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一共有两位恭亲王,一位是康熙皇帝的弟弟常宁,这位恭亲王不太著名,而且不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因此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第二位恭亲王就是晚清大名鼎鼎的奕䜣。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1)

恭亲王早年照片

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他出生在道光十二年,生母是后来的孝静成皇后。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次子三子夭折,长子也在二十多岁时死去,据说是因为不争气惹怒道光,被道光误伤而死。

三个儿子的死让道光帝伤心了一段时间,好在后来道光帝又有了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道光帝爱憎分明,五子因为实在不喜欢被过继了出去,老七到老九太小,他喜欢的儿子就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䜣。而对这两个儿子,道光对奕䜣的喜爱还可以再加一个“最”字。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2)

道光皇帝画像

奕䜣是道光帝最喜爱的儿子,他从小天资聪颖,智商极高,再加上师从名儒,对儒家经典十分精通。同时奕䜣武艺出众,他曾经自创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这令道光帝十分高兴,一再对人说道:“这孩子像我,这孩子像我。”随后他亲自给儿子的枪起名为“棣华协力”、刀取名“宝锷宣威”,并且把清初名将多铎的战刀白虹刀赐给了儿子。

和奕䜣相比,他的四哥奕詝就显得不起眼了,除了排行靠前,基本上没什么优势,虽然母亲是皇后,但是很早就过世了,因此他没有母亲的支持;无论文武他都没有突出优点,自然难入父亲的法眼;而且他身体残疾,据说她的母亲为了让他提前出生抢占长子的名份,服用了药物,导致奕詝早产,腿有毛病。如果这样看来,这个皇位肯定是奕䜣的了,毕竟清朝并没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向来都是选贤。可惜的是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奕詝胜出,这是怎么回事?

奕詝虽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他有一个好老师杜受田。世上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出息的。杜受田自然希望自己学生能当皇帝,可是奕詝并没有优势,样样比不上奕䜣,这可怎么办?

看着老迈的道光帝和聪明伶俐的奕䜣,杜受田最后思索出一条夺取皇位的办法并且教给了自己的学生。

奕䜣聪明优秀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他被人时刻关注着,尤其是道光帝。人不可能不犯错,奕䜣也不能一直优秀,奕䜣一旦有过错也就会被无限放大,反而对自己不利;相反处于不利状态奕詝则属于无人关注的对象,只要小心谨慎不犯错就是优秀。同时他让奕詝大打亲情牌,道光帝这个时候老了,人一老就没有那么多雄心壮志,就特别注重亲情,老人不希望孩子有多大本事只希望子孙平安环绕膝前。

因此每当道光帝召见两个儿子聊天时问起国家大事,并说起自己身体有病的时候,奕䜣只是略微关心一下父亲,就投入的谈起国家大事!相反奕詝却不说话,只是跪在地上痛哭,表示对父亲身体不适感到忧伤。

道光帝晚年一直在考虑立储问题,这个时候清朝刚刚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国门,清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家满目疮痍,但是道光帝已经六十多岁无力改变现状,因此他希望选择一个优秀的儿子继承皇位,带领大清继续向前,如果这样奕䜣是最佳人选;不过他转念一想,又舍不得特别孝顺的四儿子奕詝,这么仁孝的儿子如果当皇帝一定会爱民如子,给百姓造福,因此他一直处于两难决断之中。

后来道光帝带着众人去打猎,这是奕䜣发挥才能的最佳机会。他在狩猎中猎物最多,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夸赞,相反奕詝一只猎物也没打到。道光帝就问他怎么回事?奕詝就用老师教导的话语说道:“现在正是春天,飞鸟野兽正是成长的时候,我不忍心杀死它们,违抗上天好生之德。”道光帝听了,十分高兴,情不自禁说道:“这真是为帝的人应该说的话。”从此他的内心开始倾向于奕詝。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要立储了,按照规定他谴走了所有太监宫女,一个人在宫中写立储密旨。据说有个太监在宫门处看到道光帝拿起笔刚要写,却又放下了,然后在书案前来回踱步,脸上满是愁容,看来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立谁为太子。

