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中华文学史上,有15篇经典古文被无数学子诵读和体会,是中学生的必学必背之作。它们有《出师表》《爱莲说》《陋室铭》《鱼我所欲也》《师说》等名篇,始终是熠熠生辉的文学之宝。这些文章,为人父母者,也一样可以学习,拿来充实。

我们就开始为您精选这15篇古文,从名篇的作者名家、文章解析说起,到从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借鉴意义说起,来获得古人智慧的真知和语文的提升。

*** 《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出师表千古贤文背诵(高考必备15篇经典古文)(1)

一、诸葛亮的前世今生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中。他从小生活贫苦,2岁母亲去世,7岁父亲去世,一家人靠叔父接济度日。

他生活的时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先是黄巾起义,接着又是没完没了的战争,天下四分五裂,特别是董卓叛乱,挟持皇帝逃亡长安,一路掠夺百姓财富。诸葛亮也随着叔父从家乡山东搬离到江西,后来又由于叔父官位被排挤,流落到荆州。

当时的荆州受到的战乱影响还不大,通过叔父的人脉,诸葛亮到刘表办的学堂读书,还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才德兼备的前辈。

但是两年后,叔父病逝,诸葛亮失去了依靠,他本想回山东,但是得到了周围好友的挽留,就还是和弟弟诸葛均搬到离襄阳西边20多公里的隆中居住,这一年,他才17岁,就已经看尽了人间沧桑,至亲之人都离他远去的岁月。

从17岁到27岁,诸葛亮一读就是十年,诸子百家、经世文史,无所不读,学识更长,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间尖子由此诞生,被人尊称为“卧龙”。于是就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他们的谈话就记录在《隆中对》中。

诸葛亮离开了隆中深山,来到刘备的阵营。作为军师,运筹帷幄,打了许多硬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尽量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承担了蜀汉的军事重任。他先挥师南征,平定南方,又多次北伐,北伐的目标就是曹魏,可惜未成。公元234年,他在与司马懿战于渭南时,积劳成疾,病故在军营中,这一年,他54岁。

二、为何有《出师表》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准备北伐之前的公元227年,给陛下刘禅上表的文章。有议论有抒情,饱含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情和自己的壮志。

节选精华: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文中,诸葛亮先说先帝的创业愿望没有实现就已逝,但还有许多将士舍身忘死,也算是对先帝的恩遇。然后,希望刘禅作为陛下要激发士气,奖惩分明,公正不偏倚。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远离贤臣,亲近小人,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诸葛亮说自己本事不起眼的草民,而先帝不因地位身份低微,三次委屈自己,亲自来拜访,和他商议天下之事,听取他的意见,这让他感动并且奋发,日夜鞠躬尽瘁为他效力。先帝将国家大事临终前托付给他,他日夜难寐,恐无法实现。于是,他南渡,深入不毛之地,现在要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他,若无法完成,可以治他的罪。

一边写表,一边流泪,不知说了什么。

诸葛亮出师表千古贤文背诵(高考必备15篇经典古文)(2)

三、文学价值和文风特点

《出师表》以诚挚的言语,分析当时局势,不断反复劝勉刘禅不要忘记先主刘备的遗志,要继承,要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和前仆后继的政治形势,阐述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迫切和必要,希望刘禅励精图治,改变只在西南一处隐蔽的被动局面;文章后半部分,诸葛亮从先帝的知遇之恩说起,缅怀刘备,感慨万千,并且表达了北伐务必成功的壮志凌云。

前半部分是进谏部分,起笔峥嵘,文笔详实。诸葛亮先从形势说起,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从而使对先帝的忠贞之情统领全文。继而以天下三分的大势,直言“益州疲敝”,痛感自身情况和条件很差,于是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后说“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那些忠诚之士幸亏还在,因为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忠心,所以还是有希望的。于是,提出了“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文章从国家存亡和忠臣忠于先帝两方面来谈,不同一般的提请建议,而是全方位让后主能真正听了动心和惊心。

文章第二部分,又回到了自己的与先帝的回忆,以“臣本布衣”起笔,叙述二十一年来的情况,与先帝的恩情。有两件事,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这一节叙述,并非多余,和上文也并非毫无瓜葛。因为首先,诸葛亮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达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谏言是从感情和忠诚上出发,别无他意,可让后主理解诸葛亮的用心良苦;第二,以自身从一介草民在先帝扶持下成为一代重臣,也启发后主要奋发图强。第三,通过写出先帝不计较身份悬殊,三顾茅庐,于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先帝任人唯贤,也希望后主也能知人善任。第四,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以后依然忠心不改,不遗余力,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总之,这后半部分的叙述,联系自身,以期能打动后主,并且愿意接受谏言,同时也是临行前的满怀哀愁的表白,波澜壮阔,深刻入里。

特别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更是表明了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从第一部分的谏言,说明出师的条件和基础,晓之以理;中间的叙事,让刘禅知道创业是多么艰难,也说明自己是出师的合适人选和条件,动之于情;最后起誓言出师,悲壮感慨,义不容辞。

四、相关试题

范题1:

  1. 将下列句子译成汉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
  2.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话:
  3.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 “开张圣听”的意思是:_____; "引喻失义“的意思是________.
  5. "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具体做法应当是:1)______ 2)_______ (原文回答)
  6. “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
  7.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 这确实是危机存亡的时刻啊。先帝不介意我的身份低微,出身卑微。
  2.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开张圣听:要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4. 亲贤臣,远小人
  5. 创业之激励;求贤若渴,亲自拜访诸葛亮;临危受命。
  6. 表达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的感恩和感激,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出师表千古贤文背诵(高考必备15篇经典古文)(3)

五、文章对今世的意义
  1. 用人:在文中,他反复劝诫、极力举荐贤良之才、忠诚之士。不管是治国还是治军,首先要重视人才的选用,其次就是对于人才的赏罚分明,视为整体,不可有任何偏袒,再次是对领导人来说,要不仅要求贤若渴,而且要开张圣听。
  2. 忠诚: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全文既不用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典故,但每句话既有为臣的谦逊,又有作为长辈的口吻。屈原写《离骚》是在被放逐的处境,因而文法隐蔽诡幻。而诸葛亮则不是如此,《出师表》里的忠君爱国是充沛的,是开朗的。文章虽然没有华丽辞藻,但是质朴语言让人感到诸葛亮作为一代智者的气势和衷心: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实,诸葛亮不仅写了《出师表》,他还有许多名篇,如《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治国》 --- 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

而最深我心是的诸葛亮的自我总结:

我本南阳种田人,偏临危受命挽狂澜既倒,一对酬三顾,两表感千秋,七擒六出,秋风知我忠谨心。

诸葛亮跟从了三位君主中当时最弱的刘备,他离开田地的时候,还劝诫弟弟不要荒芜农田,等他胜利归来,他要继续种田归隐。可是,他一去没有回来。

谁能七擒七纵,谁能六出祁山?他没有归来,最终结局失败。但是,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吗?空城计不需要过人的胆识吗?擒纵孟获不需要豁达的胸襟吗?知道魏延有反意仍用其人,不需要容人之心吗?六出祁山不需要坚韧的毅力吗?

这些不也是另一种成功吗?

———————————————————

文/叶正聆

这里是菁华汉英课堂,我们一起学习丰盈的中文、英文,爱学习,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