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枫桥夜泊想到的成语(多闻阙疑律诗和绝句中能用成语吗)(1)

最近,有几个朋友评论我的小诗时,指出诗里边不能用成语。看到评论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只知道绝句里尽量不要重字,律诗里重字则是大忌,那么律诗和绝句里究竟不能用成语?之前还真没想过,也真不知道。

我没有回复评论,因为心里没底。但这个问题始终悬在心里,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最近,睡觉前我都会翻阅《历代论史绝句选》,这本书是今年夏天在大同夜市上淘到的,出版日期距今约40年了。很巧啊,这两天在这本书里,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读了枫桥夜泊想到的成语(多闻阙疑律诗和绝句中能用成语吗)(2)

一、古人在绝句中用同一成语的例子

依然是举例子,我觉得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卧薪尝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说得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

这本书中有两首绝句都用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

越王 何士顒【清】

卧薪尝胆廿年中,报怨全凭越女功。

谋纵有成输一着,事人以色岂英雄?

咏史 袁绶 【清】

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

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这两人可都是清代有名的诗人,袁绶是袁牧的孙女。

那么,在古代或者至少在清代之前,是不是没有成语这个概念?如果是的话,这两个例子就不成立了。

百度汉语中对“成语”是这么解释的:1.习用的古语。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復不宜生涩求异。” 清人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清人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刘祁是金代人,任泰学又如此说,可见清代之前就有成语一说了。初步来看,例子还是成立的。而且李渔是清代诗词大家,对诗词颇有研究,他的理论还是很权威的。李渔说得很明白:没有合适的语言是不能造词的,可以引用成语。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着急下定论,光看一个时代的例子没说服力,毕竟社会一直在发展,诗歌也随之发展。

读了枫桥夜泊想到的成语(多闻阙疑律诗和绝句中能用成语吗)(3)

二、古人和今人在律诗和绝句中用同一成语的例子

再举个“虎踞龙蟠”的例子,其出处为: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指南京),因睹金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这个成语 刚开始特指南京,后来多形容地形优势。

我们来看三首都用“虎踞龙蟠”的诗。唐·雍陶《河阴新城》“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唐.许浑《途径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

这三首诗的作者,两个是唐人,一个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诗的形式是有绝句也有律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提出的著名口号,其中绿水青山成语出自宋代。我们就以绿水青山再举个例子,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我们从不同时代举例,又从诗的形式上分别找到了相关例子。这样应该有说服力了吧。

读了枫桥夜泊想到的成语(多闻阙疑律诗和绝句中能用成语吗)(4)

三、基本结论

成语应该是可以在律诗和绝句中引用的。当然了前提是必须引用得合适和恰当。其实不管什么词语也一样,都得基于这个前提,否则的话都不能用。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此。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首诗里很少有用两个成语的。这还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仔细想想也是:假如一首诗用几个成语,估计就跟一天三顿饭吃同一食物一样,必然会让人起腻和味同嚼蜡。

这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必然有漏洞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我们共同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图片作者)

读了枫桥夜泊想到的成语(多闻阙疑律诗和绝句中能用成语吗)(5)

#诗词# #美文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