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生于公元700年,字达夫。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作“边塞四诗人”。每个人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1)

高适居边塞诗人之首,这不是因为的诗作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他的履历。高适大器晚成。

他本来是渤海脩(今河北衡水景县)人,二十岁游历长安后,走到宋城(今河南商丘)定居,安家乐业,躬耕取给。八年后,在家待不住了,投贲幽州节使张守珪做了他的幕僚。在这段时间里,高适写了很多诗,其中就有《蓟门行五首》《赠别王十七管记》等等,都写在这一时期。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2)

又过了几年,回宋城途中作了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这首诗写的悲状淋漓,如记录片一样记录战事,将士们出征讨伐,战斗紧张,征人思妇相望,决定以身殉国。“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就这一句把战事推上高潮,听了让人汗毛倒竖,鸡皮疙瘩骤起。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3)

到了天宝八年(749年),年近五十的高适在当地父母官,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存下。参加了科举考试,高适中第,授封丘县尉,睢阳太守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与兄张九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高适感于张九皋的知遇之恩,兢兢业业,三年安心的在封丘当官,他负责兵事。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4)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高适蠢蠢欲动,想放弃后方的安逸,去前线报国杀敌。恰巧他的李姓朋友先行一步,奔赴安西。于是他作送别诗《送李侍御赴安》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处,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帐,看取宝刀雄

这首送别小诗写的激情万丈,读之步步紧逼,高歌猛进。写出了盛唐的气象。高适属于大器晚成,身居高位,又是唐代名将高侃之孙,家族荣光。高侃曾奉唐太宗之命东征突厥大捿,死后获谥号“威”,陪葬于乾陵,可见高适之家族荣耀。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5)

送走李侍卸没多久,这年的秋冬之际,高适不顾自己年近五十多的身体,毅然辞官去了凉州做节度使哥舒翰的掌书记,处理军事文书,可见他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歌舒翰,复姓歌舒,唐代名将,文武全才,丈义重诺。受命讨安史叛军,救睢阳之困。

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著名的战役,守军以七千士兵抵御叛军十八万人,相持十个月之久。如果没有歌舒翰和高适二人争取的十个月时间,唐朝天下难以保全。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6)

高适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他有感而发。他的巜别董大》(二首)作于五十岁,这二首诗写的颇具特点,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异曲同工: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天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董大”即董庭兰,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琴师,少年时不读书,做过乞丐,晚年才努力学习,作诗作赋。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7)

高适的一生,总体来说是不得意的,年近五十,中了近士之后人生才算有点起色。高适的诗如他的性格一样豪爽正直,直抒胸臆,不用比兴手法,直来直去:“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副拎刀就上,快马加鞭就走的态势。

晚年经“安史之乱”,为国不辞辛劳,到处奔波。于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朝廷为了表彰高适,追赠礼部尚书,这对高适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

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