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新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创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初探)(1)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如皋市平园池村以超然果蔬农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以土地、三资、劳务、信息、文化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利用为手段,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创建工作,构建了全新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探索对村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资产的有效管理、资本的有效运营,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基本成效

2016年初,平园池村以南通市委农办《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创建的意见》(通委农〔2016〕5号)下发为契机,以超然果蔬农地股份合作社为基础进行股份改革,明晰权属关系,全面开展综合社试点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托综合社全新的村集体资产运作功能,对村域资产、资源、资金全面统筹整合,合理规划利用;依托综合社全新的生产服务功能,对村域内所有经营主体展开全方位服务,建立新型统分关系;依托综合社全新的项目承载功能,全面承接并大力实施农业各类生产项目,提升产业质态。3年来,村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农业产业集聚。通过对土地的整合利用,土地流转率达91.2%,提升了75个百分点。新增家庭农场11个、农民合作社4家。累计投入资金1982万元,相继建设了300亩的盆景园、260亩的采摘园、1100亩的藕池文化园、60亩的菌菇园等农业生产项目。二是村域生态改观。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开展了村民聚居小区建设、硬质道路新增26.56公里、硬质水渠新增21.62公里、新建了村服务中心(新增面积380平方米)、垃圾池新增165座,绿化覆盖率达42%(新增24个百分点)。三是乡风文明凸显。村规民约有效建立,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建设了村民大舞台、文体广场、廉政广场等硬件设施,公共娱乐设施占地面积达3800平方米。四是村域治理井然。代表推选制度、决策议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监督公示制度全面建立并严格执行,村民治理热情度及参与率明显提升。五是收入水平提高。村集体资产由2015年底的225.09万元,提升到1162万元,提升率416%。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底的42.39万元,提升到206.5万元,提升率387%。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1.82万元,提升到2.86万元,提升率57.1%。

平园池村农民综合社创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构建了整村覆盖的全员化服务体系。平原池村综合社试点创建,以超然果蔬农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依法进行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或变更登记。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村域内农户(或农地)入社的全覆盖,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运营管理的全覆盖,对村域内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主体服务的全覆盖以及盈利受益分配的全覆盖”。在“四个全覆盖”基础上建成的创建试点,实现了区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全员化。

2.构建了经营主体的新型化统分关系。平园池综合社试点因其具备“四个全覆盖”的属性,承载着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及“统”的功能,以综合统筹服务为重心,重点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资料配置的协调与统筹,以及普惠化的收入分配。作为综合社服务对象的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部分农户,承载着农业生产经营的“分”的功能,以专业生产经营为重心,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成果转化试验以及产品加工营销等业务。农民综合社试点的创建,促使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功能差异化分类更加明确,实现统分关系新型化。

3.构建了农村三产的融合化发展模式。综合社创建试点依托自身平台优势,紧扣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从技术、资金、劳务、信息、设施等方面给予统筹协调,以承载项目的形式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农业生产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网络营销建设,把农业建设、农艺展示、特色产品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发展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生态旅游观光、市民休闲体验、农业文化传承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构建了资产效益的普惠化分配方式。平园池综合社试点,一方面通过整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承接国家、省、市各类农业生产项目,加大对农业公共生产设施、辅助设施以及仓储、厂房、冷链、营销等相关设备的投入,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单位提供有偿服务,获取利润收益,可进行按股分配,因农民综合社具有农户全覆盖的基本特征,实现了受益的普惠化。另一方面,创建试点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组建,对社会捐赠或项目扶持资金所形成的资产进行平均量化,形成了出资差距缩小、股份比例接近现象,实现综合社创建试点分配的均衡化。

5.构建了农民成员的多元化增收途径。平园池综合社试点成员收益来源主要有:一是农业经营性收益。指农户参与农产品的“种、养、加”形成的收益。二是工资性收益。指农户参与合作社劳务派遣带来的工资性收益。三是转让性收益。指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或经营权转让带来的收益。四是资产性收益。指农户获取的资产性收益以及综合社服务其他经营主体所获取利润的分配收益。五是转移性收益。指农户各类政策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农补贴所形成的收益。综合社的创建,促进了成员收益的多元化。

