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接受采访时
袁隆平连说两句“不可能了”后
长舒了一口气
这一幕让无数网友动容
“不可能了”
说完他长舒了一口气
近日,《面对面》采访将近90岁的袁隆平老人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袁隆平: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这段对话中,当袁隆平老人连着说完两个“不可能了”后,长舒了口气。
这背后多少心酸和欣慰
无数网友动容:
辛苦了,泪目!
近14亿人如何吃饱饭?
几十年来,在中国由“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好”,近14亿人口的日常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水稻的第三次革命”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近5年里,超级稻应用面积一直稳定在1.3亿亩以上,单个品种平均应用面积约为100万亩,超级稻龙粳31年均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创近年单个水稻品种的最高应用面积纪录。
“可以说,超级稻示范推广的20多年,是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黄金期,它引领了我国水稻生产的水平,让我国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功臣。”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程式华感慨。
我国水稻是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4.5亿亩,占粮食总面积的三成,产量则占粮食总产的四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约有六成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自1996年起、由袁隆平主持的“超级稻育种计划”,则被誉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
当然,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
还需要果蔬、海鲜等各类食材
它们又是如何被提供的?
来看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的答案:
打开谷歌地球,
看看中国大地上到底在发生什么。
地点:福建宁德港
我们的第一站是福建省的沿海地区。
把地图放大一点,可以看到海面上漂着上百万个房子和网箱。
从浙江到广东,这段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上,你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网箱。这就是中国的“海鲜农场”。
中国农民不只海水养殖,任何开阔的水域,水库、河流、湖泊都能养水产品。想象一下,每个网箱养几十条鱼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规模。
地点:山东省寿光市
接下来是山东平原。放大一点,我们就能在平原上找到上百万个“闪光”的小屋。看看周围,它们无处不在。
这是什么?原来是控制温度湿度的蔬菜水果大棚。
大棚里,不管什么季节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这意味着蔬菜水果产量比传统农田高出几倍。比方说,大棚里种莴笋,从播种到收割需要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将近七轮,效率高了七倍。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印度大部分国民是素食者,可耕地面积大于中国,但全国蔬果产量是1.8亿吨,中国是它的3.8倍。秘诀就是大棚种植。
把谷歌地球移到西藏任何城镇,都能看到大棚。
过去十年,西藏蔬菜价格下降90%,不用再从邻省运了。历史上多数藏人只吃牦牛肉、奶、乳制品和面食,现在大家都吃得上新鲜平价的蔬菜水果了。
地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沙漠里这些红色的地块是什么呢?放大一点,你会看到这些是番茄田,种着无数番茄。这么大的规模,想象一下产量有多高。
你吃意大利面、土耳其烤肉或薯条的时候,可能就在吃新疆番茄。
中国每年番茄产量达5630万吨,出口量占全球1/3。其中1400万吨来自新疆。从全球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商就能看出来:中粮集团(第2)、新疆中基实业(第3)、内蒙古富源农产品(第6)、亨氏(第7)、新疆天业(第15)。
除了番茄和辣椒,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葡萄产国,产量占全球19.1%,最好的葡萄来自新疆吐鲁番。
看完这些,是不是特别“燃”?
但袁隆平却忧患:
“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
这是什么意思?
为何前后矛盾?
看看老人忧虑何在↓↓↓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因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关心农业,关心农民。但是,他发现,当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是让他感到忧心的一件事。“农民不种粮食就麻烦,问题很大,我总是很担忧的。”
至于原因,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与粮价有关系,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涨其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但是粮价跌不得,一跌谷贱伤农,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又有问题,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他建议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收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这样子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国家可以补助农民,让农民有积极性。”同时也呼吁各级政府将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好、执行好,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即使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即使即将迎来90岁高龄,袁隆平依然坚持到办公室“上班”。
自从2015年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他现在的身份是该中心研究员,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记者:现在达到多高产?
袁隆平:最高达到每公顷18吨。
记者:已经到1200公斤了?
袁隆平:已经到了。
记者:这其实已经实现您之前那个目标了?
袁隆平:目标越来越接近。
记者:您希望它能高产到什么份上?
袁隆平:到20吨。
记者:20吨,又提高了,这个高度好像是没有尽头的
袁隆平:这个是没有尽头的。不封顶,不封顶。
这样的回答,让小编想起
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的
“天花板理论”: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
每天把天花板顶高一点点,
需要有突破。
感谢这些一步步顶起“天花板”的人
致敬!学习!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 整理:苏越)综合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科技日报、观方翻译、网友评论
,