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天下分崩离析,小国林立,彼此之间为了抢夺地盘人口,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征伐混战,被孟子称之为“春秋无义战”。无休止的战争,成为春秋时期事关每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必修课。连绵的战争,既给天下黎民带来深重苦难,也催生出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军事人才。吴国名将孙武,就是其中之一。

孙子兵法火攻的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1)

孙武出生于春秋时期的世族大家,远祖可追溯到周武王分封的陈国国君胡公。此后陈国灭亡,孙武的先祖投奔齐国,历任高官显宦。到孙武这一代时,齐国内乱,孙武为了避祸,流落到南方的吴国,他避世隐居,潜心钻研兵法,成了身怀绝学的世外高人。

孙子兵法火攻的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2)

《史记》记载,当时吴国与其他邻国连年用兵,吴王阖闾急于寻求军事人才,在名臣伍子胥推荐下,孙武得以见到吴王阖闾,孙武把他呕心沥血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献上,吴王阖闾大加赞赏,“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子从此带领吴国军队征战沙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火攻的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3)

奇诡的是,孙武这样一个名震天下的名将,其晚年结局却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唐李问对》说他最终“脱然高隐,不知所往”,《汉书》则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认为他被冤杀,两种说法都是孤证,可信度都不足。

不论孙武的结局如何,他的军事才能为举世公认,《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视为古代战争史上军事论著的巅峰之作,广受推崇。《孙子兵法》中,既从战略层面对战争的意义、作用、性质进行高屋建瓴的总结阐述,又有战术层面具体的行军布阵、克敌制胜的各种基本原则与技巧,巨细靡遗,内容极为丰富,成为古代武将的必读之书。

孙子兵法火攻的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4)

然而,细看《孙子兵法》十三篇,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十三篇中,包括第一始计篇,第二作战篇,第三谋攻篇,第四军形篇, 第五兵势篇, 第六虚实篇, 第七军争篇,第八九变篇,第九行军篇, 第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

孙子兵法火攻的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5)

其中,火攻被作为一个篇章独立论述。但离奇的是,作为与火攻同等重要的水攻,无论应用频率、实战效力都比火攻有过之无不及,是古代兵法中的重要大类,但《孙子兵法》中却没有设立“水攻篇”,有关以水攻敌的战术应用,只是零星散见于其他章节中,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为什么孙武不单独设立“水攻篇”?

孙子兵法火攻的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6)

原来,背后有个令人心酸的原因。春秋时期,水攻已经被大规模广泛运用到战争中,引水灌城、筑堤截河淹敌等等,成为常见的克敌制胜手段。但是,在古代极为落后的水利科技水平之下,任何人为改变河流走势流向、想驾驭充沛着洪荒之力的河流的举动,常常会引发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造成大规模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座繁华富庶、人烟密集的城市,顷刻之间就会在洪涛汹涌之下化为乌有,千万黎民百姓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令人心酸不已。

正如《史记》中所描述的那样,“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攻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孙武在春秋乱世征战多年,对水攻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对黎民的巨大伤害必定了然于胸。这种玉石俱焚、违背人性的攻伐手段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危害,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其他攻伐手段,与孙武的以武止戈、以战止战的出发点大相径庭,从而促使他有意忽略以水攻敌之策,《孙子兵法》中没有“水攻篇”,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了。

参考史料:《史记》《孙子兵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