而“三月三”这日主要扫的不是家墓,而是祖墓。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4)

就一个村来说,在“三月三”这一日,大家几乎都是以一家为主,大家聚集在他们家前,把祭祀用的物品送到他们家,等他们处理好再一起浩浩荡荡的扫墓去。扫墓的主要祭祀品是五色糯米饭 。

关于住一天扫墓的习俗在清朝有记录:

“壮民会在三月三这一天,染上五色糯米饭,宰杀好牲畜,煮好酒,然后男男女女带上这些祭品及一些石灰到墓地去,用祭品祭拜祖先,用石灰装饰墓地,并在坟头上挂好纸钱树,他们会在祭拜之后吃喝完了才回。”

现今的扫墓形式大多沿用清朝所记录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带的东西还多了鞭炮等,而石灰已经不再需要,现今的墓大多都用水泥铺好,已经不需要石灰的装饰了。

“飞驼送意”——抛绣球

抛绣球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习俗,在宋代时就已经有记载了。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上巳(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

“飞驼”就是抛绣球的另一种名字。抛绣球是一项有趣的风俗,以绣球为媒介,定情之物,“投之报之,返而约聘”。每到三月三这一天,壮族的姑娘们都盛装打扮,带上自己缝制的绣球去到集市。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5)

关于绣球的通用规格并没相应记录,每位姑娘手里的绣球应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印证了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祈风调雨顺”——罗波庙唱戏

最后一项是现在少有进行的活动——唱戏,这项活动在广西南宁武鸣的罗波庙进行。由当地民众自发捐款唱戏,唱一次有七天七夜之久,可见其重视程度。

相传罗波庙旁的罗波潭是龙窟,这个传说在清代李彦章所写的《咏龙窟潭》得到了证明。该诗中记载有龙藏在罗波潭中,罗波潭潭水极深,有地下水,但水位平稳,潭水呈湛蓝色。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6)

潭中的龙“常时腾剑气”和使罗波潭“云烟蒸蔚”降神雨。又加上当地有传说祖先在去扫墓前都需要到罗波潭沐浴后再前往目的扫墓,去时都会下场及时雨。因此当地民众在潭旁建庙,以在庙里唱戏来感谢神龙“时常腾起降甘露”。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真实与否都有待考证。

广西是哪年将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广西人的三月三)(7)

“三月三”的风俗在今天有所改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传承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复兴传统节日有利于人与人的交往,更好的维系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需要有那么几日可以放松愉悦,调适紧张的社会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