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春风


局势恶化

金积山,位于今天宁夏东北部,此地连接着陕西北部与甘肃东南部地区,此处土质较肥沃,又邻近两座大型灌溉水渠,经济发展水平极高,又是陕甘的咽喉地带。清代统治者也看到了此处的战略价值,所以仿前代设立陕甘总督,对此处的经营尤为重视。不过,在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当时清廷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江南的太平军之上,无暇顾及他处,而陕甘的满汉官员又颟顸无能,以盘剥地方居多。因此危机四伏。

西北这块本来民族与宗教构成就复杂,再加上肉食者的胡乱作为,自然容易成为叛乱滋生的温床。果然,一些野心者趁着大量清军东调,本地防御空虚之时,立即振臂一呼,招呼党羽起来作乱,很快,陕甘地区也成为了清帝国叛乱的重灾区,而位于陕甘咽喉之地的金积山,也成为了叛军盘踞的重要据点之一。地方豪强马化漋纠集死党,在此安营扎寨,构筑碉堡,抵抗清军进剿。

清廷此时虽然刚遭遇了英法联军的冲击,但对于西北发生的一切,仍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为了尽快将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京师委派蒙古将军多隆阿领马队前来平叛,同时又调胜保担任钦差大臣,领军进入西安防卫。

左宗棠平定西北第十二章(左宗棠如何平定叛乱)(1)

(弓箭这时已经不敷为用)

多隆阿进入陕西后,同一些土匪作战,都取得胜利,所以自然不把地方叛乱当一回事。结果很快中了埋伏,血洒疆场,其余部也分别龟缩入兰州城等据点内,坐视叛乱蔓延。至于胜保本人,也因为弹压地方不利而被召回京师处死,当时社会传言胜保之死可能是因其卷入到两宫太后和顾命大臣的权力争斗当中,但无论如何,西北缺乏有威望的朝廷大员来坐镇指挥,局势日渐糜烂,而这更刺激着清廷再发援军。宫廷内部经过争论,决定把希望寄托在曾经匡扶清廷半壁江山的湘军集团身上。

此时的湘军,经过在东南地区的数年转战,队伍迅速膨胀,成分复杂,良莠不齐,而且军纪执行效果极差,自攻占南京后,纪律更是荡然无存。湘军统帅曾国藩有感于此,为避免朝廷猜忌,将军队大量解散,复员归籍,而他自己,也由原来的军事统帅一转而为朝廷外交的救火队员,在处理涉外教案中呕心沥血,最后含恨而死。主帅离去后,湘军更是一盘散沙,屈指可数的几支战斗力尚存的部队,则被调往山东战场,曾经叱咤风云的以湖南人为主体所组成的军事集团,其使命似乎就这样画上句号了。

左宗棠平定西北第十二章(左宗棠如何平定叛乱)(2)

(影视剧中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场景)

临危受命

公元1866年,尚在闽浙巡抚任上的前湘军将领左宗棠,收到了来自朝廷的新任命,由于西北战事吃紧,其一切手头要务都交给副手沈葆桢来处理,而他本人,则被派往陕甘,全权指挥那里的军事行动。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另一员湘军骁将刘松山,也在他之前被调往陕西指挥剿匪行动,一度沉寂的湘军,可能又要迎来他成军以来的重要挑战。

清廷本来是不愿意给予湘军将领更大权力与自由的,但严酷的形势,让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一些大臣不甘心,又提出湘军军纪败坏、武将跋扈等过往的历史,所以,左宗棠等虽被委以重任,但来自己方阵营的压力不可谓不小。而要想堵住文官们的嘴,就必须拿出战争胜利的结果。

到达汉口后,左宗棠在此一面停歇,一面召集部分官员了解陕甘的情况,他发现,地方叛军虽然游移不定,但其总有固定的落脚之所,而且最主要的是,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处的叛军互不统属,相互猜忌,这正给其将他们各个击破,提供了良机。此时,又有官员提出补给困难等问题,左宗棠也有所考虑,他决定改变以往竭泽而渔的从民间征购粮饷的方式,而由军队来进行屯田,同时还注意招抚工作的开展,争取从内部瓦解叛军。

左还看到,冷兵器的战争时代已经过去,面对西北叛军所构筑的坚固的堡垒,必须用足够数量的劈山炮来压制,因此,他又派友人胡雪岩赶往上海开局,一面贷款,一面从洋商处购买装备。

