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昨天,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说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男孩,厌学、甚至辍学一年多,家长“软硬兼施”都不起作用。曾经喜爱的钢琴,也有两年多“压根儿都不弹了”,且没有其他爱好,不愿和外界接触,只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对未来没有任何打算。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1)

从留言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这位家长的焦虑、无奈和无助。

关于孩子学习这件事,复学以后,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网上学习,让本来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得到了“忘记烦恼”的机会,耽误了学习;家长复工,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暇顾及,这让那些自控力差的学生,更有了“放肆”的时机;还有一些本来就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忙着“随大流”。

在这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不适应症,开始厌学,甚至是辍学,于是负责的家长和老师就变得焦虑不安。

今天的文章,我想借用作家连岳回复焦虑老师的方法—“不焦虑,不放弃”,来说说家长该如何与不爱学习的孩子相处。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2)

1.认清焦虑背后的恐惧,有利于缓解部分焦虑情绪

家长之所以因为孩子不学习、玩手机而变得焦躁不安,主要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

恐惧一,看着不听话,甚至自暴自弃的孩子,害怕他们的将来一无是处;

恐惧二,担心自己教育不好孩子,觉得对不起孩子,有愧疚心理;

恐惧三,看着不争气的孩子,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心理不平衡,觉得没面子,人生失败。

基于上述的恐惧,家长们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不着急,反倒是不正常的,因为那是没有责任心的家长。

但看清自己焦虑背后的恐惧,并不是让家长们更加担心,而是要好好审视一下这些恐惧。

首先,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一定会没有好的将来吗?家长真正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吗?

当然,我们要承认学习好,有好将来的机率会大一些,但什么是“好”的将来并没有统一标准,且有的孩子就是不擅长学习,这些现实情况,家长们一定要考虑清楚。也就是说,孩子“现在”不爱学习,不要轻易判断没有好的“未来”。

另外,孩子不喜欢学习,真的因为玩游戏吗?有没有其它原因,比如,听不懂老师讲的知识,亦或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等等,家长们要了解孩子不爱学习的多方面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家长因孩子成绩差产生的愧疚心理和面子问题,需要家长们自查。

如果觉得自己做得不到位,那就需要改变;如果觉得孩子成绩差,让自己没面子,这就需要家长自己面对,因为自己的面子不该让孩子去争。也就是说,家长们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去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以满足自己的比较心理。

当家长们反思自己焦虑背后的恐惧心理后,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对缓解内心的焦虑是帮助的。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3)

2.了解“课题分离法”,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当家长们了解孩子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的多种原因,以及自己的攀比心理后,要做的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谁的课题谁负责。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负责;家长能做的就是负责好自己的课题,不该强行干涉。

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因为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到“课题分离”呢?

首先,做到课题分离,并不是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肯定希望父母不干涉自己,认为这样更自由,爱怎样就怎样,家长们的焦虑和担心,也在于此。

但做到课题分离的家长和没有做到课题分离的家长,关心孩子成绩时,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前者会以“帮助者”的角色来和孩子相处,目的是帮助孩子进步;后者会以家长的权威来要求孩子做事,目的是让孩子和他人看到自己的责任心,这样的关心看似照顾孩子的感受,实则关心的是自己。

比如,孩子没做作业这件事,做到课题分离的家长会说“今天作业没写完,是什么原因啊?”,而没做到课题分离的家长很可能会说“你怎么总是拖拉作业?班主任又该给我打电话了”。

这两种说法,虽然都是在督促孩子做作业,但给孩子带来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家长们需要注意。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4)

其次,做到课题分离,能够接受“不应该”事情的存在。

家长们一直在焦虑孩子“不应该”玩手机、“不应该”厌学,以及“不应该”辍学等等,这种想法给孩子的感受是“自己是不对的”。

这么说,并不是鼓励孩子玩手机,打游戏,而是让家长意识到强行干涉,很可能是无效的。

课题分离的本质是“你是你,我是我”,而家长们是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就是要“对着干”,“你让我做什么,我就不去做”,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而家长们这时要考虑的是,接受“不应该”的事情,然后和孩子商量“接下来怎么办?”,因为孩子最初玩手机,很可能是想休息一下;厌学,很可能是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当家长无法接受”不应该”,马上给孩子“贴标签”,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然后破罐子破摔,以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

