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什么是斜杠青年(斜杠时代你有几道杠)(1)

最近一次聚会上,一位有段时间不联系的好友Rainie 为大家准备了精致手工皮具,欣喜之余大家询问购买渠道时Rainie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出自她手,并且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手工工作室,六七双眼睛盯着这个在电视台黄金档节目做得风生水起的知名记者,不约而同的质疑为什么辞职啊?为了理想么?Rainie倒是早都准备好接受我们的质疑,自如的表示现在都流行多重职业了,她甚至还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收入颇丰的婚礼策划师。一下让我联想到2016年被炒得火热的“斜杠青年”,一直把这个帽子定位在“投资人/企业家/CFO”等等商业领域高级人的头上,却忽略了其实这个群体就散步在我们身边。

“斜杠青年”是一个新概念,来源于英文“Slash”,其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她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何炅,主持人/教授/阿里音乐CCO等。Marci把这种现象称为斜杠现象(The Slash Effect),并用Slash来指代拥有多重身份的这群人。

国内一致将这个群体译为“斜杠青年”,实际上The Slash Effect并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定,根据Marci的说法,“斜杠青年”的核心标准应该是拥有两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认的技能优势。若仅仅只是接触了某个领域,还没有通过长期投入让其成为自己能够被认可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标榜自己为“斜杠青年”。

“能被他人辨认的技能优势”最好、最通俗的一个标准应该就是你能否利用这项技能赚到钱。仅仅停留的兴趣层面,那只能算作是爱好探索阶段。就像我的这位朋友Rainie,如果说本职工作解决了她的温饱住宿,那来自手工和婚礼策划的收入就足以将生活品质提高10个Level。初始时就不难发现是一枚文艺青年,起初因为在一个国际友人视频里看到一个可爱的钱包没地方买,就动了DIY的决心,为自己打造了一个限量宝。朋友们都以为这会是一场三分钟热情的兴趣投资,却没想到,这个兴趣在Rainie的坚持下竟然已经做了整整2年,因为Rainie对于新事物的猎奇心以及强大的动手能力,很快在我们所在的二线城市有了自己的市场,哪怕一条没用的皮具边角料,也能被巧妙地设计成书签、绕线器。同样,因为朋友对自己婚礼的一个设想实现起来要很高的成本,这位热心的执行强人就发动身边资源用有限的预算最大化完成了姐妹的心愿,呈献了一场梦幻的婚礼。自此第三重职业身份就诞生了,一发不可收拾。

Marci在书中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以下五种:

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一般处在斜杠青年的初始阶段,比较适合还在探索兴趣爱好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2.左脑+右脑组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计算机程序员+戏剧导演。理性与艺术其实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开阔的思维,也是互为休息。

3.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很好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平衡,例如艺术顾问+普拉提教练。

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Marci自己的斜杠模式。这四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工作。

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

你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个身份才能成为斜杠青年,即使你只有一个工作或者身份也可以,但它要求你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能力,需要涉及到不同职能领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因此所有的CEO和高管都符合这个标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在心里画一个问号,看来看去斜杠似乎就是“兼职”一个全新包装的版本,如此热于用“匠人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时代,这难道不是一种不顾正业么?24小时的时钟是有限的,而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甚至专家通常需要10000小时,究竟是选择“匠人”般钻研还是选择“设计师“般尝试,都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生活阅历以及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