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现在来看,贾玲导演的处女作电影《你好,李焕英》显然会成为今年春节档的冠军之作。
尽管这部喜剧电影邀请到发挥一贯稳定、国民度极高的沈腾、陈赫出演,但这部电影起初并未被太多看好。
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时间倒流的穿越老梗放在如今有些老套,观众对贾玲驾驭力的担心和《唐探3》成功的宣发,都让这部电影起初没能成为春节档期前期的合家欢观影首选。
但是很快,《你好,李焕英》口碑飙升。
贾玲倾注于电影中的真诚,让这部电影在贺岁档脱颖而出。
电影引发了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并且,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激发了远超电影情节本身的深度讨论。
贾玲仅仅是因为把一个曾经参加过某喜剧选秀的本子改了改就成了中国第一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这太让人哑然失笑了!
在此先申明一下,
对于文章标题所说的“《你好,李焕英》其实没那么好”我并不是持否定态度,而是相比贾玲较早演的小品来说,电影不如小品真挚。
对于处女作和女性导演而言,能有这样的傲人成绩,无疑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辉煌。
但贾玲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或许在评论区里被迫强加和背负了连她也不知道的由女性主义者建构起来的“责任”,这是万不应该的一件事情!
赚足了眼泪,这是春节档所需要的
《你好,李焕英》套用了一个略显俗气的设定:穿越回过去,改变命运。
但影片末尾,母女同时穿越的谜底被揭开,电影的主题之一也呼之欲出——我以为自己已经很爱妈妈了,但是妈妈更爱我。
这部电影成功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一点是——真诚。
这个穿越故事切中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痛点,也给予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团圆。
不过,电影中李焕英与贾小玲的母女关系并非因真实而动人。
大部分的子女在成长中未能幸免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一个听话、懂事、聪明、争气、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的抽象存在。
而一个像李焕英那样爱笑、宽容、富有平等精神的母亲,在现实中亦不常见。无论穿越前后,贾小玲与李焕英也不是典型的中国式母女。
让年轻观众落泪的,是电影准确描述了一种未能实现的代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我期待妈妈是这样爱着我的”、“我期待我和妈妈可以这样相处”、“我期待妈妈对普通的我的认可”……
明媚柔和的滤镜下,电影弥补了这种观众普遍对于阖家圆圆的落空与期待。
年轻人“感动”的占比非常高
正因如此,有批评认为这部电影不过是年轻一代的自我感动。
年长一辈的观众如父亲、母亲等他们并无此共鸣,仅仅是被儿女拉去电影院里,强行参与这场子女期待的代际和解。
我在豆瓣上看到许多这样的评论:儿女们在电影院里哭成泪人,而他们的父母亲感到乏味困倦,成为了许多影评热衷讨论的现象。
母亲是主角,但是“母亲”又缺席了。
这部电影看似通篇都在讲母亲的故事,她年轻时的生活细节、脾气秉性、爱好特长、进入家庭之前的人际交往……
但其实都可以说这些只是女儿想象中的母亲。
由于母女双双穿越的情节设置,李焕英无论在现在还是在穿越后的过去,她都只是在履行母亲的职责,没有像影片宣传中一直强调的那样“在成为母亲之前,妈妈还是她自己”。
母亲期待什么、遗憾什么都是贾玲不清楚的,因为22岁的李焕英在电影中其实从未出现过。
一些观众认为双穿越的设置解释了很多逻辑硬伤,让情节通顺合理。
比如从天而降的贾小玲为何能在过去的世界里很顺利被周围人接纳,这是因为同样穿越的母亲李焕英及时为她解围,为她提供在这个“穿越世界”能生活下来的种种便利。
但是,双穿越的设置也让影片遭遇了最严厉的批评。
那就是——在女性电影的外衣下,这依然是一部单方面歌颂母爱神圣的电影。
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说,它依然是很传统、陈旧的。
换句话说,假如《你好,李焕英》没有放在春节档上映,是不是像大鹏半个月前上映的《吉祥如意》一样冷淡!
