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曲钢琴教学讲解(微节目单肖邦圆舞曲全集)(1)

肖邦圆舞曲全集

吴牧野钢琴独奏世界巡演上海站节目单

牧童曲钢琴教学讲解(微节目单肖邦圆舞曲全集)(2)

2020年9月20日 19:30上演

*本场音乐会谢绝1.2米以下儿童入场,

已购门票概不退换。

吴牧野

吴牧野拥有超凡脱俗的演奏技巧和华贵独特的浪漫气质。法国资深媒体《世界报》称赞他为欧洲钢琴界的“金手指”。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被法国文化部授予“完美钢琴演奏家荣誉勋章”的中国钢琴家(2009年)。

吴牧野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师从法国正统学院派大师Jacques Rouvier。在巴黎求学的十五年时间里,他深入探索欧洲音乐界,将其情感和传统内化,不断完善对音乐的诠释。他曾在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巴黎玛格丽特-隆钢琴比赛等国际比赛中荣获殊荣。吴牧野曾多次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盛事上演奏;在巴黎大皇宫为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历史庆典做为开场首演与闭幕演奏;曾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G20杭州峰会等国际重大交流活动奉献出令人惊艳的钢琴演奏。

吴牧野先后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以及瑞士、意大利和亚洲等大型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他的曲目主要集中于19世纪作曲家的作品。为期一年的“舒伯特即兴曲全集”世界巡演(2018/19)之后,吴牧野开启了“肖邦圆舞曲全集”世界巡演(2019/2020)。吴牧野迄今已发行多张专辑,收录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和德彪西等古典大师的作品。2018年,吴牧野的专辑《灵感的刻录》在全球发行。

吴牧野在其钢琴音乐会上也会不时融入中国乐曲,呈现独特的东西方音乐碰撞。在舞台之外,吴牧野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投身公益活动。他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任命为世卫中国健康特使,连续多年参与控烟、艾滋病反歧视宣传等公益项目。

曲目:

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Op.18

E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A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E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Op.69-1(遗作)

b小调圆舞曲Op.69-2(遗作)

e小调圆舞曲(遗作)

a小调圆舞曲(遗作)

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1

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2

F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3

降G大调圆舞曲Op.70-1(遗作)

f小调圆舞曲Op.70-2(遗作)

降D大调圆舞曲Op.70-3(遗作)

降E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Op.64-1

升c小调圆舞曲Op.64-2

降A大调圆舞曲Op.64-3

降A大调圆舞曲Op.42 04:08

*曲目以当天演出为准

曲目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19世纪钢琴音乐的巨匠,被誉为“钢琴诗人”。其作品以丰富的和声色彩、独特的曲式结构、复杂的演奏技巧、抒情歌唱的旋律和细腻入微的情感,成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高峰,也成就了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肖邦的创作几乎涉及钢琴作品的所有体裁,包括玛祖卡、波罗乃兹、练习曲、奏鸣曲、叙事曲、圆舞曲、夜曲等。他巧妙地将马祖尔卡内敛的诗意性和波洛奈兹的外向性、仪式性区别开来;他的圆舞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美和优雅;夜曲展现了完美的歌唱性风格和精致的装饰魅力;他的叙事曲和谐谑曲则具有戏剧般的动荡与激情……肖邦深刻挖掘钢琴作为一件独奏乐器的真正内涵,他在触键上的创新,对踏板的运用,以及他对键盘音色的挖掘,在钢琴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他的作品为这一乐器树立了一个不可超越的标准。

肖邦对圆舞曲这一体裁的探索是独具开拓性的。他改写了圆舞曲作为舞蹈伴奏的历史,首次用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使其以独立的体裁出现,并在钢琴音乐领域绽放异彩。“圆舞曲”这一名称最早于1750年左右出现在巴伐利亚、蒂罗尔、斯蒂里亚等地的乡间双人舞蹈中。另外,流行于波希米亚、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的连德勒舞曲,也开始从乡村向城市郊区蔓延。19世纪的圆舞曲作为跳舞时的伴奏舞曲而盛行,派生出由连德勒舞曲脱胎而成的“维也纳圆舞曲”,并在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几位作曲家手中风靡整个欧洲。

但此时的圆舞曲仍然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肖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形式。他将圆舞曲这一体裁发挥到其情感表达的极限——有辉煌华丽的技巧性圆舞曲,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圆舞曲,也有的圆舞曲带有其特有的悲情与感伤。肖邦的圆舞曲以丰富且细腻的感情色彩、深切且含蓄的民族性格,以及挥之不去的悲情性,成了“舞蹈的诗”,也被无数演奏家不断打磨,成为音乐会的独立曲目。

肖邦圆舞曲全集一般收录他的19首圆舞曲,但由于肖邦对作品要求很高,不出版未发表的作品,他生前只出版了8首圆舞曲。第9-13首圆舞曲由肖邦的妹妹出版,其余的6首(创作于1826-1831年)在肖邦巴黎的家中被保存下来,但后来在1863年卢德维卡的大火中被烧毁。这6首是后来随机出版的,肖邦把它们交给了相关人员,但并没有保管好手稿。

