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郡,◆指擔任一郡長官,治理地方○[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岑參]在[西安]幕府,詩云:‘那知故園月,也到[鐵關]西’[韋應物]作郡時,亦有詩云:‘寧知故園月,今夕在西樓’”[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补证条目■指担任一郡长官,治理地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王東亭與張冠軍善王既作吴郡,人問小令曰:‘東亭作郡,風政何似?’”,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君誉华府楼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君誉华府楼盘(君郡090)

君誉华府楼盘

作郡,◆指擔任一郡長官,治理地方。○[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岑參]在[西安]幕府,詩云:‘那知故園月,也到[鐵關]西。’[韋應物]作郡時,亦有詩云:‘寧知故園月,今夕在西樓。’”[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补证条目■指担任一郡长官,治理地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王東亭與張冠軍善。王既作吴郡,人問小令曰:‘東亭作郡,風政何似?’”

佐郡,◆協理州郡政務。指任州郡的司馬、通判等職。○[唐][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佐郡[浙江]西,病閑絕趨馳。”○[唐][白居易]《忠州刺史謝上表》:“猶蒙聖慈,曲賜容貸,尚加祿食,出佐[潯陽]……豈意天慈,忽加詔命:特從佐郡,寵授專城。”○[宋][陸游]《上二府乞宮祠啟》:“白首而困下吏,久安佐郡之卑;黃冠而歸故鄉,輒冀奉祠之樂。”○[明][何景明]《送衛進士推武昌》詩:“少年佐郡[楚]城居,十郡風流盡不如。”

壯郡(壮郡),◆大郡,大府。○[明][沈德符]《野獲編‧河漕‧徐州》:“宜改[徐]([徐州])為府,以其分土為[彭城縣],并舊屬邑而五,南則益以[邳][宿],北則益以[鄒][濟寧],便可屹然成壯郡。”

州郡,◆1.州和郡的合稱。亦泛指地方上。○[漢][班固]《西都賦》:“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後漢書‧王龔傳》:“[永和]元年,拜太尉。在位恭慎,自非公事,不通州郡書記。”◆2.指州郡的長官。○[漢][蔡邕]《郭有道碑文》:“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唐][劉知幾]《史通‧世家》:“至於[漢]代則不然,其宗子稱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

枝郡,◆指[漢]代郡國的屬郡。○《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晁錯]﹞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枝郡。”按,《漢書‧晁錯傳》作“支郡”。

支郡,◆1.指[漢]代諸侯國的屬郡。○《漢書‧晁錯傳》:“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顏師古]注:“支郡,在國之四邊者也。”按,《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作“枝郡”。2.[唐]末[五代]時,各地節度使割據一方,兼領數州,稱為“支郡”。○《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始,[唐]及[五代]節鎮皆有支郡。○[太祖]平[湖南],始令[潭朗]等州直屬京,長吏得自奏事,其後大縣屯兵,亦有直屬京官者,[興元]之[三泉]是也。戊辰,上納[瀚]([李瀚])言,詔[邠]、[寧]、[涇]、[原]等州直屬京,天下節鎮無復領支郡者矣。”

遠郡(远郡),◆遠方之郡。泛指邊遠地區。○《漢書‧張敞傳》:“臣[敞]願於廣朝白發其端,直守遠郡,其路無由。”○《晉書‧楊方傳》:“[方]在都邑,搢紳之士咸厚遇之,自以地寒,不願久留京華,求補遠郡,欲閑居著述。”○[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仇大娘》:“[仲]有前室女[大娘],嫁於遠郡。”

營郡(营郡),◆指有駐軍之郡。○《後漢書‧陳龜傳》:“自頃年以來,[匈奴]數攻營郡。”○[李賢]注:“謂郡有屯兵者,即護[羌]校尉屯[金城],[烏桓]校尉屯[上谷]之類。”

雄郡,◆地勢險要,轄境遼闊,人阜物豐的大郡。○[唐][韋應物]《始至郡》詩:“[湓城]古雄郡,橫[江]千里馳。”

