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族语地名中的古汉语词汇实例——白族语地名古汉语考(二)

好听的白族话大全(白族语地名中的古汉语词汇实例)(1)

剑川石宝山歌会 苏金泉 摄

作者 吴光范

猴曰胡孙

《新纂云南通志》载:白族语“猴曰胡孙,胡,滑吾切,孙,苏温切。《世说》:‘胡孙处袋,杜老有从,人求胡孙诗’。谚云:‘树倒胡孙散’。白文音近胡双。”(《新纂云南通志·第四十三册方言考三·白文一》第9页)。

祥云县禾甸乡胡孙厂村,《祥云县地名志》载:“胡孙厂村。属下莲乡,在下莲乡东北部平距1.3公里,地处坝区,海拔1963米。原白语称:‘吾算早’。‘吾’:狐狸,‘算’:猴子,‘早’:场地,意为狐狸、猴子在的地方。传说,此地过去是原始森林,野兽很多,故名胡孙场,后语讹为‘胡孙厂’。”(《祥云县地名志》第51页)。

按《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白族语猴曰胡孙”,上述把“胡”释为狐狸,值得商榷:胡孙,“白文音近胡双”,“双”“算”系白语借用汉语“孙”的近音,“厂”为白语借用汉语“场”的近音,胡孙厂即胡孙场,亦即胡孙(猴子)在的地方之意。

江曰工

“江韵,古与东韵通,屈原《哀郢篇》:‘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陶潜诗》:‘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皆合用东、江二韵。江读若工,江河皆象形与谐声字。许氏《说文》叙所谓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白文江读工,与古韵合。又考桂未谷《札朴·十·吴才老》谓:‘滇呼江为公,故名江鱼曰公鱼。’按:公当为工,江从工得声也。顾宁人唐韵正亦引杨升庵之说曰:‘今滇人读江为工’,是前人已言之也。”(《新纂云南通志·第四十三册方言考三·白文一》第6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公登村,《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载:“公登废村。位于三角河村公所驻地东北方向4公里的小洼地里。原有人户已搬迁。‘公登’为白族语的音译,意思是‘河坪’,因废村是小河冲刷积淤起来的小平地而得名。”即白族语“江(河)曰工(公)”,“登”为坪,故公登为河坪,亦即江坪,因江河冲积而得名。此例与桂未谷《札朴·十·吴才老》谓“滇呼江为公,故名江鱼曰公鱼”符合。

秧曰渍子

“渍韵会,疾智切。《说文》:‘渍:沤也,从水责声,前智切。’又浸渍也。白文称秧为渍子者,谓以谷种浸渍成秧而分其荄于他田也,故剑川以载秧为分荄,义盖如此。又如泡豆芽之类曰渍芽,泡物于水,皆曰渍。故知渍子即秧子,而音稍伪。”(《新纂云南通志·第四十三册方言考三·白文一》第23页)。

兰坪县营盘镇恩棋村委会恩棋村,《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载:“恩棋村,原名白族语‘职已安’,意思是‘秧田坡’,因村址水稻田和秧田较多而得名。在汉字译写时为‘知其位’村,但因该村一直是乡政府驻地,所以村名‘知棋位’逐渐被乡名‘恩棋’所代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第59页)。按《新纂云南通志·第四十三册方言考三·白文一》载:“渍子即秧子”,“渍”即白族语称“秧”,与“职已安”的“职”和“汉字译写时为‘知其位’”的“知”,皆为“秧”。

兔曰兔㲋

《新纂云南通志》载:“兔曰兔㲋:《说文》:㲋,丑略切,似兔,青色而大。白文谓兔为兔㲋,统称之词也,音不伪。”(《新纂云南通志·第四十三册方言考三·白文一》第20页)。

《说文解字》:㲋,“兽也,似兔,青色而大,象形,头与兔同,足与鹿同,凡㲋之属皆从㲋,丑略切。”(许慎撰《说文解字》第203页,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

白族语地名,“兔子称‘托罗’,虎豹叫‘罗坝’;坪地喊‘八登’,蕨菜呼‘挂拉’。”(笔者《云南地名之奥秘》第148页,1993年德宏民族出版社版)。当时即认为奇特有趣,但并不知道兔子称“托罗”,又作“土鲁”,乃是来自古汉语,今读《白文考》方知:它们是白族语“兔曰兔㲋”的近音。而“坪地喊‘八登’”,如泸水县洛本卓乡八登村,白族语,八登“含义坪地”(《碧江县地名志》第68页,碧江县洛本卓乡,今属泸水县);“蕨菜呼‘挂拉’”,如兰坪县通甸乡挂拉坂村,白族语“挂拉”为蕨菜,“坂”为坪子,“‘挂拉坂’为白族语的音译,意思是‘蕨菜坪’,因村址蕨菜多而被周围白族群众称为‘挂拉坂’,并沿为村名。”(《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第39页)。

(作者地址: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