道光帝来回走了好久,思考了半天,突然长舒一口气,似乎决心已定,于是走到书案前,开始书写起来。

偷看的太监虽然看不见道光写的什么,但是根据道光用笔的动作,特别是其中一竖特别长,而奕䜣的名字最后一笔就是一竖,于是他认为道光帝最后选择了奕䜣。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道光帝病危,于是王公大臣和皇子们一起守在道光居住的慎德堂前等待最后时刻。

道光帝临终前特意将奕䜣叫到了跟前看了这个心爱的儿子一眼,随后叹了一口气,命人取来了立储密旨。

当着大家的面密旨被打开了,当大臣念道:“皇六子奕䜣……”大家都认为奕䜣已经成为皇太子了,奕詝已经出局的时候,马上峰回路转,“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䜣出局了,毫无优势的奕詝成为大清新的皇帝,在场所有人几乎都吃了一惊。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3)

道光立储密旨实物

奕䜣失掉了皇位,同时也失掉了一切,在父亲死后,他和哥哥奕詝的关系迅速恶化,以至于在咸丰年间,奕䜣都是个可有可无不受重视的人。

奕詝就是咸丰帝,他早年丧母,因此是被奕䜣的母亲静妃抚养长大的,因为年龄相差无几,奕詝和奕䜣关系很好,兄弟二人亲密无间,但是生于帝王家,关系再好面对皇位也不可能互相谦让,于是兄弟二人为争夺皇位开始心生嫌隙。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4)

咸丰皇帝画像

咸丰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父亲立储密旨中的内容很不满意,按理说立储只写自己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奕䜣写上,而且指名封亲王,甚至排在立自己为皇太子之前,这不是说明奕䜣比自己重要,而且给人以这个皇位是奕䜣让给自己的感觉!虽然不满毕竟是父亲的吩咐,于是他只能封奕䜣为亲王,不过他特意挑了“恭”这个字作为封号。为什么挑这个字?有句话是“兄友弟恭”,就是告诉奕䜣,对自己要恭敬,做到弟弟的本分,千万别以为这个亲王是父皇给你的就不把我放眼里。同时他没有丝毫重用奕䜣的意思,只是按照惯例,给了奕䜣一些闲职!不过毕竟是兄弟,虽然不用,但是生活上还是要优待的,于是他特意下令,让已经降爵的庆王一家腾府搬家,把庆王府赏给奕䜣做府邸,从此这里就被称作恭王府,而之前这就是著名的和珅的府邸。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5)

恭王府

王府不重要,面子最重要,奕䜣对四哥夺走自己的皇位并故意冷落自己这件事很生气,暗下决心一定要出这口气给自己争回面子。于是他积极争取让自己的母亲成为太后,没想到这个太后事件成为兄弟二人最后撕破脸的导火索。

静妃是奕䜣的生母,咸丰的养母。她自嫁给道光后先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咸丰生母孝全皇后死后,本想进位皇后,但是道光帝认为康熙皇帝一生立了三个皇后,追封了一个皇后,自己不能超过康熙皇帝,因此只是让静妃管理后宫,就是不封她为皇后。

咸丰帝登基后,静妃认为自己抚养皇帝有功希望晋封为太后,这样也算名正言顺了,奕䜣也希望母亲当太后,这样自己身价倍增,但是咸丰帝没有这样做,只是晋封养母为康慈皇贵太妃,这让奕䜣母子十分不满。

咸丰五年,静妃病重,咸丰虽然没有尊养母为太后,但是对养母还是很孝顺的,他急忙去看养母,在那里他看到了奕䜣。

奕䜣多次希望咸丰尊母亲为太后,但是都被拒绝了,这次他不能错过机会了,于是说道母亲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已经无力回天了,但是就是不咽气,看着很痛苦,想必是想获得太后的封号才肯闭眼。