鄉郡(乡郡),◆指家鄉所在之郡。○[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先公晚在鄉郡,但寢與食外,朝夕惟處道室中靜默。”○[明][高明]《琵琶記‧丹陛陳情》:“若還念臣有微勞,鄉郡望安置,庶使臣忠心孝意得全美。”○[清][惲敬]《答趙青州書》:“往歲在鄉郡,[敬]將返[江]右,而先生有[關中]之行。”

吳郡星郎(吴郡星郎),◆[吳]地楊梅的美稱。○[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中:“[閩]士赴科,[吳]人赴調,各以鄉產自誇;[閩]曰荔支,[吳]曰楊梅。有題壁曰:‘[閩]鄉玉女含冰雪,[吳]郡星郎駕火雲。’”

望郡,◆地理位置重要的郡邑;有聲望的郡邑。○《晉書‧孝武帝紀》:“[三吳]奧壤,股肱望郡。”○[宋][曾鞏]《母陳氏追封潁川郡太夫人制》:“陪京望郡,俾定新封,服我命書,尚其不泯。”

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陳書‧高祖紀上》:“內難初靜,諸侯出關,外郡傳烽,[鮮卑]犯塞。”○[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宋史‧食貨志上三》:“[王珪]奏曰:‘外郡用錢四十可致斗米於京師,今京師乏錢,反用錢百坐倉糴斗米,此極非計。’”

雙頭郡(双头郡),◆古代由一人兼管的兩個郡。○[清][錢大昕]《廿二史考异‧魏書二》:“[汝陰]、[弋陽]二郡,[蕭衍]置雙頭郡,[魏]因之。雙頭郡者,兩郡同治,一人帶兩郡守也。此本[汝陰郡]地,又僑立[弋陽郡],《宋志》所謂帖治。”

屬郡(属郡),◆所屬的郡縣。○[唐][韓愈]《送李尚書赴襄陽》詩:“賜書寬屬郡,戰馬隔鄰疆。”○[宋][周密]《齊東野語‧方巨山爭體統》:“初非總領之幕客,亦非[湖][廣]之屬郡。”

蜀郡,◆[秦]滅古[蜀國],始置[蜀郡]。○[漢]仍其舊,轄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陳皇后]﹞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隸續‧漢建平郫縣碑》[宋][洪適]釋:“[郫]者,[蜀郡]之邑。此碑今出於[蜀中],名之《蠶崖碑》,當是指其地名也。”參閱《漢書‧地理志上》、《嘉慶一統志‧成都府》。

山郡,◆指偏僻的郡縣。○《三國志‧蜀志‧劉封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唐][呂溫]《道州夏日早訪荀參軍林園敬酬見贈》詩:“山郡本來車馬少,更容相訪莫辭喧。”○[明][李夢陽]《襄陽篇奉寄同知李公》詩:“幸且便山郡,聊遊謝羈縛。”

三十六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裴駰]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清][姚鼐]《覆談孝廉書》:“按《秦始皇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為三十九郡。至[秦]亡時,或更有分合,不知凡若干郡也。”

三鹿郡公,◆三“鹿”合為一“麤”字,用為對粗疏之人的譏稱。○[唐][馮贄]《雲仙雜志‧三鹿郡公》引《幽燕記》:“[袁利見]為性頑獷,[方棠]謂[袁生]已封三鹿郡公,蓋譏其太粗疏也。”

請郡(请郡),◆指古代京官請求外放,任州郡長官。○[宋][王安石]《知制誥沈遘知杭州制》:“比抗章而請郡,期調膳以奉親。”○[宋][王安石]《送王蒙州》詩:“請郡東南促去程,拍堤[江]水照紅旌。”

乞鄉郡(乞乡郡),◆舊時官吏請調往故鄉任職。○《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四年》:“知諫院[蔡襄]以親老乞鄉郡。己酉,授右正言,知[福州]。”

僻郡,◆邊遠的郡。○[唐][韓愈]《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人謂[韋]侯美士,考功顯曹,[盛山]僻郡,奪所宜處,納之惡地,以枉其材,[韋侯]將怨且不釋矣。”○[宋][韓琦]《壬辰重九即席》詩:“退求僻郡疑邀寵,甘老窮邊似好權。”

