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内容】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翻译?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翻译(论语共读1536子曰)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翻译

【晨读内容】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共读老师】

任大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石立善: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教授

劉 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孫欽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助理研究员

【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

刘素民:

早!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是出自《论语·卫灵公》吗?

郭鹏:

「讓」有沒有「妥協」之意?

即使與老師的教誨或作風相左,宜勇往赴仁

任大援:

@郭鵬 如果是和老师有分岐,这个不让,也有妥协的意思。

这段在字面上不难理解,但是在实践上,是很难做到的。

崔圣:

@任大援 老师,不让于师,是否可引申出不让于君、不让于父呢?

任大援:

在道理上,是如此。但是,君、父的问题,特别复杂。

李伟东:

大仁不让,小仁不让不行...[偷笑]

任大援:

特别是父的问题,在儒家看来,是不能直接违背的。而君、师都有所不同。

父子、君臣、师生。这三对关系中,就其轻重而言,师生关系,是相对最轻的。

叶高:

与父师“关系”处理,礼记上有一段说明: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刘素民:

这句话可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相比较。

任大援:

是可以比较的。

叶高:

事师无犯无隐,求师教,必是求其善之大者。在“中国”的人文环境下这个目标对师与学生是共同的,所以一方面尊师以求道,一方面循仁而尽善尽美

崔圣:

君臣、父子、师生伦常,在仁德方面如何处理?儒家明确的看来只有师生关系。

李伟东:

尊师重道。

师有道,尊师;

苟师偶尔失道,循道。

任大援:

君臣、父子、师生伦常,这实际上也是儒家的难题。

叶高:

@李偉東 当下在说这两面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抱拳]

刘素民:

@李偉東  @孙福万 [抱拳]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两者开启了西方哲学不同的运思路径,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基督宗教哲学的发展。

叶高:

师道之不存,久矣!民心困于是非不明久矣!昨天看到一则中学生群殴老师的视频,震撼很大

任大援:

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不让”的例子很多,但不是”当仁不让“。

刘素民:

@任大援 如何理解“仁”呢?

任大援:

君臣、父子、师生伦常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课题。

袁梅:

但是师有时不尽善尽美,这就对做学生的提出很高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独立辨识力。亲师、信道,有时也会带来门户之见,感情上的无违,学生缺乏主见。因此学生要有求仁之心、识仁之明、得仁之志!才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

任大援:

这里的”仁“,和孔子和其他处所说的”仁“,并没有什么区别。

刘素民提的问题也很好。这里的仁,好像更近于”义“的意思。

崔圣:

不让于师,也许也是自夫子此言之后,形成的新的师生伦理关系。在周武王与其父文王时,不知道是如何处理的?

刘素民:

谢谢老师。在我看来,这里的“仁”所处语境是“师-生”,因此,如果把“仁”宽泛地理解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就难免失去深意,所以还是要限定注解比较好。[抱拳]

李伟东:

现在老师只负责传授知识,没有机会去成就孩子的人生,可能就失去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地位吧,对比西方的“教父”

任大援:

现代的师生关系,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

崔茂新:

@袁梅  袁梅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且很有现实意义。离开了仁徳道义或曰真理之求的尊师、崇师、从师,一旦形成了门户之见,就会成为私人利益小圈子,就悖离了为学的根本目的。所以,此章的意义在于尊师、崇师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于仁德道义与真理之求的独立性与开放性。

孙钦香:

事师之礼,必然是请命而后行,但当行仁德的时候,比如救将入井之孺子,就是不让于师,须抓紧去做的事。

石立善:

这章讲的是担当与勇气

孙钦香:

“当仁”是这种师生一伦非常态的限定词,是不让于师的条件

刘素民:

@李偉東 教父与教师的职业意义不同。教父是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男性。“教师”履行职责的“世俗教化”不大相同。

@孙福万 老师好!

孙钦香:

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还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天地君亲师的伦常次序

石立善:

勇于承担

段兰华:

夫子说:“在仁面前,即便是自己老师也不要谦让。”

石立善:

勇于承担仁,主体在家,与任何人包括自己老师在内都无关

刘素民:

@孙钦香 当然是有差别的,不过,“仁”与“真理”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交叉(不重合)。

仲大军:

《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此句话的意思是,做仁义之事时,或遇到应该做的危难之事时,学生要挺身而出,不能落到老师的后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是在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后来师道尊严,把这一关系固化了。

石立善:

勇于承担仁,主体在我

孙福万:

如果将这句话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做比较,亚氏是从"求真"的角度讨论问题,孔子是从"求善"的角度讨论问题。中国文化较少对纯粹真理的讨论和追求,而是"尚中"(亚氏也有"中道")~其利弊,一目了然。

