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谢炳军是从诗歌开始的。

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紫香槐”杯全国网络文学征文大赛颁奖会上,他的诗歌《最后一个猎人》征服了包括贾平凹在内的众多学院教授以及资深评委、获得了第二名。这是一次公正的、纯粹意义上的评选,因为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也几乎没有什么奖金。那时候第一次感觉这个人外表俊朗,内心丰富,更像是一个孤傲的诗歌王子,淡淡的眉宇间总有一份令人心碎的忧郁,就像他的诗歌里,有一种凄冷的美。

再熟悉他之后,让我相信历史真的是有传承的,那就是基因,或许也是人类的宿命罢。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1)

这此后的两年,我们曾经相聚于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诗歌学会举办的多次文学笔会活动中,无论是在北京现代文学馆,还是在较为清静的顺义中国作家协会活动中心,无论是在西藏的民族文化采风之旅拉萨的寺院宫殿,布达拉宫,还是在风景旖旎的杭州西湖创作之家,抑或在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十七届、十八届作家班上,我们一路纵古论今,煮茶论酒,相互欣赏,成为挚友。

让我惊异的是,上天早就发现了他更博大的艺术才华。我所认识的挚友炳军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更是一位淡定从容、不事张扬的大书法家、画家和作家。这位堪称才华横溢的王子,更拥有音乐、体育、设计、美学、演讲、朗诵等众多出众的才情和灵性,真是令人折服。而他一生的志向是做一名出色的导演。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2)

熟悉谢炳军的人都知道,他自幼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和读书成才磨砺了他奋发向上的意志,锻造了他优秀的品格。他的优秀和全面才华也令他在毕业以后大展拳脚,他担当过大型企业的文化策划、高管,出于对文字的热爱考入党报社干过出色的编辑、记者,后又进入党政机关工作。丰富的社会经历,使谢炳军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社会,为他以后为人、为艺奠定了人格力量的基石,同时也注定了他日后雄浑豪放、苍茫凝炼的书风。

炳军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他的散文、诗歌、小说都写得很好,新闻作品也屡屡斩获国内大奖,又有着多少年公文写作的历练,担任过地方刊物的主编,可谓是文字方面的全才。热爱和关注生活的他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近500篇,获过多项全国新闻大奖,发表作品的报纸摞了一大箱子。他曾在《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诗潮》、《山东文学》、《二十一世纪文学选刊》等刊物发表诗歌200余首,诗歌获得国内各种奖项无数,从1997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是不是你眼中匆匆的路人》等诗集5部、小说集《我心永恒》2部、散文集《春天的第一片叶子》一部,完成了30万字长篇小说《坠落天空的天使》。多少年来,谢炳军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在其事业和人生的征途中艰苦地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同时,对艺术的体悟和研习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收获。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历史总是会一脉相承的。在我们穿过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如欧阳修、苏轼、李白、唐寅、李清照等一代大家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历史真的是有基因传承的,这是宿命。炳军,是你的诗歌一直感动了我,是你作品的大气、厚重深深地感染了我。你说过,人生如同一本书,真正缺少厚度的东西,毕竟如同昨日黄花。

谢炳军,当岁月沧海桑田,你是不是也会如他们一样,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我相信!因为你的诗歌璀璨夺目,脍炙人口,灿若星河;你的书画盛美并臻,卓尔不群,其必千古流传。

你倾荡磊落的个性,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磨璞见玉,砺剑生辉。生活的困厄,对一个人的身心无疑是一种磨难,但对其人生乃至社会却未必是坏事。许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事业,多是在艰辛的生活或坎坷的仕途中,虽屡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而后逐渐走向绚烂。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3)

胸中才气 笔底波澜

“我注定是她的一部分。我对文字有一份特殊的亲近,那些汉赋华丽的辞章,在我的成长中不知不觉融入血液,渗透到生命里,我的血液响着诗歌灿烂的声音。”

大凡内心里有着大敏感、大烂漫的人往往其行无声。

谢炳军,你是忧郁的。忧郁不仅是你的外表,还有你的孤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一点,他还是贯穿了你的生活。

“我能听到你沉默中的声音,我能感觉到你在背后看着我的目光和心中的那点温热。”你说,一枚向往的心也会造就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吧,因为终究有梦,终究没有人会放弃梦想。

是啊,梦想。这是多么的美好!