左宗棠平定西北第十二章(左宗棠如何平定叛乱)(3)

(左宗棠进军西北)

经过一段时期休整,部分左宗棠的旧部受其所召,从四面八方赶到西北战场,左命他们作为教官,训练地方清军战法,并适当淘汰老弱伤病,经过整顿,前线部队士气大振,为了锻炼各部的配合能力,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陕北的董志原上。董志原,在唐代名为泾原,是防御吐蕃进犯的战略要地,后中原王朝都城迁移,关中地带逐渐没落,此处也变为了土匪出没的场所。左派刘松山领军攻入,先扫荡了靖边的一处匪寇据点,并意外收服了一位名叫董福祥的头目。人们不会想到,这个董福祥在三十多年后领军开入北京,竟又掀起了一场滔天巨浪。

归降的部分匪军被整编补充到清军之中,这给湘军进一步谋取叛军老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快,多路清军合围董志原城,城内叛军一部在突围中被歼灭,其余则在首领白彦虎率领下继续西奔,前往金积山的叛军大营金积堡。

左宗棠平定西北第十二章(左宗棠如何平定叛乱)(4)

(金积山地理)

决战金积堡

金积堡的叛军头目马化漋没有料到左宗棠军进展如此神速,而白彦虎等来投,更让自己在羽翼未丰时,暴露给了清军。他有些不满,因此没让白彦虎等入城,而是继续周旋于双方战线之间,负责袭扰清军的补给线。而他自己,也绷紧神经调兵遣将,同时构筑更多壁垒严防死守。

刘松山部作为前锋,很快就以靖边为跳板,一路西进,逼近了坐落于陕甘咽喉处的金积山。在与清军其他几路取得联络后,他便率军发动了猛攻。双方在通往金积堡的东大门灵州附近(今宁夏灵武)展开决战,叛军集中自己手中的枪炮攻击,而刘松山也身先士卒,组织手下利用炮车的火力推进,同时又派出敢死队攀爬绝壁,绕到一些堡垒后面夹击,不少叛军缴械投降,眼看刘松山部攻势甚猛,马化漋想出了一条毒计。

这条计策,就是他利用己方对于地形的熟悉,派出小部队迂回到清军后方进行奔袭,刘松山集中精力在前线,哪里想到后方不稳,结果,花马池等补给线上的要隘被叛军攻取,粮草供给一度中断,而刘松山率军回援,又给马化漋等创造了喘息的时机。他们利用这个间隙构筑防御工事,湘军进展不利,其他各部也因为叛军骚扰而延缓了攻势,马化漋得意异常,此时,前线满员穆图善更是说风凉话,称刘松山自作聪明,结果自讨苦吃,与其如此,不如安抚。

事实上,正是穆图善等毫无原则的退让,才导致了当时西北的烂摊子。而刘松山烦恼之余,马虎大意,在指挥进攻金积堡时被流弹集中胸部,血染前沿。清军当中最有战斗力的刘松山湘军部由于突然失去主帅,狼狈溃退下来。

眼看刘松山阵亡,左宗棠未挽回士气,另以刘松山的侄子刘锦棠暂时执掌东路军,同时补给给他们一定粮草弹药,督促其加速挺进。蜷缩在金积堡的马化漋没料到湘军的战斗力恢复的如此之快,仓皇抵御,但他不知道,己方虽然积极出击清军后方,但所承受的损失也是直线上升。这场战争从同治八年夏天打响,到第二年的秋天,战争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周围地带的农田或弃耕,或被战火损毁,马化漋部缺衣少穿,难于支撑,终于放弃抵抗,向刘锦棠部缴械。刘将马化漋挑出杀死,以祭奠他的伯父。

左宗棠平定西北第十二章(左宗棠如何平定叛乱)(5)

(湘军将领刘锦棠)

金积堡之战,让金积山上原先构筑的数以百计的堡垒,全被开花弹爆炸的硝烟所埋没,清军进入甘肃、青海的通道也被打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虽然在这之后,湘军又取得了收复新疆等胜利,但金积堡之战对于湘军挽回自己在朝廷中名声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正是如此,清廷才会在日后海防与塞防之争中选择信任左宗棠。尊严都是打出来的,湖南子弟用他们的血与肉,诠释了这一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