孙钦香:

师道尊严关乎世道人心之大事,北宋文教之所以兴盛,就起于宋初三先生挺立师道

仲大军:

正确的师生关系应是尊、敬、疑、超的关系,

海评智慧: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段兰华:

这里含有几层意思:

1.行仁是至高无尚的行为准责。

2.尊师的一般表现是处处都要谦让老师,唯有行仁除外。

3.自觉以行仁为己任。

4.行仁急切不能等待。

刘素民:

@孙福万 如果“求真”是从知识论角度而言、“求善”是从伦理学角度而论,两个命题显然在运思路径上是有区别的。不过,从形上角度去考虑,“真”与“善”是可以统一的。

海评智慧:

大军兄,我是中国经济时报时的王海平

段兰华:

【翻译】夫子说:“在仁面前,即便是自己老师也不必谦让他。”

这里含有几层意思:

1.行仁是至高无尚的行为准责。

2.尊师的一般表现是处处都要谦让老师,唯有行仁除外。

3.自觉以行仁为己任。

4.行仁急切不能等待。

孙钦香:

当仁是行仁之事,与求学求道是不同的,船山的解释对此的说明最清楚,他说:当其求知,则闻见未达,于师有让焉;当其徙义,则变化未尽,于师有让焉。就是说在实践仁义的时,允许不让于师,但别的情况,还是要谨遵事师之礼的。

当然今天的师生关系亦非古代的从师从道的关系

海评智慧:

孔子学说,是等级。当今,是平等

段兰华:

“当仁不让于师”并不违背师道尊严,因为仁是所有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师徒也然,自觉践行仁者正是为师最为期待的。

孙钦香:

古代的师生关系是关乎人生意义,增进见识和学问,目的是为了人的道德生命的成长和养成

海评智慧:

当,担当。仁,仁义

袁梅:

@孙钦香 孙老师的解释总是有理有据,公允精当![强]

Chen:

古代的师生关系是关乎人生意义,增进见识和学问,目的是为了人的道德生命的成长和养成[爱心]

段兰华:

当,取面临之义为妥。

海评智慧:

不让于,不低于

温海明:

@陈佳红  @孙钦香[强][强] 确实如此,值得怀念

海评智慧:

当,仁,不让于,师

孙钦香:

套用黑格尔的话,是把自然人“教化”成第二个天性,成为自觉的富有教养的人

海评智慧:

担当,仁义,不输于,老师

仲大军:

我的老祖子路是当仁不让于师的典型。

段兰华:

@海评智慧 :这解释也不错哈!

崔圣:

欢迎@温海明 老师!

海评智慧:

这是正确的解释

温老师好,这个群里又遇到了[强]

孙钦香:

现在人都是野蛮生长,没有被驯化或者教养,与人生无根本关连的知识倒学了很多,但人生、生命的教养却没有古人那么上心或者根本无暇顾及生命的意义问题

仲大军:

转张荆教授语:大军兄说得好,是后人把师道尊严固话了,也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谢谢!

海评智慧:

是我们的哲学教育出了问题。

段兰华:

@仲大军 北京大军智库

仲由总被夫子找评,但其死对夫子打击最大!

海评智慧:

物质决定意识,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才是真的哲学

温海明:

@崔圣  [握手]学生知仁行仁,当承先生之志,知行合一即可

楼一家:

@孙钦香 教授[强][强]学习了

海评智慧:

温老师[强][强]

崔圣:

@温海明 老师,承教!

仲大军:

@段兰华 ,对儒学、儒家,首先要把历史搞清,然后才能更好地领悟思想。学《论语》,最好要先了解《论语》这些话发生的语境。[抱拳]

段兰华:

@海评智慧 :“这是正确的解释”,各抒几见,不必是非评判。

孙福万: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当仁不让"之学生,方为老师之真正传人!

段兰华:

@仲大军  是的,应努力还原一个合理的真实情境,才更有利于对碎片话语录的内涵把握。

仲大军:

@段兰华 ,譬如,子路死难,就是当仁不让于师的表现。

張弛弘弢:

師生乘公交,学生見孕婦(老人)讓座,老師會埋怨學生沒把這個行仁的機會讓給他嗎? 當仁不讓,正是相師之道。

孙福万:

@仲大军  @段兰华 说"逼近"好,"还原"是不可能的!不仅现在还原不可能,孔门弟子还原孔子讲话的真实语境也不可能!所以现代阐释学有人甚至说,文本一旦产生,作者即死矣!