咸丰一听养母病重也很着急,心情很是混乱,于是顺口答音说了几个“嗯哦”之类的词语,就是表示自己知道了。没想到奕䜣认为这就是咸丰同意了尊母亲为太后的旨意,于是赶紧让礼部起草旨意并公布了出去。

咸丰帝对奕䜣“假传圣旨”非常愤怒,不过他无法改变,毕竟皇帝金口玉言。于是只得尊养母为太后。不过他也有报复手段,在养母去世后,他下令裁减养母太后葬礼规格,同时养母的谥号不许写上父亲的谥号,使得养母的太后大打折扣。同时对活着的奕䜣,免去一切职务,让他成为了一个闲散王爷作为惩罚。

奕䜣从此坐上了冷板凳,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奕䜣终于反击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帝惊慌失措,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一乱局,于是带着老婆孩子和亲信逃到了热河,在走的时候,他想起了弟弟奕䜣。于是不怀好意的任命奕䜣为全权钦差,负责随后的和谈。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6)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种乱局奕䜣也从没见过,不过他没有害怕,相反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礼有节的同洋人进行谈判,当然弱国无外交,最后依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不过在这次历练中奕䜣的胆略和才能让人刮目相看。由于经常和洋人打交道,并且他排行老六,于是看不惯他的人给他起了个侮辱的外号“鬼子六”。

条约签订,北京安全了,但是咸丰帝却不愿意回来,最终死在了承德。虽然有矛盾但是亲情还在,奕䜣为哥哥的死很难过,但是随后的一件事让他马上火冒三丈。

哥哥死了,皇位自然由侄子载淳继承,这没有问题,但是辅政大臣居然没有自己,要知道自己可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相反远的不能再远的郑亲王怡亲王居然位列辅政大臣,他心中极为不满。恰巧这个时候承德传来消息,他的两位嫂子对八大臣也十分不满,因此招他前往商量对策。

好容易赶上这么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奕䜣绝不能错过,于是他主动要求前往承德奔丧。

对于这个合理的要求,八大臣不是没有顾虑,只是想了半天也没想到拒绝的理由,不得不同意其前往。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7)

顾命八大臣影视图片

到了承德后,奕䜣就和嫂子会面,商量了对策,奕䜣表示外国势力绝对没问题,同时这件事必须回北京处理。

之后发生了政变,顾命八大臣被处理,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奕䜣也被授予议政王头衔,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为清朝实权人物。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8)

总理衙门

奕䜣的眼界就是比他的哥哥咸丰高,因此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试图用洋人的办法来使大清壮大富强,同时他重用汉族官员,让他们极力剿灭太平天国,总之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清朝出现了中兴的苗头。

不过当共同的敌人消失后,昔日的盟友就开始转变成敌人了。奕䜣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了,他们当初结盟本来就是各有所需,两个人的思想政见根本不同,因此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覆灭,他们开始斗争起来。

一次他们因为政见不同再次争吵起来,争论是奕䜣用的汉人太多,说的吵了起来,慈禧突然说你事事与我为难,我革了你的职。面对慈禧的威胁,奕䜣毫不畏惧,他表示我是先皇第六子,你革了我的职,也革不了我的皇子。

这话气的慈禧当时就哭了起来,随后慈禧下令将奕䜣的议政王革掉,但是此时的奕䜣正是人生最辉煌地时候,势力庞大,虽然革掉议政王头衔,丝毫不影响奕䜣的权力,慈禧看到无法除掉奕䜣,自己现在还必须依靠奕䜣,只能忍下这口气,最后双方和好,并且在几年后,赐给奕䜣世袭罔替的特权,由此奕䜣成为清朝第二位恩封的铁帽子王。

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突发奇想要修复圆明园,这是一项耗资巨大不合时宜的工程。奕䜣以国事为重极力劝谏侄子不要这样做,国家财政困难,应该先忙国事。说得多了,同治很生气说道:“我的位置让给你当怎么样?”随后下令革去奕䜣的亲王世袭罔替,并且降爵为郡王。小皇帝的举动让慈安慈禧两太后大吃一惊,她们极力阻拦,在训斥了小皇帝后,恢复了奕䜣的世袭罔替。