贾玲选择了顺从主流话语,才打了一套安全牌。
这套主流话语描绘母爱的无私、伟大,女性对于改变命运没有让人不安的野心,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青春逆反。
年轻观众能够和影片中的贾小玲共情,感到那种因为自己未能足够优秀让母亲面上有光而产生的自责情绪。
但这种自责情绪又急切地寻找着安慰和确认,期待着一个声音肯定自己:“没关系,你没有拖累妈妈;没关系,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没关系,妈妈从来没有后悔生了你”。
当穿越后的李焕英一次次和贾小玲确认自己一生的幸福、把女儿的健康快乐作为平实的目标时,观众的期待得到了回应。
自责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救赎,一颗悬起的心终于落地。
这是《你好,李焕英》准确抓住观众情绪的秘密。
这也是让年轻观众的眼泪看起来不仅仅像是很“激烈”自我感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打安全牌也几乎牺牲了贾玲在电影中想传递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在成为母亲之前,妈妈也是她自己。
这一信息以明确的文字形式出现在电影的最后。
尽管与电影的结局本身形成一种奇怪的矛盾,却让人无法否认这是贾玲想要努力表达的主旨——妈妈比你更爱你!
事实上,“妈妈也是她自己”和“妈妈比你想得更爱你”是电影中始终别扭共存的两条线索。
作为母亲的李焕英穿越回过去的剧情设置让母亲的“自我”变成了一种非常浅显单薄的存在。
这个“自我”仅仅是年轻一代记忆里妈妈的面孔、姣好的容颜、漂亮的裙子、排球场上的飒爽英气、甚至是凡事争第一之类的外在,而缺乏了自主选择的内核。
“自我”的自由选择、自我反思的面向近乎完全隐去,剩下的只有一种浮于浅表的对逝去青春的欣赏和惋惜。
这是贾玲初为导演对于整体剧本的掌控所不足之处。
父母辈的感动点到底存不存在?
有些讽刺的是,这些对电影的批评声音——无论是批评动人情节中包裹着陈旧的性别观念,又或者是批评年轻人的自我感动,依旧不成比例地由年轻人的声音构成。
“子女感动落泪、母亲昏昏欲睡”俨然成为了对观影群体的一种刻板印象。
但是,母亲们的观后感真的只是“昏昏欲睡”,“妈妈看完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又真的证明了电影的热度仅仅是年轻人的自我感动吗?
这里,或许有另一个角度的解读存在。
年轻观众对《你好,李焕英》的好评其实和近年来性别意识的觉醒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女性越发抗拒糊里糊涂进入婚姻、生儿育女的婚后生活,对这种“自然而然”的人生路径有了越来越多的警惕和反思。
这也是最后李焕英依然选择了贾玲父亲贾文田的一个映照,因为这是年轻一代的贾玲自己编导的剧情。
相对而言,这种性别意识的觉醒对不同代际的影响是不同的,它并没有深入中年女性和老年女性的生活。
在后两者的价值体系中,传统的家庭观、择偶观依然是主流的,父辈对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尤其是贤妻良母)接纳度较高。
因此她们不会对穿越后的李焕英的选择感到过多惊奇和感动,反而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你好,李焕英》对她们而言,似乎讲述了一个没有意外,没有转折,也没有矛盾的故事。
但是,贾玲在电影中未能成功传递的信息“妈妈也是她自己”,却被年轻观众们带着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性别意识补全了。
年轻观众在电影中投入的情感可能远远比寻求亲子关系的和解、获得母亲对自己的认可与确认无私的母爱更为复杂。
电影的热度在网上引发一个新问题引起热议:如果时光倒流,你还愿不愿意你的妈妈嫁给爸爸?
