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过沙家浜好几次,今天第一次拉风箱,当年丁是娥老师深入生活,不断琢磨,才有了传神的阿庆嫂。”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边说,边搀扶年近九旬的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走进春来茶馆。7月1日,上海沪剧院经典《芦荡火种》在故事原型诞生地沙家浜进行沉浸式实景演出,“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芦荡火种》经典唱段“智斗”在春来茶馆响起,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名家唱沪剧(今天芦苇荡边唱)(1)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上海沪剧院和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的共建活动,演出截取《芦荡火种》智斗、开方、坚持、审沙等多个经典唱段,以春来茶馆、芦苇荡等实景为舞台展开,直播引来刷屏,“户外演唱,水平和舞台没有两样”“好玩,看见真的茶馆和芦苇荡”“这样演出多来几次”。当6岁的小阿庆嫂何凌芯在“审沙”一段出现时,现场爆发掌声与笑声。

名家唱沪剧(今天芦苇荡边唱)(2)

演出间隙,茅善玉分享《芦荡火种》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芦荡火种》创作于1959年,由文牧执笔,根据崔佐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在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镇大大小小茶馆有三十多家,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掩护传递情报。当时有没有春来茶馆,无从考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沙家浜镇老地下党员献出一只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证实当年确有名叫“春来”的小茶馆存在。如今在沙家浜景区里共有三代春来茶馆。第一代春来茶馆是历史上遗存的茶馆,演出在第二代春来茶馆,演员与观众在最正宗的“八仙桌”、烧水用的“七星灶”和胡司令避难的“大水缸”间穿梭,新奇有趣。

名家唱沪剧(今天芦苇荡边唱)(3)

“重回沙家浜,重温艺术之旅,我们感受老一代艺术家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茅善玉感慨,当年从剧组主创、主演到群众演员、后勤人员集体前往常熟,在部队体验生活长达三个月,完全按照新兵标准要求与真的战士们一同训练,摸爬滚打,实弹演习。刁德一的扮演者邵滨孙还当过三个多月营长,阿庆嫂扮演者丁是娥等被评为“五好战士”。直到暮年,邵滨孙还表示,《芦荡火种》创作岁月,让他深切体会到文艺创作必须要走进群众、深入生活。

名家唱沪剧(今天芦苇荡边唱)(4)

《芦荡火种》1960年上海首演,从北京载誉归来后在美琪大戏院向上海观众作汇报演出。一开始只是打算作短期公演,谁知欲罢不能,一演就是9个月,总共演了310场,观众达51万多人次。近年来,《芦荡火种》几度恢复上演,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自《芦荡火种》诞生至今,已先后演出70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100万。

1日,刘石安为演员、观众、网友讲述“沙家浜部队”这支从芦苇荡中走出来的革命队伍的发展历程,“经典剧目再度演绎,让大家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唤起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每一个片段演出前,沪剧院安排由青年演员介绍唱段的环节,这也象征了沙家浜“火种”精神的传承。

名家唱沪剧(今天芦苇荡边唱)(5)

地因戏出名,借助戏的影响,沙家浜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芦荡火种》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经典剧目,越来越深地刻印在广大群众的心中。如今沙家浜景区内恢复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承载能力,增强红色景点的可看性和教育性,接待着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这一独特有趣、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证明,优秀的戏曲现代戏拥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能够代代相传。

名家唱沪剧(今天芦苇荡边唱)(6)

活动中,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红与上海沪剧院领导共同为“上海沪剧院沙家浜体验创作基地”揭牌。“我们从学习沙家浜部队新四军史开始,加强‘四史’教育,汲取红色力量。”茅善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