旁郡,◆1.附近的州郡。○《漢書‧黥布傳》:“﹝[淮南王]﹞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新唐書‧竇建德傳》:“踰[太行],入[上黨],傳檄旁郡。”◆2.別的州郡。○[宋][張耒]《寓陳雜詩》之二:“故人在旁郡,書信不能屢。”

內郡國(内郡国),◆指內地的郡及諸侯國。○《漢書‧宣帝紀》:“詔內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顏師古]注引[韋昭]曰:“中國為內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成帝]時,內郡舉方正,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士。”

六郡,◆指[漢]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漢書‧地理志下》:“[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顏師古]注:“六郡謂[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河西]。”○[南朝][梁][何遜]《七召‧儒學》:“六郡湊其衣冠,五陵窮其軌躅。”○[唐][楊炯]《劉生》詩:“卿家本六郡,年長入[三秦]。”○[唐][張九齡]《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說赴朔方軍》:“聞風六郡勇,計日五戎平。”

列郡,◆1.諸郡。○[漢][鄒陽]《上書吳王》:“何則?列郡不相親,萬室不相救也。”○《後漢書‧朱浮傳》:“今天下幾里,列郡幾城,奈何以區區[漁陽]而結怨天子?”[清][方東樹]《<劉悌堂詩集>序》:“[桐城]於地勢尤當其秀,毓山川之靈獨多,人文最盛,故常為列郡冠。”◆2.謂建置郡治。○《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遠跡疆埸,列郡大荒。”○[李善]注:“[班固]《漢書》述曰:‘列郡[祁連]。’”◆3.大郡。○[宋][周密]《齊東野語‧方巨山爭體統》:“總領雖大,[湖][廣]之尊;[南康]雖微,[江]東列郡。”

連州跨郡(连州跨郡),◆謂遍及各地。○[唐][楊炯]《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連州跨郡,邁[陶氏]之隆基;開國承家,掩[張]門之累葉。”○[唐][高適]《後漢賊臣董卓廟議》:“而[山]東義旗,攘袂爭起,連州跨郡,皆以誅[卓]為名。”亦作“連州比縣”。○《陳書‧高祖紀上》:“自八紘九野,瓜剖豆分,竊帝偷王,連州比縣。”

郡佐,◆郡丞。郡守的佐貳。○[唐][常建]《潭州留別》詩:“宿帆謁郡佐,悵別依禪林。”○[清][方文]《聞陳階六給事丘曙戒編修俱外轉悵然有作》詩:“[丘]何為郡佐,咄咄殊可異。”

郡主,◆郡公主。○[晉]始置。○[唐]制太子之女為郡主。○[宋]沿[唐]制,而宗室女亦得封郡主。○[明][清]則親王女為郡主。○《世說新語‧賢媛》“[桓公][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南朝][梁][劉孝標]注引《妒記》:“[桓]平[蜀],以[李勢]女為妾,郡主凶妒。”○[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親王女為和碩格格,漢文稱郡主。”

郡治,◆1.郡守府署所在的首縣。○[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2.郡守的治所。○[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上元[吳縣]放燈,﹝知縣[王子溶]﹞召太守為客,郡治乃寂無一人。”

郡志,◆地方志的一種。記錄一郡山川、物產、人文等情況的書。○[宋][范成大]著有《吳郡志》。○[清][方文]《山行八詠‧東古山》:“郡志名[東古],村人號[比山]。”○[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古無類書,無字書,又無字彙,故《三都》、《兩京》賦,言木則若干,言鳥則若干……[洛陽]所以紙貴者,直是家置一本,當類書、郡志讀耳。”

郡政,◆一郡之政事。

郡章,◆郡太守的印璽。借指郡太守。○[唐][劉禹錫]《蘇州謝上表》:“始從郎署,出領郡章。”○[宋][秦觀]《代賀皇太后受冊表》:“臣謬通屬籍,叨假郡章。”