大量评论是女儿们留下的,希望“妈妈不要嫁给爸爸”,又或者是希望“妈妈不要生下我,不要错过那些因为生育错过的机会”。
这种遗憾中,不仅有母女之间的情感,它同时也是女性对女性的体谅。
无关无条件的亲子之爱,只关乎对女性共同命运的共鸣。
电影中贾小玲将李焕英的命运推向其他方向,会导致自己的消失。
这对于角色来说是一种“牺牲”,电影中或许也流露出了对这种“牺牲”的自我感动。
但是观众知道这种牺牲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观众并没有感动于这种思想实验式的自我牺牲。
大量观众的情感投射其实并非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而是希望作为女性“该怎样怎样”。
无论是自己、自己的母亲、还是其他陌生女性,不再因为生育而不得不放弃人生的机会和其他的可能,不再因为服从性别角色而丧失自己。
至少,在电影的反转到来之前,在观众们知道22岁的李焕英其实也是穿越而来之前,他们都跟随着贾小玲一起,认真、用力地盼望着李焕英命运改变的其他可能。
年轻观众纯粹、真挚地欣赏着影片中李焕英的爽朗、活力、坚韧。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
与其说带着母亲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是强迫母亲通过这部电影“达成感动”,不如说是希望借助电影给母亲展示另一种女性生命的可能。
这是《你好,李焕英》火热现象的第二个原因。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你好,李焕英》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还是非常之大的。
引用一位豆瓣网友的留言:
对家中母亲的理解和体谅,难道不是培养下一代对女性尊重的开始吗!
换句话说,那些从小教育女生“晚上不要走夜路”、“学习防狼术”、“要穿着检点”的父母们,不是更应该从小教育男生“不要强奸”来的有效吗!
言辞过激了些,但细想之下,电影如果真能对年轻一代人起到警示(多陪陪父母)作用,那这或许是比票房成绩更为有效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部还有着许多青涩与稚嫩之处的贾玲作品既够不上经典之作,也并非大制作。
它的口碑与热度主要源自切中了时代的病症。
当年轻女性开始审慎地思考婚姻与生育的意义,不再将它们作为人生的必选项时,她们首先开始重新观察自己的家庭与母亲。
这种目光越过了母女亲情,成为了女性对女性平等而温柔的注视。
这是难得可贵的。
但是也许是贾玲在电影中寄托了太多私人的情感,让她无法完全摆脱一位面对母亲的女儿身份来完成这部作品。
李焕英这一角色的底色仍是一个“母亲”。
只不过这是她幻想出来的母亲。
最终观众完成了贾玲未曾完成的任务,补全了“妈妈还是她自己”的这另一条故事线索。
所以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贾玲在2016年演的小品《你好,李焕英》才是她最好的作品。那种看后的落泪,是发自肺腑的。
说到这里,以上言论我也只是相较电影鉴赏本身而言的这部《你好,李焕英》。
最后我想说的是,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太缺乏女性及女性视角的导演,一部《你好,李焕英》或许仍有很多瑕疵。
但它能以平等角度去叙述母亲,而不再只停留在男性的青春遗梦,显然可贵。
我们也明白,似乎拍一部当代女性题材的电影注定要背负太多的东西。
要反映女性的独立意志、性别焦虑、市场共鸣等因素。
在当代社会的困境中,不同时代的女性面对母亲角色的不同抉择,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以及避免任何意义上对女性可能引发敏感性争议的表达。
这些议题都很重要,但我更希望这些维度在今后都有特定的电影专门下功夫去表达,这样才能挖掘得更深入。
而非面对每一部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都套上“务求面面俱到”的重重要求。
这是我想对中国的观众说的。
贾玲在《你好,李焕英》里夹杂着太多个人的情感寄托,而她的初衷也许不是想要“最佳女导演”头衔或什么“中国票房最高女性导演”称号。
她只想要拍一部关于她妈妈的电影,圆自己的梦。
那些贾玲未能完成的任务,观众却替她完成了。
她的殊荣,永远都是爱她支持她的观众给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