你对文学创作怀着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情感,像个圣徒把文学当成朝圣与寻梦。这正是你的作品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并获得永久生命力的缘故。

记得刚接触你的时候,只是觉得你这个人应该接触。而在朋友中,我又是一个很懒散的人,不怎么喜欢露出水面去;或者毋宁说我是一个很无礼的人,很长时间活在脱离的世界里。再次接触你以及你的诗歌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力量把我牢牢地吸引。

我知道这种力量,既是来自于诗歌本身,更是来自于诗歌以外的某种特殊的东西。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在那些冷静的词句之间,我看到了那么悠远的深刻。缪斯的启示,诗歌的桂冠,还有终究来自于造物主的启示,一种亘古的寻找。

我相信世上有两种才华横溢的人。一种是巴赫的,海顿的,另一种是贝多芬的,李斯特的;一种是歌德的,另一种是爱米丽.勃朗特的。然而前者是优雅的,后者是不羁的。前者由于华丽的外表极易被人们认出,并被人供奉起来,而后者则常常被人斥为疯癫和狂妄,只是因为拥有他们的人的肉体已无法再束缚那即将喷薄而出,并注定要引领一个时代的才华与生命本身交缠在一起的激情。

我必须得承认自己对“才华横溢”的喜爱。当我用平淡无奇的语调将它念出声来的时候,我首先感觉到的依然是有如小号的音色一般的高傲,然后是表面的高傲之下的来自人生的淬炼的坚定与韧性,最后还是高傲,不过这种高傲绝不是那种因自恃才高而起的高傲,那充其量只能算是骄傲,而是才华横溢者的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气质。

这种气质有时如同长笛高音的清澈透明,有时却又如同大提琴的沉静浑厚。他的作品里有的是一股激情,一腔热血,一种力量,还有深沉的爱以及可贵的真诚。在他这里你甚至找不出一个敷衍的字句,因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乃至生命在完成艺术创作,他的艺术生命就是他自己。然而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耐心去了解一个灵魂的,于是他从来就没有被当作一个往外冒着泡沫的啤酒杯来欣赏的荣幸。

天才要么大器晚成,如齐白石;要么少年得志,如沙孟海。炳军,你还是应该是少年得志的,因为你在三十几岁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转折,在艺术领域上逐渐显现了自己的风格,你的成功可以说是全才的结果。

如今写诗歌的人不少,想得到诗人桂冠的人更是多如牛毛。但是,能写出可以称得上诗歌的写手似乎并不多见,而你的诗歌散发着诗歌的诱人气息,纯粹的诗歌是出自灵魂的玉石,是灵魂练就的滚烫的火焰,闪烁着永不熄灭的星辰的光芒。

我对于文艺评论是个门外汉。我一直游离在都市的边缘,人类的边缘,游离在诗歌的边缘,哲学的边缘,以自己的片言只语解释着自己的陌生,以自己的断思碎想购置着自己的孤独。但是在你的诗歌里,我寻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感觉。

我曾经以为,真正的诗人都退居寂寞,好的诗歌都孤独地吟唱着。但是,在炳军的诗歌气息里,我找到了弥漫自然天籁般真善美的元素,那些温暖的句子,如此冷静富有想象力,一组又一组。我爱护炳军如同我对他创造的尊重,他身上具有传统文人的美,让你找不到一点瑕癖,这也是近三十年来,他是值得我尊重的少数诗歌写作者之一。

我一度相信:性格,即来自一个人的思想,更决定于他的幸福指数及成就。所以,我一直以为,以前的炳军是一个多么执着的人,是对爱的执着。诗人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的边缘,娓娓读来,让人落泪。不但是他,或许每个人都有过同他一样无奈的心境,爱别离之苦体现在他的诗歌里,让人如泣。他用他深深的才情一次又一次将他人生中深刻的过去一波而及,是那么脆弱,那么无可奈何却又是那么强大。

从你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来自生命本质的才华横溢以及磨砺出这种才华横溢所经历的痛苦的蜕变。从无数次地开始厌倦——因为没有目标,从坚强时却面对一次次失败的废墟里,以及多少次在生活中重复着这样的过程。

我仿佛能够听到你用心灵和上帝的对话:

“你在等待什么?