郡齋(郡斋),◆郡守起居之處。○[唐][白居易]《秋日懷杓直》詩:“今日郡齋中,秋光誰共度?”[唐][李商隱]《華州周大夫宴席》詩:“郡齋何用酒如泉,飲德先時已醉眠。”○[清][趙翼]《鎮安土俗》詩:“城中屋少惟官廨,牆上山多逼郡齋。”

郡邑,◆府縣。○[唐][元稹]《茅舍》詩:“牧民未及久,郡邑紛如化。”○[清][方文]《贈錢馭少》詩:“風塵催戰鼓,郡邑走降書。”○[清][孫枝蔚]《代書寄呈大兄伯發》詩:“郡邑久蕭條,如患染肢膚。”◆补证条目■府县。也指府县官。○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语·贤媛》:“汝父昔罷豫章,徵書朝至夕發。汝去郡邑數年,爲物不得動,遂及於難,夫復何言?”

郡學(郡学),◆郡國的最高學府。○《明史‧太祖紀二》:“是月,﹝[太祖]﹞命[寧越]知府[王宗顯]立郡學。”○[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緒言:“[漢]時立太學和郡學,講授五經,太學與郡學成為全國的大小文化中心。”參閱《漢書‧循吏傳‧文翁》。

郡姓,◆一郡的大姓望族。○《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眾議[薛氏]為[河東]茂族。帝曰:‘[薛氏],[蜀]也,豈可入郡姓!’”[胡三省]注:“郡姓者,郡之大姓、著姓也。今百氏郡望,蓋始於此。”

郡縣(郡县),◆郡和縣的並稱。郡縣之名,初見於[周]。○[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國內為三十六郡,為郡縣政治之始,[漢]初封建制與郡縣制並行,其後郡縣遂成常制。○《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魏書‧崔浩傳》:“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漢]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明][解縉]《送劉繡衣按交阯》詩:“城郭新開[秦]郡縣,山河原是[漢]金湯。”亦謂設置郡縣。○《新五代史‧職方考》:“嗚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清][魏源]《聖武記》卷六:“且[安南]自[五季]以來……前代曾郡縣其地,反側無常,不足廑南顧之憂乃允其請。”

郡下,◆謂郡守所在地。○[晉][陶潛]《桃花源記》:“﹝漁人﹞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郡望,◆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如[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汝南][周氏]等。○[明][楊慎]《丹鉛總錄‧郡姓》:“虛高族望,起於[江]南。言今之百氏郡望,起於[元魏][胡]虜之事,何足為據也。”○[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群望》:“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魯迅]《吶喊‧阿Q正傳》:“第四,是[阿Q]的籍貫了。倘他姓[趙],則據現在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

郡王,◆爵位名。其名始於[西晉]。○[唐][宋]以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號。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級稱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唐][韓愈]《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夫人姓[盧氏],[范陽]人……少府監[西平]郡王贈工部尚書之夫人。”○《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咸安]郡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前年有一位郡王奉旨管理神機營,他便對人家說:‘我今天得了這個差使,一定要把神機營整頓起來。’”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官爵封建》及《通志‧職官六‧歷代王侯封爵》。

郡庭,◆郡署的公堂。○[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蠻人持﹝笻竹杖﹞至[瀘][敘]間賣之……郡中有蠻判官者為之貿易。蠻判官蓋郡吏。然蠻人懾服,惟其言是聽。太不直則亦能群訟于郡庭而易之。”

郡廳(郡厅),◆郡府的廳堂。○[宋][趙抃]《玉泉亭》詩:“潺潺朝暮入神清,落澗通池遶郡廳。”

郡屬(郡属),◆郡守的屬員。○《史記‧儒林列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

郡書(郡书),◆古代史志的一種。記載鄉邦耆舊事跡的方志。○[唐][劉知幾]《史通‧雜述》:“[汝潁]奇士,[江][漢]英靈,人物所生,載光郡國。故鄉人學者,編而記之,若[圈稱]《陳留耆舊》、[周斐]《汝南先賢》、[陳壽]《益都耆舊》、[虞預]《會稽典錄》。此之謂郡書者也。”○[浦起龍]通釋:“此謂鄉邦舊德之書,視史家為繁。”

