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25岁的乾隆皇帝继位。由此,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将在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启他的统治之路,时间长达60年。在这60年的执政生涯中,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施政理念经历了多次变化,比如由刚即位的“宽仁”到后来的“严苛”,这期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乾隆的施政方式的转变?因此,对于乾隆一生的施政理念,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1)

一、乾隆的施政理念为何会由最初的“宽仁”变得“严苛”?

众所周知,在乾隆的父亲雍正统治时期,由于雍正的性格过于冷酷、严厉、刻薄、喜怒不定,所以造成在他的统治时期,君臣关系并不是很好,大臣见了雍正,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稍有犯错,便大祸临头;另外,雍正对手足兄弟的残酷,也让所有人触目惊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雍正在治国理念上过于严猛,凡事过犹不及,他的一系列酷烈的政策虽然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稳住了国家动荡的局面,但也几乎得罪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因此,在他死后,对他的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什么弑父、杀兄、屠弟、贪财、好色、酗酒、奸佞等等。总之,什么难听便放在雍正头上,可以说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位皇帝比雍正更委屈了,兢兢业业十三年,最后却换来的尽是些负面评价。

而这一切,年轻的乾隆都看在眼里,从小饱读诗书、将唐太宗视为楷模的他,立志要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而要完成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超越自己的父亲,甚至否定父亲的执政理念,这一点做到了,其它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2)

因此,在他继位后,与雍正统治时期的刻薄冷酷相比,乾隆的统治方式可谓让人如沐春风,大臣们在雍正手底下战战兢兢了十三年之后,终于在乾隆朝迎来了转变。

在君臣关系上,乾隆一改雍正时期的严酷风格,为了获得大臣们的信任,他办事经常从大臣们的角度出发替他们考虑,解决实际困难。即位后不久,便对雍正时期因贪污而受罚过重的官员都予以开释,并且一次性免除了69名官员的欠款。

另外,他十分尊重父皇给他留下的张廷玉、鄂尔泰等老臣,为了表现对他们的器重,常以“先生”“卿”来称呼,而且动不动就赏赐,对于自己拿不准或者不懂的事,经常向一些有资历的老臣们请教,虚心纳谏,很少从重处罚大臣。

在统治政策上,由于雍正时期的励精图治,为他留下了几千万两的国库存银。因此,他即位后不久,便下令免除了老百姓在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欠的税银。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底层老百姓的负担,更为他博得了爱民如子的名声。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3)

在处理家族关系上,乾隆的手段要比雍正温和许多,他对雍正时期的八阿哥、九阿哥家族从轻发落,恢复了他们王室贵胄的身份,那些被圈禁于高墙之内的王公贵族终于得以重见天日。甚至就连他父亲当时最大的政敌十四阿哥也被释放出狱。这一措施很快为乾隆扫除了皇室王公对雍正一脉的怨恨之情。

所以,与喜怒无常的雍正相比,乾隆的这些举动,对官僚集团来说,他们放心下提心吊胆了十三年的心;对老百姓来说,乾隆的即位之初的宽大之政,罢开荒、重视农业、免除赋税等举措,一下子赢得了老百姓的称颂。一时之间整个大清朝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关于乾隆即位之初的为政举措,《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乾隆皇帝即位,所颁布的诏令,善政不绝,四海之内,无不欢呼雀跃。”这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乾隆将是一位仁慈的君主。

但是,这种“仁慈”仅仅维持了十三年,乾隆的统治方式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4)

统治方式转变原因之一——富察皇后之死

乾隆十三年,弘历最喜欢的皇后富察氏去世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以至于因为富察皇后的死,导致了乾隆在统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

这一年,因为对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不满,乾隆一怒之下将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治以重罪,判处死刑,其手下的官员也一律被革职;这一年,因为对他的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丧期内的表现不满,他下令此二人以后绝不可继承大统;这一年,历经三朝的老臣张廷玉被乾隆玩弄于鼓掌之中;这一年,连在皇后丧期内剃个头都会成为死罪。如此种种,不仅是乾隆心理失衡的表现,更是他将要改变统治风格的表现。

其实,早在乾隆六年,乾隆就对手下官员的“怠政”情况已经极为不满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些贪污事件,官员腐败案不断发生,卖官鬻爵之事经常传到他的耳朵里面,国内大规模贩运私盐之事更是一再挑战着他的底线,再加上当时金川战争的失利。凡此种种,都推动着乾隆对自己的“宽大之政”的反思。

终于,富察皇后的死成了乾隆爆发的导火索。也正是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乾隆由儒入法,抛弃了他在即位之初极力维护的好形象,抛弃了“以礼治天下”的梦想,拿起了父亲留下的屠刀和鞭子;从这一年开始,他将一改过去的统治政策,变成一个生杀予夺、逞情而为的皇帝。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5)

统治方式转变原因之二——“伪奏稿”案

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二,乾隆收到了一封来自云贵总督所查获的密报,这份密报假借清朝著名大臣孙嘉淦之名,对乾隆的统治方式提出了批评,内容荒诞不经,语言粗鄙,说乾隆南巡浪费民脂民膏,滥杀官员,并对清王朝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读完此文后,我们可以想象乾隆当时的心情有多么愤怒。即位之初,他立志要做一个仁慈、开明,爱民如子的皇帝,他要像他的祖父乾隆一样以一个宽大仁厚的形象载入史册。

但是,这份“奏稿”打破了他的所有幻想。最后,当追查此稿的来源时,乾隆发现,事情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原来这份对他大肆污蔑的稿子已经传遍了全国,从上到下,人人争相传阅。不久之后,又发生了马朝柱反清案,湖北人马朝柱利用老百姓的迷信心里,大量聚集信徒,势力越来越大,妄图颠覆清朝的统治。

当这同时两件事摆到乾隆的案头时,乾隆猛然发现,他治理下的这个庞大帝国远不是他看到的那么四海升平、阳光灿烂。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国内所酝酿的危机随时会爆发,甚至危及到政权的稳定性。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6)

二、以上两件事对乾隆统治的影响

这两件事之后,乾隆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统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其统治方式产生了以下影响。其一,大规模制造文字狱,这一恐怖的措施,使清王朝内,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无不战战兢兢生活,生怕因为说错一个字而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其二,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大规模焚毁书籍,这些被焚毁的书籍包括明朝所留下来的大量典籍、民间所收藏的文化典籍以及乾隆自认为在民间存在的有反动言论的书籍,本着“宁左勿右”的原则,凡是涉嫌“反动”的图书,一律焚毁,以达到消灭记忆的效果。其三,刻意打击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大肆搓辱,使其丧失读书人最后的一点尊严,对精英知识分子达到一种由“训身到训心”的效果……

毫无疑问的是,在乾隆的一连串的组合拳的打击下,他已经收到了他想要的效果,此时整个清王朝已经完全匍匐在了乾隆脚下,唯乾隆之命是从。在朝中,大臣们与乾隆的关系完全变成了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读书人的脊梁骨已经完全被打断;在民间,老百姓丝毫不敢起反抗之心。乾隆觉得,他所统治下的清王朝已经固若金汤了……

乾隆作为皇帝的不好之处(治国由宽仁到)(7)

总结

雍正对大臣的严苛,本已经登峰造极。乾隆在即位之初,本想以宽治天下,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又走上了雍正的老路——以严治天下。最后则是青出于蓝,其对待大臣百姓的严苛程度已经完全超越了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