“复活。”

我知道,在群星璀璨的艺术世界,你是如此的超凡脱俗、才华横溢、勤耕不辍。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为心之迹。

你的书画即为其心迹表露,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内在的气韵之美。书如其人,率真自然,是其人格修养,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4)

一身正气 满腹诗书

谢炳军。我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这是一个光辉的名字,虽然沉默和哑口无言依然是你的高贵气质。

谢炳军,你要学会忍受,不是忍受空虚寂寞,而是心灵灼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诽之。面对这些,是展示你胸怀和气度的时候,这也注定你要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原因。

我理解你这几年的痛苦,工作、事业、人生,一切的大起大落,一切的悲欢离合。你由此获得精神的锤炼。假以时日,你思想的积淀,就会变得丰厚。

你要记住,天降大任必然如此。经典从来都是在寂寞中创造的,不是么?

铁砚磨穿,寒毡坐透,是为毅力。

你想啊,如果大地上没有阴影;心灵中没有疼痛;春天里没有寒冷;……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诗人。诗人,你必承担不可拒绝的负载——有时你是驼峰;有时你是道路;有时是岩层之间的水流。

芸芸众生之中,这世上沽名钓誉者甚多,你我感慨甚许,也许只有你我这种臭味相投的文人才会理解各种滋味与苦楚。我总想起在南方看到的那些树。那些树,在外面看,还是英姿勃发的,但挖一段树干,会发现里面已经快空了,我们竟然连年轮都找不着了。是啊,那些树没有了岁月的记忆,居然也能支撑着自己,活得从从容容。

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身边有才华的人,过去比我们的才华要高,在我们学写作的时候他们已经名满天下,为什么他们最后没有坚持到底呢?过去他们参加各种笔会,我们还没有资格。他们的半途而废给我们许多感慨。我越来越感到文学它可能是一种信仰。如果说文学不是一种信仰,你就很难坚持下去。你要把文学当作一种信仰,你就必须有一种行远路和为此牺牲的准备。

尤其是诗歌,如果我们被一首诗歌感动,也就发现了那个诗人活着的品质。

不管你生存境遇如何,不管你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只要你用心热爱,并持久珍惜——爱,就存在着。

无论生死,爱都会在那里。

我曾经印象最深的无异于读过你的小说《我心永恒》,在我一口气读完的瞬间,怵然被震倒,仿佛被一股电流击中,继而是阵难言的疲软的哀恸。我知道是一种生之殇和麻木已让我们渐行渐远渐深,无法回头。假如不是到了中年,我怎会知道这一颗泪水的温热与沉重……纵然是走遍千山万水,总有一些花朵、一种芬香,让我们永不能亲近……

我知道,在你非凡的怀想里,有神相随。只有天赋的艺术性灵,才能得到更大更多的创造,才能挖掘更深的生命内涵。

就像是《人民文学》前常务副主编、著名编辑家、文学评论家崔道怡评论的那样:“在物欲横流、文学已经被边缘化的当下社会,炳军能把枯燥沉闷的文学创作之路坚持走下来,难能可贵……炳军的散文非常自然,非常真诚,连很微妙的感情波动也用文字传达出来了;他的小说让我感觉他对生命、人性有一种深深的思索和追问。”

是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诗歌被公认为最讲究语言的艺术,亦即最能体现语言之微妙的艺术,因此,它常常被世人称作“文学中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兴衰更迭,每个时代自有其诗歌的表达方式。诗歌的精神,在于追寻真挚的诗意,在于写出真性情、展示自然美的作品,追逐心灵所写的诗,人生将愈发光泽、清润、温馨、沉重、欢欣,甚至悲壮。

诗人是岛,诗歌是潮。一切生命必将在历尽苦难之后呈现辉煌。诗人,呈现的是心灵,使它纯净、温暖,获得无限光芒,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群龙相争,深藏水底者可为王。

当今之世,人心浮躁,沽名钓誉者比比皆是,茫茫四海,能独清而又能超越世俗者寥若晨星,有卓越之才者更是屈指可数。

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是不屑于媚俗的,但又能征服世俗。是当你见到天才式的人物时,你的心会为之震撼。——为他的不同流俗,为他的聪明睿智。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5)

铁砚磨穿 寒毡坐透

书法,作为“东方人心灵的故乡”,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面具音乐的和谐,是一门穷尽自然万象之变化的东方抽象艺术。应该说,书法追根溯源,只是线条和布白分割两个方面,当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把握能力后应将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才是一门艺术,而线条又是书法构成的根本手段,它是作者书写时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情绪性产物,是书法审美的主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

在其后的岁月里炳军一步一步深入地走向了艺术殿堂:他去北京最好的专业艺术院校进修;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省市大展。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他已经把艺术当作事业来做了,而且是一定要坚持到底的。