奕䜣天真的以为大清朝还在自己的掌握中,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因此对慈禧毫不畏惧,但是慈禧在暗中积攒力量,于是大清权力对比开始改变,慈禧的力量开始上升而奕䜣力量开始下降,并且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奕䜣失去了一个制衡慈禧的帮手,同时长年和慈禧斗争使得他逐渐磨平了昔日棱角,变得锐气消退,逐渐的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因此很快就发生了“甲申易枢”,奕䜣毫无反击之力,被慈禧开除一切职务,从此赋闲在家十年之久。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9)

中年恭亲王照片

光绪十年爆发中法战争,以奕䜣为首的朝廷大臣对这次战争居然手足无措,拿不出应对方法,是战是和举棋不定,以致前方节节败退。

利用这个机会,慈禧马上下手,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全体人员全部罢免赶出权力中枢,代之以自己的亲信,至此慈禧彻底清除了奕䜣的全部党羽,获得了全部权力。

面对慈禧的突然袭击,奕䜣虽然不满但是无力还手只得认命,保住恭亲王的爵位回家养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在这个危难之时,慈禧太后想起了奕䜣,重新任命他为总理衙门大臣,但是奕䜣只是占了这个位子,出工不出力,其实这不能怪他,他面对这种困局实在无回天之力。

不久之后,光绪帝意图变法挽救王朝,因此召集王公大臣商量对策,认为只有变法才能拯救国家,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奕䜣一言不发,他是反对任何变法的,他一直坚持洋务运动,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用但是制度不能改。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10)

晚年恭亲王照片

不过奕䜣这个时候不管赞成变法还是反对变法,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他已经是一个无职无权赋闲多年的老人了,很快他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光绪二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据说奕䜣晚年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没想到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方家园是慈禧入宫前的住处,后来隆裕太后也是从这里入宫的,最后清朝真的是在隆裕太后手中灭亡,真没想到奕䜣居然一语成谶。奕䜣死后的谥号是“忠”,清朝亲王只有两个人获得这个谥号,另一个是多尔衮。

后人

奕䜣一生宦海沉浮,和皇位擦身而过,受打压多年,可谓不幸,没想到他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

奕䜣一共有四个儿子,两个夭折,长大成人两个。这两个里面老二被过继出去,只剩下一个长子,偏偏这个长子还是个不堪造就的纨绔子弟。

奕䜣长子名叫载澂,少年时十分聪慧,可惜成年后却成了个十足的浪荡子败家子。他年纪和同治相仿,因此被选为同治的伴读,但是他却经常带着同治出宫,甚至去烟花柳巷找乐子,据传说同治的死就是和出宫找乐子有关。带坏小皇帝这让奕䜣十分生气,他教育子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打骂,没想到这更刺激了载澂在外面胡作非为甚至达到了强抢民女的地步,最后奕䜣对这个儿子彻底失望,甚至骂这个儿子早该死了。

奕䜣死的时候,还活着的儿子只有载滢,但是这个儿子已经过继给了自己的八弟了,因此奕䜣在宗法上处于无嗣的状态,看来恭亲王只一代就结束了,按照惯例世袭罔替的亲王是不能断绝的,可是没有人继承这怎么办?

最后还是慈禧太后发话了,虽然她和奕䜣斗了几十年,但是毕竟没有彻底撕破脸,于是她下旨让载滢的儿子溥伟过继给早死的载澂为嗣,以长孙的名义继承恭亲王爵位。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11)

溥伟照片

小恭亲王溥伟是清朝末年有名的狂人,他对皇位的渴求毫不隐晦。在他看来,光绪皇帝是载字辈,他没有儿子,而且体弱多病,因此下一位皇帝肯定会从溥字辈中选出。哪能选谁,溥字辈中只有自己。他给自己罗列出了好几条理由一是自己年长,二是自己的爵位最高,三是自己祖父功劳巨大,四是自己才能卓绝。无论怎么算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现实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他自认为最适合当皇帝的理由反倒是慈禧最忌讳的事,凭他这几条优势根本就不能当皇帝。