郡守,◆郡的長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廢封建設郡縣,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為佐。○[漢][唐]因之;[宋]以後郡改府,知府亦稱郡守。○《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幸得備郡守,專治千里,不聞仁愛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顧乘刑罰多刑殺人。”○[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郡守宴客,初就席,[子溶]遣縣吏呼伎樂伶人,即皆馳往,無敢留者。”○[清][黃之雋]《海嘯歌》:“郡守告予往勘災,[華][婁]兩宰同去來。”

郡試(郡试),◆[漢]代謂各郡於歲終講武校獵以簡選材勇之士為郡試。○《後漢書‧耿弇傳》“﹝[弇]﹞常見郡尉試騎士,建旗鼓,肄馳射,由是好將帥之事”[李賢]注引《漢官儀》:“歲終郡試之時,講武勒兵,因以校獵,簡其材力也。”

郡人,◆郡境居民。○《唐代墓志汇编·大周故同州白水县令下博孔君墓志铭并序》:“遂家於兗州曲阜縣,故爲郡人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江为》:“爲,考城人,宋江淹之裔,少帝時,出爲建陽吴興令,因家,爲郡人焉。”◆指当地百姓。○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永嘉郡有百簿瀨,郡人斷水捕鱼,宰生禱祭,以祈多獲。”○《三国演义》第九二回:“維自幼博覽羣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爲中郎將,就參本郡軍事。”

郡牧,◆郡守。郡的行政長官。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黃頗》:“[頗],[宜春]人,與[肇]([盧肇])同鄉,[頗]富而[肇]貧,同日遵路赴舉。郡牧餞[頗]離亭,[肇]駐蹇十里以俟。”

郡門(郡门),◆郡城之門。○[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脩復》:“[顏真卿]為[平原]太守,立三碑,皆自撰親書。其一立於郡門內,紀同時臺省擢牧諸郡者十餘人。”

郡馬(郡马),◆郡主的丈夫。○[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水滸傳》第九九回:“郡主郡馬,屢次斬獲,兵威大振,兵馬直抵[昭德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這[蘇州]撫臺姓[葉],號叫[伯芬],本是赫赫侯門的一位郡馬。”

郡厲(郡厉),◆舊時謂府州設壇祭祀本境內無人祭祀的鬼神。詳“邑厲”。

郡吏,◆郡守的屬官。○《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延年]少學法律丞相府,歸為郡吏。”○[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趙元淑]以郡吏從班,見司徒而不拜。”○[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蠻判官蓋郡吏,然蠻人懾服,惟其言是聽。”

郡課(郡课),◆《後漢書‧百官志五》:“﹝令、長、侯國之相﹞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劉昭]注引[胡廣]曰:“秋冬歲盡……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漢]代指郡對屬縣官吏的年終考績。後因以“郡課”借指基層地方官的治績。○[唐][韓愈]《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初如遺宦情,終乃最郡課。”

郡君,◆1.古代婦女的封號。○[漢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兒]為[平原君],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為郡君,母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稱郡君,[清]唯貝勒之女及親王側福晉之女稱郡君。○《北齊書‧段韶傳》:“啟求歸[朝陵公],乞封繼母[梁氏]為郡君。”○[宋][蘇軾]《故龍圖閣學士滕公墓志銘》:“娶[李氏],[唐]御史大夫[栖筠]之後,[晉卿]之女,累封[建安]郡君。”○[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親王女為和碩格格,漢文稱郡主。側妃生者降二等為郡君。”○[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貝勒女為貝勒多羅格格,稱郡君。”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嬪御命婦》。2.妓女。○[唐][孫棨]《北里志‧牙娘》:“[趙為山],每因宴席偏眷牙娘,謂之郡君……他日[為山]自外歸,內子謂[為山]曰:‘今日顏色甚悅暢,定應是見郡君也。’”

