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诗圣杜甫,这个与李白齐名的男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明明官宦出身,最后居然混的子女饿死,五十九岁郁郁而终。他早年寄情于山水,游历四海,虽然二十岁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文,然却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志气。

杜甫为什么能成诗圣(一生郁郁不得志)(1)

在二十五岁科举失败后,像是忽然失去了政治上进取的决心,很长时间没有继续应试。三十五岁的杜甫像是忽然开了窍,觉得人生不能被荒废,于是参加了录取特长生的考试,但被李林甫以可笑的政治理由取消了所有考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千古笑谈。

杜甫随后魔怔了一般的想当官,靠着出类拔萃的诗文,终于打动了玄宗和一干权贵,得到河西尉的官职,但得职后又不肯上任,后来成为管理兵器仓库额小官,一年后又遭遇安史之乱,晚年流落四川等地,极为凄凉。

因此可说,杜甫的一生是失败的,饿死子女是父亲无可辩驳的最大失职了,杜甫的一生又是成功的,苦难磨砺的诗文刀一般的切入人们内心,挖掘出忧伤的共鸣。

一.少年时期不可说是努力的

1.算为官宦世家

杜甫据说是晋国名将杜预一脉流传,他的母亲崔氏也是当地大族,他少年就诗才横溢,由于不愁吃穿,所以显得上进心不强,成名后寄情于山水和游历,对个人能力的提升都体现在抽象的情怀上,体现在山水风光的欣赏中,没有成为官职财富等重要的东西。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一个准官二代,富二代,又文采横溢,怎么会功利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杜甫为什么能成诗圣(一生郁郁不得志)(2)

少年郎总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时间是永远也用不完的,对于有大量财富支撑旅游的杜甫来说,这个时期结交李白等人为好友不是比什么科举更重要的事情吗?“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唐人对年轻杜甫的评价,活脱脱就是个资深驴友啊。

2.可能有严重偏科

杜甫二十五岁那年在洛阳参加了科举的,但是成绩惨不忍睹而落榜,他的诗文造诣自然是毫无问题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拖累了诗圣的后腿呢?只能是经传和注释,也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杜甫可能是很少下功夫去研究这些的,他宁愿花时间去体验山河,酝酿情绪做出千古佳句。

杜甫落榜后一直到三十五岁,再也没有正规考试出头的打算了,可见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就是经传取士,自己永远达不到标准,所以杜甫就和现在高考那些那种严重偏科的考生一样,语文作文能写得一手好看的文言文,英语却可能连基本时态都掌握不了。

3.三十五岁后杜甫对官场极为执着

一个人突然改变了他的行事作风,肯定有巨大的客观因素,杜甫三十五岁后猛然的醒悟,对政治异乎寻常的狂热,难道不会源于父母亲友的压力,妻子的泪眼和孩子的困苦吗?这样的情况到现在也是屡见不鲜的。

杜甫为什么能成诗圣(一生郁郁不得志)(3)

简单的讲,杜甫不再能简单的为自己活着,他的收入,他的地位影响到了很多人,杜甫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和现实妥协了,他不断的作诗想引起达官显贵的关注,他刻意避开了常规的考试,参加了艺术生选拔,能跳出俄罗斯国家艺术团水平的芭蕾舞演员参加普通艺术生选拔,杜甫志在必得。

二.官场深似海

1.李林甫的裁定

人是有命的,国家水平的杜甫艺术生考试也没过,因为李林甫认为以自己的执政水平,民间不可能有遗落的人才,艺术生考试是对他权威的冒犯,现在的官场很好,不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了,艺术生考试成绩归零,杜甫只有无语凝噎了。

戏剧般的考试结果大大的打击了杜甫,他的父亲在同年去世,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杜甫,陷入了寄人篱下的日子,悲苦让他做出了“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残”的诗句。

魔怔了一般的杜甫执意留在长安这个名利场,他写出了三大礼赋取悦统治者,最终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杜甫的上升通道仿佛打开了。

2.安史之乱为杜甫命中之劫

杜甫在四十三岁,终于在钻营了八年后得到了河西尉的位置,然而,他退缩了,河西苦寒之地,离天子和群臣那么遥远,去了又有谁能够再欣赏到他凝重的诗文呢?杜甫在成功的一瞬间, 文人奇怪的脾气帮他拒绝采摘等待了八年的果实,杜甫觉得自己有了能讨价还价下的资本了。

杜甫为什么能成诗圣(一生郁郁不得志)(4)