慈禧对光绪越来越不满的时候,选择了端王的儿子溥儁作为大阿哥这就是著名乙亥建储,这对溥伟是一个重大打击。

之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溥儁被废。溥伟认为这次没问题了,宗室中舍我其谁,没想到最后慈禧太后居然选中醇亲王一系的三岁的溥仪,这让溥伟怒火中烧,他甚至于在宫门大生嚎叫以示不满,这就是有名的“恭王咆哮宫门事件”。此刻的慈禧已经处于弥留,正在向载沣交代后事,面对载沣的叩头立辞和溥伟的闹事,她说了一句“如觉力不胜任,溥伟最亲,可引以为助”。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12)

溥仪照片

这句话被溥伟知道了,当不了皇帝当个议政王也好,没想到等到宣布那天居然没提这件事,他又一次愤怒了,结果被张之洞一顿数落,无言以对。

失去皇位,失去权力,溥伟很生气,很快生气染病。两个宗室聊天说到这件事,一人说道:“恭亲王这是心病啊,看来得用石膏一惊知母八两才行。”另一个人连忙说道:“不用,只要皇帝一个,江山一座就行了。”

溥伟的不满路人皆知,以载沣为首的醇亲王一系自然会防备他,因此只给了他禁烟大臣等虚职。

不过溥伟却没闲着,而是实干起来。载沣一上台就开始计划除去袁世凯,收回他掌握的军政大权。溥伟非常积极,并坚决主张杀掉袁世凯,甚至拿出了道光赐给他爷爷的白虹刀,表示这刀可以先斩后奏。不过以他为首的青年权贵终究是斗不过经验丰富的老臣,袁世凯的势力盘根错节绝不可能像溥伟说的那样这么容易就除掉,最后只能以足疾为由开除了事。

以载沣为首的皇族没有能力力挽狂澜,最终清朝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清朝不得不开会讨论前途。溥伟坚决反对退位,并表示“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可是他一个人挡不住时代潮流,最后清朝只能宣布退位,溥伟坚持不再退位诏书上签字,并随后逃到了青岛。

溥伟一心想复辟清朝,他认为这个重任只能落在自己身上,于是他一面在青岛过着豪华的王爷生活,一应吃喝日用只要老字号而且均从北京采买。另一面他积极参加复辟活动,将大量金钱投入到其中,甚至将恭亲王府卖了。

可是他的这些作为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变得穷困潦倒。为此他不惜投靠侵略者,妄图借助日本的力量实现他的复辟皇帝梦想。

溥伟与当时的日本侵略组织头目满铁总裁内田康哉有交情,通过他,溥伟看到了希望,日本有意在东北建立一个所谓“明光帝国”,而皇帝就是他。溥伟对此高兴坏了,甚至迫不及待地前往沈阳的皇陵,拜祭祖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溥伟的美梦做得很好,但是日本经过商量认为溥伟不够格,对日本没有用处,相反溥仪名头最大,对日本有用。于是日本抛弃了溥伟,反而利用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溥伟的皇帝梦想再次破灭,之后溥伟前往长春拜见溥仪想捞个伪满官当当,但是溥仪对他十分防备,甚至连饭钱差旅费都没给,穷困潦倒的溥伟无处可去最后孤零零的死在了长春的一间旅馆里。

溥伟死后,他的儿子毓嶦穷困潦倒,恰巧这个时候溥仪做起招兵买马复辟大清的美梦,于是毓嶦去投靠溥仪寻求生路。当然溥仪只是个傀儡,毓嶦到了他身边成了一个仆人和跟班,前后二十多年,最后一起被抓,后来特赦出狱,一直生活在北京2016年去世,享年93岁。

奕䜣还有一个孙子,也是载滢的儿子,名叫溥儒,清朝灭亡后改名溥心畲,他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艺术成就能够与张大千并列,当时人称“南张北溥”。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13)

清朝的九大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14)

溥儒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