1.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创作于 1833年,出版于1834年,这也是肖邦第一首发表的钢琴独奏圆舞曲。关于此曲的出版,还曾流传着一段轶事。1834年,肖邦和好友希勒计划同去夏培参加当地举办的“莱茵河下游的音乐节”。后来听闻音乐会延期,肖邦便花掉了所有的旅费,部分还捐送给了急需援助的同胞(这部分资料已经不得考证),可不久后,肖邦及朋友又得到消息,音乐节如期进行,迫于无奈,肖邦将先前所写的这首《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交给了普莱耶尔的乐谱出版商,换取了五百法郎的稿酬。这首辉煌的大圆舞曲极具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征,体现了内在的民族精神,表达个人主观的想法和感受。

2.E大调圆舞曲(遗作)

《E大调圆舞曲》是肖邦最鲜为人知的圆舞曲之一,是在他不愿出版的作品夹中发现的。这首圆舞曲约作于1829年,出版于1871/72年,是肖邦遗作中第二首没有被赋予编号的圆舞曲。(第一首是《e小调圆舞曲》)

3.降A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A大调圆舞曲》,KK 1209-11,是一首并无较强艺术性,反而更具“天然”风味的圆舞曲。学者们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认定并不一致,但仅根据其创作风格,它似乎是肖邦现存最早的圆舞曲,可能创作于1826或1827年。它也是肖邦唯一用到3/8拍的圆舞曲,和声语汇极其有限,每个部分也异常简短。另外,它的旋律以一小节为单位,而非典型的两小节,通常的两小节与华尔兹舞者旋转相同。阿道夫·伯恩哈德·马克思认为这种单小节分组的圆舞曲更为“乡土”和“原始”,更适合于农民的舞蹈。

4.降E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E大调圆舞曲》的主旋律描绘出宽广的线条,好似观赏俄罗斯男子芭蕾,内在稳定,有着浑厚的爆发力,结实的肌肉,高度的旋转跳跃,气势蓬勃,内心开阔,带着凯旋的昂扬。旋律中也不乏诙谐的色彩。

肖邦音乐中的可爱之处是在这样蓬勃的旋律中埋伏着忽然耍帅的小心机,曲调中忽然间的锋利、挑衅,与前半段的明亮色彩形成对比,像骤然回手反攻一下的击剑手,不按常理出牌。

肖邦这首圆舞曲所塑造的音乐姿态笔挺又灵活,所以通常会重复演奏相同的段落,在技巧和力度上增强变化,让它们在不同层次呈现出这位“击剑手”的潇洒锐利。当再次回归主旋律,又像拓展了疆域,蓬勃昂扬。在吴牧野看来,演奏时“如何做到音色蓬松酥脆,出手飘逸放松,瞬间展露出其不意的杀伤力,这是钢琴家需要花些功夫研究的。”

主旋律最后一次的重复,是对故事结束的感叹,流露肖邦的忧郁本性;曲调的变化,曲终人散的告别,一切欢乐转瞬即逝。但面对这个结尾,肖邦仍以精美的结束,给记忆的礼物系上了一条华丽的缎带。

5. 降A大调圆舞曲,op.69 No.1(遗作)

《降A大调圆舞曲》是1835年秋天肖邦在德累斯顿为向玛丽亚·沃季恩斯卡表达爱意所写。在肖邦即将离开德累斯顿前往莱比锡的那个夜晚,他坐到钢琴旁,即兴演奏了这首倾注着诚挚感情的圆舞曲,弹完后马上将它写了下来,并将手稿赠予玛丽亚,作为临别纪念。玛丽亚在他离开后写的一封信中,回忆起这首圆舞曲——“是我们从你那里得到的最后一物,也是你为我们演奏的最后一曲”。

6. b小调圆舞曲op.69 No.2(遗作)

《b小调圆舞曲》出版于1852年,但却是肖邦在1829年19岁时为钢琴独奏而作的。这是一首中等速度的抒情圆舞曲。暗淡的小调性旋律,吐露出一丝丝淡淡的忧郁。乐声中蕴涵着玛祖卡的气质,以此寄托着肖邦的思乡之情。

7. e小调圆舞曲(遗作)

《e小调圆舞曲》大约创作于1830年,出版于1851年5月,是肖邦死后出版的圆舞曲中第一首没有作品编号的作品.它是肖邦20岁离开波兰前不久创作的,人们认为它的创作时间早于肖邦生前出版的任何一首圆舞曲。

8. a小调圆舞曲(遗作)

李斯特在《弗雷德里克·肖邦》中提到这首《a小调圆舞曲》——“从1848年冬季开始,肖邦已经无法持续、系统地创作。他时常想完善一些作品的初稿,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担心自己的声誉,他要求把这些作品当着他的面烧掉……只留下最后一首夜曲和圆舞曲的手稿……”

9. 降A大调圆舞曲op.34 No.1

《降A大调圆舞曲》创作于1835年,他将这首舞曲呈献给黛莉伊男爵夫人。这首作品在肖邦全部的圆舞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不论是写作手法或内容,都表现得较为成熟。它弥补了前面几首圆舞曲稚嫩的地方,并使圆舞曲这一体裁渐渐完善,形成属于肖邦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10. a小调圆舞曲op.34 No.2