郡界,◆謂郡治範圍之內。○《後漢書‧袁閎傳》:“﹝[閎]﹞父[賀],為[彭城]相。○[閎]往省謁……既而辭去,[賀]遣車送之,[閎]稱眩疾不肯乘。反,郡界無知者。”

郡將(郡将),◆郡守。郡守兼領武事,故稱。○《後漢書‧皇甫規傳》:“臣窮居孤危之中,坐觀郡將,已數十年矣。”○[李賢]注:“郡將,郡守也。”○《漢書‧酷吏傳‧嚴延年》“[繡]見[延年]新將”[唐][顏師古]注:“新為郡將也,謂郡守為郡將者,以其兼領武事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於是追拜[畿]為[河東]太守”[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時]([張時])[畿]([杜畿])相見,於儀當各持版。○[時]歎曰:‘昨日功曹,今為郡將也!’”[清][梁章鉅]《稱謂錄‧郡將》:“郡將始見《馬援傳》。○[宋]時郡守稱郡將,蓋以朝臣出知列郡,其結銜稱知某州軍州事者。”◆补证条目■郡守。郡守兼领武事,故称。○汉王充《论衡·齐世》:“會稽孟章父英爲郡決曹掾,郡將撾殺非辜,事至覆考,英引罪自予,卒代將死。”

郡寄,◆謂作郡太守。○《宋史‧黃洽傳》:“[藝祖]懲藩鎮偏重之失,不欲兵民之權聚於一夫之手。今使主兵官兼郡寄,是合兵民權為一。”○[宋][陸游]《會慶節賀表》之二:“茲膺郡寄,復在王畿。”

郡侯,◆1.爵名。○[晉武帝]封[羊祜]為[南城侯],置相,與郡公同,為郡侯之始。歷代因之。○[金]之郡侯位在郡王、國公、郡公之下。○[元]與[金]同,[明]以後廢。參閱《通典‧職官十三》。2.一郡之長,知府。○[閩][徐夤]《寄僧寓題》詩:“安眠靜笑思何報,日夜焚修祝郡侯。”

郡號(郡号),◆冠以郡名的縣君封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孤寒時節教俺且充個‘張嫂’,甚富貴後教別人受郡號?”[凌景埏]校注:“縣君封號上有郡地名,稱‘××縣君’,‘郡號’就是指縣君的郡地稱號。”

郡國(郡国),◆郡和國的並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南北朝]仍沿郡、國並置之制,至[隋]始廢國存郡。後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史記‧酷吏列傳》:“上乃拜[成]為關都尉。歲餘,[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值[寧成]之怒。’”[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尋,得其原本。”○[唐][元稹]《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當[乾元]、[廣德]之間,郡國多事。”○[清]劉逢源《郭泰》詩:“博帶雍容七尺身,遨遊郡國擅人倫。”

郡郭,◆1.郡城的郊野。○[唐][張繼]《閶門即事》詩:“試上[吳]門看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2.郡城。○[唐][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詩:“[餘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清][施閏章]《溪漲》詩:“舟航浮郡郭,荇藻罥樓臺。”

郡公,◆爵名。○[晉]始置,亦稱開國郡公。歷代因之。○[明]初尚有郡公之封,後廢。○《晉書‧王沈傳》:“前以翼贊之勳,當受郡公之封。”○[宋][高承]《事物紀原‧官爵封建‧郡公》:“[後漢][光武][建武]十三年以土無二王,爵不過公,於是以[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功臣悉為公。○[晉]始曰開國郡公也。”

郡閣(郡阁),◆見“郡閤”。

郡府,◆郡守的官署。○《晉書‧謝尚傳》:“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為[尚]造烏布帳。”○[唐][王昌齡]《送韋十二兵曹》詩:“平明趨郡府,不得展故人。”

郡符,◆郡太守的符璽。亦借指郡太守。○[唐][韓愈]《祭馬僕射文》:“于[泉]于[虔],始執郡符,遂殿[交州],抗節[番禺]。”○[唐][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翻身落霄漢,失腳到泥塗。○[博望]移門籍,[潯陽]佐郡符。”自注:“予自太子贊善大夫出為[江州]司馬。”○[明][方孝孺]《蜀三守贊‧張公詠》:“惟[忠定公]萬夫之傑,屢剖郡符,有聲烈烈。”