就像前面说的读者,现在孩子辍学在家,整天玩手机,可以和他谈谈“接下来怎么办?”这时的孩子,极有可能一副不屑的样子,不愿和父母沟通,那么这就需要父母想办法让孩子和自己说说心里话。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5)

再次,做到课题分离,学会使用不评价的交流方式。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就是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

就像孩子辍学这件事,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当时发生了什么,孩子才有了不想继续读书的念头,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没用”或“不读书就是没出息”等定性、且训诫的语言。

当家长们采用了非评价的立场,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意识是“你说吧,让我看到它”,这样,孩子才愿意和父母沟通和交流。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需要单纯地描述经验就好,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往往更有力量。

有些家长喜欢使用“激将法”,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的就是打击和贬低。

如果家长们可以做到“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且自己并非什么都没做。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6)

3.不焦虑和不放弃,是“课题分离法”的具体化

其实,前面说的“课题分离法”,就是要家长们明白,自己对孩子学习的事情不可以强行干涉,因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家长们不管不顾,具体来说,就是不焦虑和不放弃。

做到不焦虑,从接受现实开始。

其一,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

很多家长觉得我的孩子“应该”比别的孩子高人一等,“不该”学习成绩差,更“不该”厌学,甚至辍学,而这些“应该”和“不该”想法归根结底,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普通。

其实,有些孩子不仅普通,还可能可悲。

就像连岳老师说的:“不可否认,有些孩子的命运很悲惨,一生无法自律,现在他们受手机控制,以后受酒精、甚至药物控制,在恶心、短视与放纵中无尽沉沦,无穷懊悔。

家长们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极有可能拥有普通的人生,尽管这样的“接受”看起来有些残酷,但那是事实。

其二,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

很多家长尽其所能地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但孩子并不出众,于是自责和愧疚,很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他们要变成更好的家长,甚至是“伟大”的家长。

当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普通和自己不完美的真相后,就会变得焦虑和急切。

他们看不惯或看到不如意的状况,就会忍不住去说,讲了很多道理,但收效甚微;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但孩子还是不买账,觉得委屈,但那是现实,需要接受。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7)

做到不放弃,从“孩子一生”这个角度去看。

其一,看到信任的力量。

相信孩子,不给贴标签,帮助孩子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信任孩子。

家长可以和伴侣商量,请ta一起参与到孩子的教育里,以平衡一方的焦虑和急切心理。比如,妈妈是一个对孩子要求太过急切的人,爸爸就负责安慰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还不错,这样可以和孩子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了解,给予孩子信任,更是给予爱。

其实,家长和孩子进行不带评价的沟通,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这意味着孩子有接受和选择的权利。

其二,看到时间的力量。

正如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不爱学习,沉迷手机的问题,也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需要时间。

连岳老师说:“以为问题马上得到解决,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有些问题是无解,有些问题很久后才有解,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

这就需要家长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期望一次交谈,孩子就能够洗心革面,改掉一切坏习惯。孩子很可能是振作半天一天,然后又恢复“原型”,亦或根本不做出改变。

家长们要明白的是,改变需要时间,且改变他们的力量,终究只在他们自己身上,这也是“课题分离法”一直强调的观点。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8)

写在最后:

为人父母,不容易,谁也不是天生的好父母,都需要学习和努力。

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时,有焦虑情绪很正常,但更多的是需要办法来应对。除了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外,作为家长,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比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家长越焦虑,孩子越焦虑;家长气愤,孩子也生气);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孩子看到积极充实的父母,也是一种正向影响和激励(父母的榜样力量,更容易促成孩子的改变);学会使用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知道孩子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变)等等。

其实,家长在做好自己的事情时,就是在践行“不焦虑,不放弃”。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