《a小调圆舞曲》是肖邦为了回应波兰反对俄罗斯帝国的起义失败而写。肖邦的朋友、钢琴家斯蒂芬·希勒提到,当他告诉肖邦,在肖邦所有的圆舞曲中他最喜欢这首时,肖邦回答说:“我很高兴,因为这也是我的最爱。”其小调的氛围、较缓的速度、突出的低音,以及流畅蜿蜒的旋律,使其成为肖邦最内敛、最悠扬的圆舞曲之一。

11. F大调圆舞曲op.34 No.3

《F大调圆舞曲》),作于1838年,肖邦将它献给好友黛克尔小姐,她很喜欢小猫,一直希望肖邦给她写一首关于小猫的曲子,于是肖邦就写了这首曲子送给她。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乐曲中部降B大调主题中带倚音的断奏旋律就像是小猫在钢琴上跳上跳下的声音,因此这首乐曲也常被后人称为“小猫圆舞曲”。

12. 降G大调圆舞曲op.70 No.1(遗作)

《降G大调圆舞曲》是肖邦1833年在巴黎创作的。乐曲的整体结构是复杂化的复三部曲式,中部扩大为二重三部曲式。它的主题快速、活泼、闪亮,乐曲中段,宽广的歌唱性旋律在平行三和弦的引领下温柔而和谐,令人无法忘怀。放缓的节奏和音乐性格的变化,展现了从旋转到摇摆的舞蹈,从顽皮的戏闹到抒情的遐想。

13. f小调圆舞曲op.70 No.2(遗作)

肖邦在1842年12月10日从巴黎写给伦敦的Anne Caroline de Belleville-Oury小姐的信中提到他的《f小调圆舞曲》——“很荣幸为你写下这首短小的圆舞曲,我请求你保存它。我不想把它公之于众。但是,我希望能听到你演奏它。”

14. 降D大调圆舞曲op.70 No.3(遗作)

在1829年10月3日写给好友的信中,肖邦坦言,他的《降D大调圆舞曲》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中的慢板部分,都暗含了他对一位年轻漂亮的歌手的一往情深。对于这首圆舞曲,肖邦告诉他的朋友:“注意那个标有 的地方,除了你,没有人知道”。但由于手稿已经丢失,现在已经无法确定肖邦把他的 放在哪里。这首圆舞曲采用复三部曲式,乐声委婉动人,充满着柔情蜜意。

15. 降E大调圆舞曲(遗作)

《降E大调圆舞曲》是一首关于“离别”的乐曲,是肖邦对世界的离别。对此,钢琴家吴牧野有着相似的感受——当他离开巴黎时,心境和肖邦在这首圆舞曲中所表现的感受完全一样,那是对于一切美好的回顾与留恋。

肖邦一生都是不断面对离别的,他在此的思考带着哲理意味。回忆,被永远封存于记忆中,是一种熟悉的气味,古朴而纯真。这首作品,像一个人刚刚起床,却忽然想不起自己在哪里,但又感觉置身于某种熟悉的气氛中,好像在很多年前经历过似曾相识的场景,但当他逐渐清醒过来,那种熟悉的幻觉也消失了,有种说不清的伤感。

在演奏中,吴牧野通常会升高一个八度,再重复演奏一次,在这种缓慢中,可以听得到钢琴的泛音,这种细腻中的不稳定,像梦境的边缘一般虚幻模糊。

16. 降D大调圆舞曲op.64 No.1

《降D大调圆舞曲》是肖邦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作于1847年,肖邦将它献给德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据说与肖邦相爱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豢养着一只小狗,它喜欢一个劲儿转圈圈,追逐自己的尾巴。正是这个可爱的场景,激发了肖邦创作这首圆舞曲的灵感,因此它也常被称作“小狗圆舞曲”。全曲有一种俏皮、疯狂的特质,很多段落会让人有旋转般的感觉。此外,因这首乐曲通常的演奏速度很快,故也被称为“一分钟圆舞曲”,以强调它的规模比较小。

17. 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

《升c小调圆舞曲》作于1846-1847年,题献给罗斯吉德男爵夫人。这首圆舞曲包含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一主题将叹息一般的音调和放慢了的圆舞曲节奏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忧伤的情绪;第二主题具有快速的旋转舞的律动;第三主题速度最慢,以悠长的歌唱性旋律,流露出深情的思虑和怀念。这首乐曲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之用,而是真正的 “圆舞曲抒情诗”。

18. 降A大调圆舞曲op.64No.3

《降A大调圆舞曲》献给布拉尼卡伯爵夫人,是肖邦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首圆舞曲。

19. 降A大调圆舞曲op.42

《降A大调圆舞曲》作于1840年,有人认为这是肖邦圆舞曲中最杰出的作品,发挥了钢琴技巧最高的效果。乐曲在圆舞曲节奏音型的伴奏下,创造出许多性格各异的主题旋律,既相互对比,又融于一体,就像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其中一个快速流动的华丽主题,先后出现六次,听起来像是一首回旋曲。

为我们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