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铝、化肥和化学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正面临着生产永久转移到能源丰富地区的风险,比如美国。”
路透社2日发文警告称,能源危机已经削弱了欧洲的工业实力,造成制造业外流到美国,“去工业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可以说,“欧洲之危”已经成了“美国之机”。
“正如美国准备好让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最终它也准备好让欧洲流尽最后一滴血。”英国前议员加洛韦一语成谶。
欧洲处于衰退之中
在能源成本飙升和供应减少的情况下,为了节约能源,欧洲的工业企业不仅开始关闭恒温器,还关闭了一批可能永远都不会重新开放的工厂。
德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E.ON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帕特里克·拉默斯10月在伦敦的一次会议上证实,“近期许多公司停产,这可能导致欧洲出现非常迅速的去工业化。”
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的数据显示,欧洲今年首次成为化学品净进口国。根据国际化肥协会的数据,欧洲一半以上的氨(化肥的关键成分)生产已经关闭,并由进口替代。
挪威化肥制造商“雅苒国际”(Yara)的首席执行官称,该公司已经削减其在欧洲三分之二的氨产量,并没有立即恢复生产的计划。
一名工人在挪威化肥制造商“雅苒国际”(Yara)厂内。图源:路透社
上周,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团巴斯夫质疑欧洲是否有建新工厂的商业价值。该公司还警告称,如果天然气供应低于其需求的一半,它将不得不关闭路德维希港基地的生产。路德维希港是德国最大的单一工业电力消耗基地。
在法国,今夏已有9000家企业宣告破产,兴业银行奄奄一息。瑞士信贷集团和德意志银行也“难过年关”。
由于创纪录的通胀和全球经济疲软带来的需求减弱,欧元区制造业活动跌至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调查显示,除爱尔兰外,欧元区所有较大经济体的经济下滑在10月份均有所加剧,西班牙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紧随其后的是德国。
标普全球经济学家乔·海斯(Joe Hayes)表示,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欧元区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
美国主动“吸血”
几十年来,欧洲工业习惯于俄罗斯供应的廉价天然气,即使在美苏对峙最严重的冷战时期也没有间断过。然而,在美西方制裁俄罗斯导致能源价格高涨后,欧洲的企业首当其冲,加速外流,美国倒成了最大的目的地。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丹尼尔·克拉尔指出,如果能源价格持续高企,最终欧洲的工业基础可能会严重削弱。铝、化肥和化学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或将永远转移到能源丰富、廉价的地区,比如拥有大量廉价页岩能源的美国。
为吸引德企在美投资建厂,美国不仅为其提供廉价能源,还出台税收优惠的政策。
今年3月,德国大众汽车宣布注资71亿美元开拓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在美国田纳西州设立生产基地和电池实验室。奔驰在亚拉巴马州开设新的电池工厂。宝马投资17亿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斯帕坦堡生产电动汽车。
荷兰化肥公司OCI也正扩大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设施。该公司负责人在谈到能源成本时说:“它的确让天平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了。”
不仅高端制造业被美国“吸走”,欧洲国家还在主动给美国军工企业“输血”。
在俄乌冲突持续之际,欧洲各国军援乌克兰几乎掏空了家底,“组团”向美国购买武器,订单的激增让美国不得不考虑增加生产线。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甚至承认,英国拥有的第五代F-35战机的数量比飞行员还多。
“这简直是双标”
10月,曾声称“要通过制裁将俄经济化为齑粉”的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在欧洲遭受俄乌冲突带来的后果时,不应允许美国主导全球能源市场。
“我们绝对不能让俄乌冲突以美国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和欧洲被削弱而结束。”勒梅尔说,“美国以其为本国工业设定价格的四倍出售液化天然气,这是不可接受的,欧洲经济的疲软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马克龙也按捺不住愤怒,“你们提供了能源,却要我们付四倍的价格,看在友谊的份上,不能再这样了。”马克龙还补充道,美国对某些行业的国家补贴高达80%,欧盟则禁止国家援助,这简直是“双标”。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称俄罗斯靠卖能源日赚10亿欧元。截至10月,乌克兰已接收了西方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413亿欧元。在北溪管道泄露前,美国运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一艘就能赚取高达1亿美元以上的利润。在俄乌冲突的各参与方中,只有欧洲包赔不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指出,在美国军火商、粮食商纷纷借乌克兰危机大发战争财之际,美国能源商也没有掉队,割起了自己盟友国家的韭菜。
“美国作为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如今却成了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最大赢家,这值得世人思考和警惕。”赵立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