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载八月十二日(癸巳),唐玄宗李隆基西行幸蜀,到达成都后的第十四天,灵武使者送来了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的消息事发突然,马嵬坡事变后太子李亨北上,玄宗李隆基也估计到了会有这一着,但是,一点招呼都不打,李亨竟自称帝,哪里算是“即位”,无异于抢夺皇位虽然事情完全出乎意料,但是既成事实,玄宗李隆基不得不“让位”,成了唐朝历史上第三个太上皇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论说:“盖自高祖以来,三逊于位以授其子,而独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若高祖、玄宗,岂其志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唐玄宗后的唐朝经历多少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唐玄宗后的唐朝经历多少年(唐朝的太子李亨为什么夺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唐玄宗后的唐朝经历多少年

天宝十五载八月十二日(癸巳),唐玄宗李隆基西行幸蜀,到达成都后的第十四天,灵武使者送来了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的消息。事发突然,马嵬坡事变后太子李亨北上,玄宗李隆基也估计到了会有这一着,但是,一点招呼都不打,李亨竟自称帝,哪里算是“即位”,无异于抢夺皇位。虽然事情完全出乎意料,但是既成事实,玄宗李隆基不得不“让位”,成了唐朝历史上第三个太上皇。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论说:“盖自高祖以来,三逊于位以授其子,而独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若高祖、玄宗,岂其志哉!”

马嵬坡事变后,百姓父老留住太子李亨,希望殿下“东破贼,取长安”。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那是急躁的冒险行动。大臣韦谔分析:“今兵少,未易东向。”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例如,太子李亨率众五千,在渭水北岸跟一伙“逆贼”发生战斗,结果大败,士众多伤。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场误会,不是叛军,而是从潼关败退至渭北的唐军。太子李亨为此庆喜,以为上天保佑。可见,连散兵游勇都打不过,又怎么能东取长安,消灭安禄山叛军呢?

稳妥而积极的方针应该是北上朔方,聚集力量,然后进取长安,歼灭敌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太子李亨兼任过朔方节度大使,而且是朔方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实力所决定的。西行的玄宗李隆基不了解太子李亨的具体打算,也估计到太子李亨会到朔方。

太子李亨率众二千人自奉天(今陕西乾县)北上,夜晚经过永寿(今陕西永寿县),继续赶路。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六日(戊戌),到达新平(今陕西彬州市)。次日到达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十八日到达彭原(今甘肃宁县)。十九日(辛丑)到达平凉(今甘肃平凉县)。这四五天犹如逃跑,有时“昼夜奔驰三百余里,士众器械亡失过半,所存之众,不过一旅。”路上的狼狈景况,跟玄宗李隆基西行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平凉,太子李亨才喘了口气,安定下来。史称:“至平凉郡,搜阅监牧公私马,得数万匹,官军益振。”

过了几天,朔方留后杜鸿渐、节度判官崔漪等经过商议,决定派盐池判官李涵到平凉,迎接太子李亨到朔方。李涵来了,太子李亨大悦。恰好,河西司马裴冕也来到平凉,劝说太子李亨前往朔方。于是太子李亨就率众北上了。

天宝十五载七月十日(辛酉),太子李亨抵达灵武{今宁夏灵武市西南)。仅仅过了三天,太子李亨便做起皇帝来了。这反映了太子李亨及其支持者们急不可待的心情。据记载,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三日(甲子),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城南楼,史称唐肃宗。群臣欢呼舞蹈称万岁,肃宗李亨流涕歔欷,感动左右。肃宗李亨亲御南门,颁布制书,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遥尊玄宗李隆基为“上皇天帝”。又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

肃宗李亨以太子身份继位,必须要有父皇“传位”的舆论,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为此,肃宗李亨所颁布的制书宣称:“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其实,玄宗李隆基并没有“传位”的明确表示。安禄山叛乱之初,玄宗李隆基命“太子监国”,这与传位是不同性质的事情。杜鸿渐、裴冕等也大造舆论,“请尊马嵬之命,即皇帝位”。其实,马嵬坡父子俩分手时,玄宗李隆基除了哀叹“天也”外,并没有“宣旨传位”。问题的关键在于肃宗李亨本人要当皇帝,利用当时政治与军事的形势,尽早登上皇帝的宝座。所以,肃宗李亨灵武即位,本质上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