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看孤罔炎之一家也史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实在是太有名了。但这个排名真的不靠谱。为什么?因为押韵!押韵就意味着一定是加入了艺术的加工,加工就难免夸大。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中三国二十四将完整版是这样的: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典韦为什么会被削(一吕二赵三典韦)(1)

三国二十四名将

全诗八句,偶数句都压“ei”的韵。或者有其他的排名,如“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夏九姜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张八张九姜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颜八黄九姜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曹操排在第十位”。无一例外,均压了“ei”的韵。这就不可能是巧合。很可能是民间说书人在被台下听众问及“到底三国这些武将谁厉害啊?”的时候,特意整理出来的。不排除最早就只有前六人的排名,且刚好典韦、张飞都是“ei”的韵,于是顺理成章就成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了。因为押韵所以好听、好记,且这个排名也几乎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于是口口相传就成了固定版本。后世衍生出来的版本也就以这个为原型进行创作,而不改其韵了。

典韦为什么会被削(一吕二赵三典韦)(2)

评书名家单田芳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份靠谱的排名呢?抱歉,这个真没有。排名这种东西,从来都得有标准,或者起码有参考。但三国历史上,记录在正史内的对战,也无非三次,分别是吕布VS郭汜,关羽VS颜良,孙策VS太史慈,其他的都是后世附会之言,不足取信。而单挑这种事情,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大幅减少了。到了汉朝,随着军士的装备、训练的提升和统兵之法的更加熟练,两军对战,还是要靠主将的指挥与谋略的。向演义中武将单挑,手下过万人摇旗呐喊助威这种事情,就只能存在于演义或是说书人口中。之所以他们要塑造这样一种打仗的方式,实在是普通老百姓根本听不懂什么叫排兵布阵,讲多了惹得听众心烦意乱就没人捧场了。于是干脆搞出一套精彩的单挑记录,说书人吐沫横飞说得兴致高昂,台下听众听得是津津有味满堂喝彩,岂不妙哉?

典韦为什么会被削(一吕二赵三典韦)(3)

武将单挑

英雄记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三国志·吕布传》)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关羽传》)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三国志·太史慈传》)

典韦为什么会被削(一吕二赵三典韦)(4)

孙策VS太史慈

而《三国志》中真正大篇幅描写的武将风采,大略只有典韦一人而已,890字的典韦传几乎都在写他的武、勇、壮。他闹市杀人从容离去,百人追击无人敢近;他单人扶起牙门大旗,濮阳之战五步(大约8米)一人;他饮食兼人堪称豪壮,英雄双戟重八十斤(大约40斤);他洧水之战以一当百,被创数十怒骂而亡。

典韦为什么会被削(一吕二赵三典韦)(5)

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史料记载的稀缺确实让人感到遗憾,不能通过史料一睹这些英雄的风采,但他们的故事通过那些经历过一次次厮杀的幸存之人早就留了下来。至于孰真孰假,重要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在我们心中从小就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英雄豪杰们,无论在史料中留下过什么,都无法消除他们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深深印象。吕布之骁勇,子龙之无双,典韦之悍勇,关羽之忠义,马超之神威,张飞之豪烈,黄忠之益壮,许褚之虎雄,孙策之霸气,太史之信义等等,这些既构成了我们心中的三国武将图谱,更构造了我们最初也是最真的价值观。真假,哪有那么多意义?寻求真相,无非是让更多人了解更真实的历史形象,历史中的他们也许没有演义中那么鲜活,但其实更加丰满,更加能够体现汉末三国那个乱世下,这些英雄人物的坚守和情操。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一直传说下去。

推荐阅读:典韦,曹操一生的亏欠和痛


参考资料:《三国志》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