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金石镇龙下村神前。
营老爷现场。
说到年味,“闹热”(一说“劳热”,相当于普通话的“热闹”)在很多潮汕人的过年记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大年初五开始,潮汕地区各个村各自举行祭拜祖先和神明、祈求安康兴旺的民俗活动,俗称“闹热”。各地的游神活动持续一个月左右,热闹非凡。
而潮汕90后陈婉璇对“闹热”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去年春节,她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家过“闹热”的故事——《劳热》纪录片三部曲。
这三部用平实的潮州话娓娓道来的短片,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说出了我们在外五年没回家劳热的心声”“不知道为什么看哭了,好感动”......
记者 吴晓娴/文(受访者供图)
为了留住年味
陈婉璇家住潮州市金石镇龙下村,正月十六是村里闹热的日子。小时候,婉璇很期待“闹热”,提前一天买好花灯。第二天白天,小孩子就在老爷宫(祭祀神明的场所)前玩耍,用竹圈套陶瓷娃娃、到小摊上买棉花糖、麦芽糖、烧烤等来吃。
到了晚上,晚饭还没吃饱,她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营老爷(游神)。她和妹妹提着花灯,兴奋地跟在队伍后面哼着曲儿。
弟弟则拿着点燃的花篮走在最前方,为太子老爷开路驱邪。游行的队伍所到之处总是伴随着鞭炮、礼炮,对小孩子来说既神秘又刺激。
到了十几岁,婉璇渐渐对闹热失去了兴趣,觉得无聊乏味。如今毕业工作了,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营老爷的队伍,她又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仿佛把她带回小时候温馨的记忆。
广播电视专业的她平时就喜欢记录一些家乡的民俗,当要拍摄毕业作品时,她决定把闹热记录下来,留住这份年味。
写拍摄方案、脚本、拍摄,从最初的普通话配音,到改用潮州话配音,加上动画,在一遍遍的打磨中,作品逐渐成型。
阿公的骄傲和落寞
正月十二,婉璇的阿公(爷爷)就和老爷宫的老人一起开始忙碌着布置神前,神前即是在老爷宫中摆上各种装饰品、祭祀品来拜老爷的地方。阿公主要是为老爷宫制作用于祭祀的斋碗,至今已有20多年。
斋碗最初只是一个碗里放一些香菇、橄榄、莲子等干货斋品。改革开放后,老爷宫的摆设也在“与时俱进”,为了让斋碗看起来更具观赏性,阿公将其设计成“盆景”造型。
在碗里放置米和糕点为底座,插上铁丝绕成的盆景骨架,再用莲子、黑豆、橄榄等十二种不同的材料装饰,最后点缀上花、鸟和金边,镜头中,普通的材料就在阿公的一双巧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别致的斋碗。
千姿百态,色彩靓丽的斋碗往往是神前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其他村的老爷宫负责人甚至会专程过来找阿公订做斋碗。
婉璇也在镜头中记录下了阿公的落寞,年轻人不会学做斋碗,阿公想在有生之年,好好做,“直到有一天做不动了,那,就没办法了。”
祭祀用的红桃粿。
斋碗。
阿公在制作斋碗。
“你回来就是闹热”
阿公告诉婉璇,他小时候也有闹热,但是没有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这么热闹。
阿嬷也成了她镜头里的主角。阿嬷(奶奶)小时候闹热的贡品也只是面条和猪肉。现在,正月十六闹热前夕,阿嬷要准备三牲(一般是鱼、猪、鸡),做甜粿和红桃粿。尽管蒸甜粿分量大,耗时间,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她说,自家蒸的甜粿会比较漂亮,好吃。而红桃粿,代表喜庆,代表热闹。
正月十五晚上,阿公与阿嬷的劳动成果就一起亮相老爷宫。
到了正月十六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中午或晚上做桌(摆酒席),请客人“吃闹热”。家里的主力也会到老爷宫里上灯,之后便是浩浩荡荡的营老爷(游神)。
对于婉璇这一代的90后而言,闹热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新奇和神秘,但成了一个团聚的日子。这是一种美好的祈愿,更是一种归家的动力。
去年春节,婉璇的弟弟参军一年半之后,在正月十五那天请了两天假回家。
阿嬷跟婉璇说,她见到弟弟时不敢哭,当初送弟弟去参军,现场人有点多,她想抱一下弟弟,但是抱不到,时隔一年半,终于跟兵哥哥来了一个很温暖的拥抱。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
无论有多忙,游子都会抽时间在闹热这一天回家团聚,哪怕只能停留几小时。
离家前,婉璇问妈妈:“今年有闰月,到时哪个村子闹热啊?”妈妈的回答让她至今印象深刻,她说:“你回来就闹热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