不知道谁的斡旋,杜甫换了个位置,成为了看管军械库的小官,那么在保证了温饱以后,杜甫有了专心诗文的条件,他是不是能马上就再进一步呢?安禄山帮他回答了,不行!倒霉的杜甫一个月后迎来了时代的狂潮,安史之乱中,杜甫一度成为了叛军的俘虏。

3.晚年寄人篱下的诗圣

杜甫757年随着唐肃宗和郭子仪回到了长安,经过了洗礼的老同志啊,好像有了一丝得到重用的机会了,然而他不识时务的给老上级宰相房绾叫屈,这个宰相治兵稀松,屡次败于叛军之手,唐肃宗亲政后急于树立威信,杜甫算是撞到了枪口上

唐朝元气大伤,诗文也和古画一样,盛世值钱,乱世则贬值,杜甫做为被贬值的诗人,为自己的不识时务付出了代价,贬去华州做了更小的官员,他的政治生涯终结了。

晚年的杜甫只好依附在四川军阀严武的庇护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六品上的小官,这也成为了杜工部名字的由来,依附带来的不自主左右了杜甫的后半生,他随着严武官位调整在成都和重庆间拖家带口的奔波,看了多少脸色和人情冷暖,最后五十九岁就死在了一条小船上。

三.杜甫的悲哀更是性格造成的

1.文人和官员定位的模糊

杜甫假如早想做官的话,为什么不静下心来修补自己学识上的短板,多参加几次科举考试呢?他浅尝即止的考试,三十五岁前的漫不经心,虽然浪漫,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吗?从小诗文方面的强大造成的杜甫的自负,一定影响了他对于世情的认知。

文人,诗人固然容易出名,但是更像无根之木,杜甫如果不是一心入仕途混个温饱做个教书先生,还是不难的,可是他中年魔怔了一般钻营政治,却又不理解政治运行的规律,悲剧不是注定的吗?

政治上有时是不允许有个人见解的,在不到一定的位置以前,你永远是一个阵营的补充,你个六品的官替宰相辩解触怒唐肃宗,你是想皇帝欣赏你敢于进谏吗?政治上这样自杀式的行为不是写几句好诗就可以弥补的。

杜甫为什么能成诗圣(一生郁郁不得志)(5)

我当然理解诗人内心的骄傲,李白喝醉酒敢于轻慢高力士,却也是热衷做官的,他们在骄傲和匍匐之间摇摆,又渴望得到统治者不一样的肯定,孩子一般矛盾的心情,表明了这些诗人在政治上的幼稚

2.杜甫本人据说极为狂放

杜甫的爷爷是唐朝的宰相,据说就很狂放, 他资格老,很多人都得给面子,而杜甫遗传了这种狂放,在越是亲近的政治保护伞面前越是没有分寸,投靠严武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人的杜甫,居然喝醉酒了脱鞋子在严武的位置上发疯。

这种伤害自己人的做法,是受挫的自尊心最不合理的释放方向,这甚至引动了严武的杀机,差点把杜甫砍死在了成都,对于自己的保护伞如此的不加尊敬爱护,最后人家走了又还要到处找着别人庇护。

做出了如此多深刻诗句的杜甫,生活的如此的失败,实在是出乎很多人的想象的,杜甫还和现在的愤青一样,几乎在所有的政治事件面前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又无意中得罪了多少人呢?

结语:

杜甫的郁郁不得志实则为人生规划的失败,是情商不过关的表演,拿的一手好牌打个稀烂,从这一点来说,杜甫真的很让人大跌眼镜呢。但如果没有少年好游历的杜甫,没有长安寄人篱下讨口饭吃的杜甫,没有晚年拖家带口依附别人的杜甫,也就没有了那个深刻的,厚重的,写遍了人民的苦难的杜甫了

杜甫为什么能成诗圣(一生郁郁不得志)(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小儿子,诗圣的子嗣居然是饿死的,文章憎命可见不假,杜甫也确实不具备政治才能,或者说他从来没有到达过能展示政治才能机会的高度,他与李白一样,天赋点都点到了文采上,连日常的人情世故都处理不好,又怎么可能在官场飞黄腾达呢?

然而唐朝的达官勋贵数百,后世又能记得几人呢?李白,杜甫这两个政治上的失意者,杜甫这个人生意义上的失败者,给我们留下的是华夏文学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啊,没有人想成为凄凉的杜甫,但也永远理解和尊敬诗圣!

参考资料:

《新唐书》

《隋唐史》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