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29日电 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艘龙舟带来的端午“文化密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

新华社长沙5月29日电 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艘龙舟带来的端午“文化密码”

新华社记者陈宇箫、史卫燕

在湖南北部汨罗江堤边的一座简易工厂里,萦绕着浓浓的木头香味,一名老木匠一只眼紧闭,一只眼端视着一艘可载20人的大龙舟半成品的侧部线条。他俯着身,一手扶着龙舟,另一只手拿着工具仔细地打磨着。

赛龙舟在汨罗人的生活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地传说,两千多年前的端午日,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此怀沙投江,老百姓驾着自家的各式渔船前去营救,每年五月初五的赛龙舟便由此演变而来。赛龙舟、造龙舟从数千年前,就已经成为汨罗地区端午期间各个村族的大事,当地至今流传着“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船”的俗语。

这家名为九子龙的工厂是汨罗地区最早开始工厂化生产标准龙舟的企业,创始人许桂生,是第五代许氏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

现任负责人许名南告诉记者,汨罗的老匠人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制作龙舟的技艺,虽然有些工序机械可以完成,但是在打磨、拼接、画鳞等环节还是人工更精细,机械代替不了。

出生于“龙舟世家”的许桂生15岁开始学木工,19岁造龙舟,负责龙舟整体设计,短短两年多时间就成了掌墨师(领头师傅)。当地人介绍,汨罗周边有一半以上龙舟生产厂的木匠师傅都做过他们家的学徒。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许桂生开始做国际通用标准的龙舟,而此前的龙舟则是渔船、渡船,五花八门。

老造舟师傅说,传统的龙舟制造工艺精致严谨、过程讲究,现在年轻人嫌这个麻烦不挣钱,都外出打工了,最怕的是这种手艺失传。而数年前还在外地打工的许名南则选择回到家乡、继承父业,他认为这种传统的手艺能让人真正沉淀下来。

关于龙舟的选材,当地流传着一个习俗——“偷木”。许名南介绍,龙舟的主梁对木头的要求很高,需要上好的木材,但是这种木头很少,造龙舟的木匠们就会去种了好树的人家里偷。然而,被偷的人却很高兴,自家的木头做了龙舟上的“神木”,这预示着家里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当然,前提是木匠的自觉与人们对木匠的高度信任。

在龙舟做好后的晚上,工匠们会举行“亮舟”仪式,把数盏油灯放在做好的龙舟里,“点亮”龙舟。第二天还要举行盛大的“关头”仪式,这也是制作过程中最为考究的一个仪式。按照习俗,由掌墨师主持设立香案和供品,为龙舟安装上龙头。最后,龙舟的下水叫做“龙舟登江”,龙头要完全浸没在汨罗江水中,祈求比赛时龙舟不翻,取得好成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大夫的“求索”精神,使得当地人形成一个特殊的习俗。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一,龙舟赛前不管停放在哪个地方,都要划到屈子祠朝庙。这延续多年的仪式,更是寓意龙舟竞渡的“求索”精神,是从屈原始。

如今,龙舟赛已成为一项热门的国际赛事。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及香港、澳门地区,举办国际龙舟赛已成为经常性的活动。

在汨罗市屈子祠镇做过多年镇长的岑凤希告诉记者,值得骄傲的是,国际上龙舟大赛用的龙舟不少是汨罗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