谢炳军善诗、能书、擅画。在这在现代年轻人身上很少见,这反映了他的全面性。诗、书、画尽管统属于一个大范畴里的艺术,但它们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却各不相同,这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各个突破,就像人的经脉一样要花苦工去打通。艺术的特性是多种多样的,它就像许多个点的分部,而这种分部又不太具体,若隐若现,难以捕捉。高明的艺术家就在于能够看清楚这些并会将它们联接一体。有人说艺术是哲学,艺术是综合体,其实也就是指的这一方面。

炳军的面铺的这么广,涉猎的范围又那么宽阔,肯定是将眼光放到更远的将来,同时他结交各方名士,深入各个阶层,他还注重读书,这有助于他进一步拓宽视野。当然他更重视艺术本体的技法和个人艺术语言的锤练。他深知一切艺术之外的因素都是为艺术服务的。离开艺术主体的向往是空洞的。我一向以为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要做好什么样的事。炳军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少时有着良好的基础训练,又经过严格地科班学习,所以他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学院派风格。他并不急于在艺术的园地里寻找自己位置,而是埋头钻研,注重苦修,贴近传统、贴近自然、也贴近观众。他不受时风侵袭,也不制造惊人之举,他注重渐行、渐深、渐远,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走得从容、走得自信。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常居古地而舒雅,常依碧水而清明。学习书法都是要临帖的,他对字帖的态度也不同于普通人。他说:“我从《兰亭序》入手,对《十七贴》《自叙贴》都进行了研修和临习。我是与钟张为友,与二王为友,更重要的是与真善美为友;我对字贴的态度就像看伟人的传记一样,不过借以启迪智慧,激发勇气,验证自己的思想,谱写自己的人生乐章,而决不是演员看剧本的态度。”

炳军,你一定要坚持!当今社会正处于标准、理性、信仰纷乱的年代。失去标准也就是失去评判的尺度;失去理性也就没有了控制;而失去信仰则最为可怕。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追求,没有奋斗的动力,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炳军,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你要冷静地面对和审视自己。置身于当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当代人不受诱惑和影响是困难的,而我们接纳优良、抗拒拙劣是唯一的选择。,你是为艺术而生的,你的整个追求、整个奋斗过程都是为了艺术,那么你的信仰的终极目标就是使自己追求的艺术日臻完善。

写得一手漂亮好字的人绝非书法家。

转益多师,触类旁通,功在字外,却是意欲问鼎书法家宝座者的必由之路。

书法的本质要靠广泛的学识和包容能力来展现,秉性气质和艺术修养是灵性和怪性的依托,书法作品气、势的产生,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审美情境和素质修养的综合体现。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6)

艺为心画 字如其人

“艺为心画,字如其人”,观看谢炳军的书法作品,总让人感受到他坚毅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无限激情。他用汉字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挥洒着一个书法家的真实情感,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谢炳军书法十分注重书法的形式美,从谋篇布局到款式设计都精益求精。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沈鹏先生评价他的书法:“你的书法作品很有才情,用笔用墨功底很深,只是个别的字处理欠妥……注意行草书中线条与结构之间的相互情趣,你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当前的艺术创作有一弊端,即书法崇尚所谓的个性释放而无视法度和理念;绘画着重在制作上花工夫而不去研究笔墨技能;篆刻把残破、字形扭曲作为审美定义,缺乏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还有一些人以为生活在现代,理念和艺术创作也一定要超前的。我注意过许多这些口号式的人往往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法却很单一和狭窄。

如今,炳军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的修养、汲取艺术的养分,真情感司,兼容含蓄,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滋润完善自己,以陶冶积淀自己的书法,增加书法的厚度和力度。

在现代的文人看来,文章与作书作画,是津津乐道的私淑的情感。仿佛是生养他们的空气和水一般。在谈到时,也是散漫生动,扼要而不说教,来自于写作绘画时辛勤刹那的感悟。胡适道:“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胡适以学术见长,说起文学来,还是很亲和的姿态。林语堂道:“文章至此,乃一性灵为主,不为格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

作为与民族历史血脉相连的一种艺术,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名人骚客既是文学巨匠又是书法名家,书法是以一种视觉美来展示一种神韵、一种心境;而文学是用内容来反映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杰出的书法和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具备个人风格特色,能引起审美者的内心共鸣,从而流芳百世。诸如: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博学多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上的造诣是有目共睹。而东坡居士在书法上的成就在书史上也是很高的:位于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首位。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绝大部分的书法是相当平实、朴素的;外形左低右高、较为整齐,却有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独成一体,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 就已惊天动地了。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历代为世人称颂,文学上的造诣非同一般。而唐朝,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名人辈出、大多博学多才。那时的李白不仅仅以诗出名,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大书法家,风格自成一体,很有特色。