二、主要做法

平原池村综合社试点创建,严格按照南通市委农办《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创建的意见》(通委农〔2016〕5号)、《关于深入开展农民综合社试点创建的意见》(通委农〔2017〕50号)要求,在做好组织设立、制度制定、全员参与、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四大功能建设”。

1.抓合作功能建设。合作共赢是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创建工作的永恒主题,平园池综合社始终将合作功能建设作为创建的立足点来抓。一是选好创建载体。以“有创建基础、有产业资源、有统筹能力、有发展意愿、有区域特色”为标准,确定了超然果蔬农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创建载体。二是搞好基础创建。以“四个全覆盖”为标准,开展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动员入社。三是建好规章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为标准,确保“三会”设立、章程制度、岗位职责、议事程序准确到位。

2.抓规划功能建设。规划定位、功能发挥是农民综合社创建工作的核心,平园池综合社始终将规划功能建设作为创建的关键点来抓。一是规划区域功能。围绕村域建设“产业、休闲、社区、文化”四大功能,规划设立“生产加工区、农业景观区、休闲集聚区、集中居住区、村庄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既显现了村域特色,又实现了生态融合,更彰显了田园风貌。二是编制产业项目。按照功能规划总体要求,立足结构调整、绿色发展、三产融合,利用“生态 ”“互联网 ”等手段,编制好符合平园池发展实际的生产加工项目、农业景观项目、休闲集聚项目、集中居住项目、村庄服务项目,推动各功能区的建设。三是项目建设落地。针对编制的各类具体项目,按照招商项目对接市场、基础项目对接扶持、技术项目对接院所的基本思路,有序开展对接,确保项目落地。

3.抓统筹功能建设。统筹发展是农民综合社创建工作的根本,平园池综合社始终将统筹功能建设作为创建的着力点来抓。一是统一提供生产设施服务。农地及“三资”入社后,综合社创建主体通过“招、拍、挂”等方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开统一有偿的资产、资源、资金、基础设施及生产经营项目服务,建立新型统分结合关系。二是统一提供会计核算服务。综合社创建主体通过设立会计核算服务部(中心),统一为域内的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会计核算服务,以服务促发展、促管理、防风险。三是统一提供劳务保障服务。领办农民劳务合作社,依法依章把剩余农民劳动力组织起来,展开培训、提供保险、统一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劳务,解决就业,实现增收。

4.抓经营功能建设。开展经营是保障农民综合社生存发展的基础,平园池综合社始终将经营功能建设作为创建的突破点来抓。一是注重农产品质量建设。综合社创建主体通过引导新型农业主体,联合创建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园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商务产品销售平台和质量追溯制度,争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先锋。二是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综合社创建主体通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商标服务,组织村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创立名牌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壮大特色优势。三是注重地域形象打造。综合社创建主体通过设计本地域特点标志,设计了精美的LOGO,挖掘内涵,树立形象,提升平园池村知名度,扩大村域影响力,拉动休闲、观光、民宿的发展。

三、几点体会

通过对平原池村的调研发现,开展综合社试点创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必须立足建设生产性服务平台角度,着眼创新发展,牢牢把握好综合社创建主体的市场法人主体地位不动摇。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把综合社打造成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致富全体成员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在厘清其与村经济合作社产权、股权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四个原则”。

1.坚持基本制度,让广大农户成为综合社的合作主体。必须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通过赋予“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新内涵,引导全村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采取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土地规模化流转、项目化开发,推行家庭(农场、大户)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2.坚持因地制宜,让特色农业成为综合社的主导产业。必须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人文历史传承资源,以科学规划美丽田园综合体为总揽,通过编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开发招商项目等途径,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品质保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3.坚持市场导向,让整合资源成为综合社的主营业务。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移聚集,协调发挥好政府及政策引导作用,实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提供有效供给,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提升农业生产要素有效供给的贡献率,真正实现“兴业、强村、富民”。

4.坚持落地见效,让村干部成为综合社实施主体的骨干力量。必须坚持以村“两委”和监委会人员为主组成综合社理事会、监事会,让村干部成为骨干力量。综合社创建中项目规划实施要紧扣村“三资”的运营、开发和管理。坚持村域项目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扎实推动规划项目的落地生根,严格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发挥各级督查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促新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农办)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年第3期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创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初探)(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