郡乘,◆郡志,郡史。○[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四》:“以神仙著郡中,則[張玄真]其人,舍是渺不復聞,即郡乘紀載亡幾。”○[清][周亮工]《與王隆吉書》:“頃[汪舟次]來索愚在[廣陵]諸詩文,欲入郡乘。”

郡城,◆1.郡治的城垣。○《南史‧齊紀上‧武帝》:“[齊興]太守[劉元寶]於郡城塹得錢三十七萬,皆輪厚徑一寸半,以獻,上以為瑞,班賜公卿。”◆2.郡治所在地。○[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詩:“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遶郡城。”○[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白秋練》:“妾[白]姓。有息女[秋練],頗解文字。言在郡城,得聽清吟,於今結想,至絕眠餐。”

郡朝,◆郡署的廳事。亦指郡守。○《後漢書‧劉寵傳》:“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清][顧炎武]《日知錄‧上下通稱》:“[漢]人有以郡守之尊稱為本朝者……亦謂之郡朝。”

郡博士,◆府學學官。○[清][侯方域]《重修書院碑記》:“凡書院之為舍者幾楹,其侵而居之者幾何家……各以聞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亦省稱“郡博”。○[清][趙翼]有《酬嗇生郡博》詩。

郡博,◆見“郡博士”。

郡伯,◆爵名。○[金]置。○[元]因之。○[明][清]時亦稱知府為郡伯。○《金史‧百官志一》:“正從一品曰郡王,曰國公;正從二品曰郡公;正從三品曰郡侯;正從四品曰郡伯。”

郡兵,◆地方武裝力量。○[漢]沿[秦]制置材官於郡國,郡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職甲卒。中央有南、北軍。○[漢武帝]時更置八校,隸屬於北軍。國家有事,則調發郡國之兵。○[唐]代府兵,基本上沿襲[秦][漢]郡兵舊制。參閱《文獻通考‧兵考》。

絕郡(绝郡),◆邊遠的郡縣。○《後漢書‧龐參傳》:“孤城絕郡,以權徙之;轉運遠費,聚而近之;徭役煩數,休而息之。”

九郡,◆猶言五湖四海。○[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摺:“你比[無鹽]敗壞風俗,做的個男遊九郡,女嫁三夫。”

近郡,◆1.古謂距王城五百里之外為近郡。○《漢書‧王莽傳中》:“粟米之內曰內郡,其外曰近郡。”○[顏師古]注:“《禹貢》去王城四百里納粟,五百里納米,皆在甸服之內。”◆2.指鄰近京城之郡。○《後漢書‧百官志四》:“﹝司隸校尉﹞[孝武帝]初置,持節,掌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宋][陸游]《謝周樞使啟》:“入望清光,出臨近郡。”

監郡(监郡),◆監察郡縣。亦指監察郡縣之官。○《漢書‧百官公卿表序》:“監御史,[秦]官,掌監郡。”○《說郛》卷三二引[宋][范正敏]《遯齋閑覽‧詩談》:“[魏公]開宴召三人者同賞,時[王禹玉]作監郡,[王荊公]為幕官,[陳秀公]初授衛尉寺丞為過客,其後四人皆相繼登台輔。”○[元][虞集]《福州總管劉侯墓碑》:“﹝[至元]﹞二十二年,盜起其屬縣,監郡幾陷賊手,侯破賊出之。”○《剪燈新話‧申陽洞記》:“[天歷]間,父友有任[桂州]監郡者,因往投焉。”

關郡(关郡),◆邊關的郡城。○[唐][韋應物]《送澠池崔主簿》詩:“暮雨投關郡,春風別帝城。”