欣赏谢炳军的书法,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雅情致和浓郁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炳军的书法可以说是在融会百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的。读炳军的书法作品,可见他灵动的笔墨里有着丰赡的精神家园,所凸现出的艺术语言的清新、自然和情感内涵的萧散、飘逸,都实实在在映证出他栖居于古风之中。在诗书画尽情游弋的炳军,从更高的台阶上领悟到传统书法是书法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是书法创作走向成功的阶梯。有着优秀的文学水平,他系统地阅读了历代书法理论,并自觉地糅进现代意识的笔墨情趣,融会自己的笔墨语言。无论是“二王”一脉的文人墨迹,还是无名氏的碑版摩崖,在他读来,总力求得笔势、得气韵,长年累积在翰墨铺就的轨迹上尽显生命之色彩,使其取法高古、意韵深广。书法特有的线条语言和艺术张力,在其作品中已经显出了自己的艺术风韵。譬如行书《苏东坡词》的空灵清远,风神萧散;行草书《李太白诗》的俯仰有致,挥洒自如;楷书《毛泽东词》的清秀挺拔,洒脱儒雅;行书对联的酣畅淋漓、沉着痛快。凡此一幅幅作品在情有独钟的子墨的笔墨下,似乎形成传统,却又无定势。

这是一个书法昌明的时代。经过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兴和繁荣,中国书法多元探索,寻找新的艺术经验的格局全面形成,创新的雄狮冲破传统的林篱,浅薄张狂的破坏,炎城耐心的寻找,才情的铺张思维的活跃,使许多书者在创新中寻求建设,也是令一些书者满足于从破坏到破坏带来的快感。热爱书法的炳军,基本全部阅历了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变迁,可喜的是,深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热闹非凡的局面之中,他自始至终不跟风,不盲动,以平静作底,以冷静的观察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自己心中的艺术之神,并向着自己的艺术目标刻苦迈进。

在中国当代书坛上,“厚古薄今”或者是“薄古厚今”始终是争论的焦点和分水岭。传统是什么,怎样对待传统成为了每一个学书者必须正面思考的基本课题之一,谢炳军当然也不例外,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思考和艺术实践,炳军的书法理念基本形成。他认为:传统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必须弄清我们从哪儿来,弄清在传统中哪些是最优秀的东西,是必须继承下来的东西,这不仅关系到书法艺术本身,也关系到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命运。我们的责任是要不断丰富传统,在传统中挖掘出那些被遮蔽的,未被光大的个体,每一个书法者应尽力形成自己的书法面目和艺术发言方式。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难有发言的底气和根基;就没有对传统的丰富和挖掘,这种发言便成为一种对于当代和未来的无效发言。

扬州画家徐鸿飞(那孤傲的诗歌王子才华横溢)(7)

刘熙载言:“人尚本色,诗文书画亦莫不然。”关于文道画道之辨,实在是众说纷纭,亘古未休。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说:“其实写字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字的结构好像人的脸面,美丑妍,一望便知。为此古人讲了很多方法,如顶戴、承覆、包裹、穿插等,而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和谐,就是讲究避就揖让。彼此互让,方为尽善。构字重在和谐,而中国哲学最本质的精神,我想也是和谐。每写一个字,就好像我们去做一件事,去面对一些人,那么进退问题,分寸尺度,自然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书法生活化,会得到很多快乐的体验。”

他知道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他依然于宁静里一如既往、勤奋好学,不断提高在历史、文学、哲学和美学方面的综合素养,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新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书法艺术蕴涵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寄寓着自己新生的笔墨魂灵。

胸中才气,笔底波澜。书法艺术承载了人的情感、性格、思想和生活,承载了一种悠然、舒逸、坦荡的情怀。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年轻而勤奋的谢炳军却做到了,并且做得更精彩、更纯粹。

那些历史长河中无数个大师们无不是以自己的名字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的,正是他们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炳军,你的每一幅作品,都会取得恬淡与雄强的自然的统一,犹如是一首凝结传统、展示现代的诗作,是中国诗心对浩瀚而深邃的笔墨的现代观照,必会名垂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