張弛弘弢:

現在,可悲的是“當名,不讓於師”。

段兰华:

@仲大军

非常同意!我对子路没任务偏见,率真、直言、勇敢,人格最为丰满,其实这正是教师最希望的学生。师徒情感最深的应该说是夫子与仲由。

張弛弘弢:

亞氏之言沒錯。錯在我們譯之太淺,用之太過,西學東漸,謬誤頻傳,師道不存,蓋有此語一功。

仲大军:

@崔圣 ,你目中无人吗?我在这说话你没看见吗?

張弛弘弢:

亞氏之言沒錯。錯在我們譯之太淺,用之太過,西學東漸,謬誤頻傳,師道不存,蓋有此語一功。

干春松:

@陈佳红  古代师生关系也不完全关乎境界,学本事事关键,孔门师生关系不是典型

楼一家:

这一章中“当”“让”?如何理解?

段兰华:

@孙福万 :先生说得是。其实是想象一个合理的真实情境,不是也不可能还原实际情境。

張弛弘弢:

兩解 一說謙讓 一說不後

@楼一家   兩解 一說謙讓 一說不後

師,也有兩解 一說老師 一說眾人

仲大军:

@孙福万 ,多读读《左传》、《孔子家语》、《国语》等史书就可以真实地了解。不用说那么玄。

張弛弘弢:

眾解似與師卦同

楼一家:

@張弛弘弢

讓,襄有佐助义,不知讓是否有佐助的义素

仲大军:

@干春松 ,那你学《论语》干吗?学别的去可以。

段兰华:

@仲大军 是的。信息丢失是必然的,历史真实只是相对而言。

孙福万:

@仲大军 仲先生不愧为子路之后啊!

段兰华:

司马迁记述也会有些许主观色彩!

仲大军 :

搞哲学的人不懂史,就会雾里谈花。

張弛弘弢:

尊重群規群矩是一種天職。

尊重群主導師是一種本份。

尊重同修學友是一種美德。

尊重同學新進是一種常識。

尊重異己不同是一種風度。

尊重所有的人,是一種教養。

問:你說的好,自己做得到嗎?

答:做不到,努力靠近而已。

崔圣:

“搞哲学的人不懂史,就会雾里谈花。”说得好!前几天@張弛弘弢 (北京) 老师也讲过以使解经。@仲大军 北京大军智库 老师。

孙福万:

@仲大军  经史合参,应该!

張弛弘弢:

少些情緒(沒有最好)的表達,多些思想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崔師所盼吧。

段兰华:

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張弛弘弢:

人際交往禮字先,何必攻乎異己端。

道不相同不相謀,世界才能五彩斕。

注: 謀,害義。

段兰华:

此群都是来学史的,全部通晓真实历史就不必来了呀!以史解经未必都是哲人哈……

張弛弘弢:

道不同,不互相傷害,求同尊異,才能和而不同啊。

夫子是很尊重道家的,只是不同群耳。

段兰华:

哲人的内心应该是很安详的呀!人不知而不愠是《论语》开篇教诲,“不患人之莫己知”更是夫子的竭力主张呀!哈哈……

張弛弘弢:

文、史、哲,本來就是一家,建國後學西方,學蘇聯,啥都分了, 弄的李學勤老師都沒處去了,恓身北大。還好,歷史輪迴,現在有去清華解讀清華簡了。

我們教育的失敗在於過度模仿西方,丟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 錢穆

张国明:

仁可能是夫子之学的最高层次,仁者盖有怀天下之志!当仁(担当知仁行仁)是至善之言行,既至至善,当之无愧于天地,又何让于师哉!何止不让于师,就是不让于君,亦是应有之义!

段兰华:

崔先生不必担心,维护一个良好的微群氛围是必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否则难以走远。哈哈……

勘误:砍柴“工”。

张国明:

推而广之,当仁不让于富,当仁不让于贵,当仁不让于君,可也。曾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孟子曰: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張弛弘弢:

@张国明  是啊 有一解 師釋為眾 行人時不讓眾人 要跑在大家前面[微笑]

崔圣:

@段兰华 没有担心什么,各言尔志也是“论语汇”重要的思想。谢谢您指导!

张国明:

孟夫子大有当仁不让于君的气势!

海评智慧:

担当,仁义,不让于,君

张国明:

孟子何以如此自负而清高?盖孟子知仁行仁怀仁当仁是也!

張弛弘弢:

@张国明  張師 因為孟夫子有“氣” 養“氣”[呲牙]

张国明:

孟子曰: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張弛弘弢:

孔夫子是仁之德 孟夫子是義之氣

张国明: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孟子当仁不让天下者也!

@崔圣之 ,易曰:厚德载物!儒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曰:燕处超然!佛曰:凡所有相皆为梦幻泡影!愿君心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愿君勿忧!

近日读孟子,内心某处总觉其有狂妄自大之蔽。今日与论语本章互参,方知孟子当仁也!

段兰华: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