腹居郡,◆位於中心地區的郡縣。○[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方今為天下腹居郡,諸侯並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風而未薄。”按,[元]代有“腹里路”,義或本此。參見“腹裏”。參閱[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輔郡(辅郡),◆即畿輔。○[宋][蘇軾]《相州賜大遼賀正旦人使卻回御筵口宣》:“卿等復理歸鞍,少休輔郡。”○《宋史‧仁宗紀四》:“﹝[皇祐]五年十二月﹞壬戌,以[曹]、[陳]、[許]、[鄭]、[滑州]為輔郡,隸畿內,置京畿轉運使。”參見“畿輔”。

貳郡(贰郡),◆古代州郡長官的副職。○[宋][蘇舜欽]《哀穆先生文》:“調[泰州]司理參軍,牧守稱其才,貳郡者惡之。”○[元][朱德潤]《府判銘為馮進道作》:“府判貳郡,古曰郡丞,方題別駕,車列屏星。”

惡郡(恶郡),◆貧瘠荒遠的州郡。○[唐][趙璘]《因話錄‧宮》:“上曰:‘但要與惡郡,豈繫母在?’”

都郡,◆郡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崔正熊]詣都郡,都郡將姓[陳],問[正熊]:‘君去[崔杼]幾世?’”

東郡(东郡),◆1.郡名。○[秦]置,[漢]因之。約當今[河南省]東北部和[山東省]西部部分地區。○[東漢]以後,廢置無常。○《史記‧魏世家》:“[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幕府輒復分兵命銳,脩完補輯,表行[東郡],領[袞州]刺史。”○[唐][韓愈]《齪齪》詩:“[河]堤決[東郡],老弱隨驚湍。”◆2.泛指京師以東諸郡。○[唐][杜甫]《野老》詩:“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朱鶴齡]注:“東郡,概指京東諸郡。”◆3.特指[夷陵郡]。○[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東郡]時題壁,南湖日扣舷。”○[朱鶴齡]注:“[夷陵郡],在[夔州]之東,故曰東郡。”一說,指[江陵縣]。○[錢謙益]注:“[江陵],[漢]舊縣,屬[南郡]。史記:[江陵],故郡都,西通[巴][巫],在[巴][巫]之東,故曰東郡。”

典郡,◆主管一郡政事,謂任郡守。○《漢書‧雲敞傳》:“[唐林]言[敞]可典郡,擢為[魯郡]大尹。”○[唐][李嘉祐]《送盧員外往饒州》詩:“為郎復典郡,錦帳映朱輪。”

大郡,◆面積大、人口多的郡。○《漢書‧元帝紀》:“﹝[建昭]二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益[三河]大郡太守秩。戶十二萬為大郡。”○《南史‧孔靖傳》:“[晉陵]自[宋][齊]以來為大郡,雖經寇擾,猶為全實。”

便郡,◆政務清簡之郡。○[宋][蘇舜欽]《贈太子太保韓公行狀》:“或謂[貢定]不當北衝,改知[澶州],屬以控扼之計。數以疾請便郡,移[亳州]。”○《宋史‧吳育傳》:“﹝[育]﹞遷禮部侍郎,知[永興軍],召兼翰林侍讀學士。以疾辭,且請便郡。”

邊郡(边郡),◆靠近邊境的郡邑。泛指邊境地區。○《漢書‧丙吉傳》:“﹝[丙吉]﹞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奔命書馳來至。”○[南朝][梁][江淹]《別賦》:“或乃邊郡未和,負羽從軍。”○[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三:“惟[元帝][永光]三年,歲比不登,京師穀石二百餘,邊郡四百。”○[清][顧炎武]《秀州》詩:“將從[馬伏波],田牧邊郡北。”

比郡,◆犹言每一郡。○汉王符《潜夫论·三式》:“然則良臣如王成、黄霸、龔遂、邵信臣之徒,可比郡而得也;神明瑞應,可期年而致也。”

本郡,◆1.原籍所在之郡。○《後漢書‧章帝紀》:“夏四月戊子,詔還坐[楚]、[淮陽]事徙者四百餘家,令歸本郡。”◆2.指原籍所在之郡的郡守。○《南史‧孫瑒傳》:“昔[朱買臣]願為本郡,卿豈有意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